“圓融”一詞出自於佛典,是圓滿融通、無所障礙的意思。佛俗兩家在中國通過一千多年的融合,使該教義逐漸融入俗世,變成了一種處世智慧。其引申義是指運用圓潤高超的處世技巧,處理紛繁複雜的世事關係,最後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一、無所障礙的處世妙策
中國佛學的圓融理論強調萬物的同一性和整體性,但也不抹殺它的差異性和矛盾性,正因為世界有矛盾、衝突、鬥爭,所以佛教才提倡融通與融合,提倡相即相入,和諧相處。
1佛家典藏,人生大智
“圓融”原為中國佛教理論家所創造。《佛光大詞典》解釋說:“圓融,謂圓滿融通,無所障礙。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場,圓滿無缺,而又為完整一體,且能交互融攝,毫無矛盾、衝突。相互隔離,各自成一單元者稱‘隔曆’;圓融即與隔曆互為一種絕對而又相對之對立關係。”
中國佛教天台宗、華嚴宗的解釋略有區別,他們認為,圓融是包納、含攝、融通一切隔曆的,隔曆與圓融不二,是超越一切分別的圓融。與圓融相近的術語為“融通”,為融會、融和,消除矛盾與隔礙之義。《辭源》解釋:“圓融,佛教語。破除偏執,圓滿融通。”圓,《說文》釋為“圜全也”,圜則“天體也”,也是“圓”字之義,是像天一樣完全。“融”字早見於《左傳》等,《辭源》解釋有明亮、溶化、流通長遠、和諧等義。圓與融組合在一起,字麵含義為圓滿融通,有整體無虧、無滯礙、不偏執、消融一切矛盾、和諧和解的意思。
“圓融”一詞,最早為天台宗所常用,署名慧思大師所著的《大乘止觀法門》中,論述“自性圓融”、“圓融無二”、“圓融無礙法界法門”。智顗《觀音義疏》、《法華玄義》等著述中,多次出現“法界圓融”、“三諦圓融”。“三諦”即真(空)、假(俗)、中,據智顗《法華玄義》,真俗二諦分別破除有、無之執,為三界內法,中道第一義諦雙遮雙照,為界外法,三諦隔曆,未能融為一體,故稱“隔曆三諦”,於空、假之外有中,名為“但中”。因此見地修觀,依次觀空、觀假、觀中,為“次第三觀”。圓教之三諦即圓融三諦:
“非但中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諦圓融,一三三一……即空即假即中,為不但中。”
將三諦看作同一真理的三個方麵,舉一即三,雖三而一,互相包含,“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此宗圓融說的極致,是於當下一念觀本來具足圓融三諦,圓具一切而無欠無餘,所謂“一念三千”的圓觀,名為“一心三觀”、“圓頓止觀”。
圓融在華嚴宗哲學中論述較多,有“六相圓融”、“圓融行布”、“三種圓融”等說法。禪宗、真言、淨土等諸宗著述中,也都有圓融之說。其間都蘊含著人生的大智慧。
2諸法實相,超於世俗
天台、華嚴二宗的圓融觀有所不同。
天台宗立足於印度中觀學,沿“雙遮雙照”的中道路徑,將諸法實相義發揮至極。天台宗著重從如實觀察現象界,尤其是當下一念無明妄心,參透《法華經》所謂“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的實相義理。
華嚴宗則立足於如來藏學,著重將《華嚴經》所描述的文殊、普賢等菩薩之因行與“不可說”的佛果境界蘊涵之理,在眾生現前一心中予以體認。
天台宗、華嚴宗的圓融理論,分別來源於印度大乘佛經《法華》和《華嚴》兩卷經書,其核心思想仍是佛法的“緣起義”,是對佛陀緣起思想的圓滿發揮。
天台宗將“緣起義”分為真、假、中三個方麵,天台宗認為,萬法由緣起故,即空即假即中,三方麵非三個真理而是一故,三諦圓融。
華嚴宗將“緣起義”分為事、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四法界,四法界為一真法界所蘊涵理的四個方麵或四個層次,圓融不二。
二宗皆將其圓融的基本理由歸於緣起、唯心。其邏輯理論雖然有別,各有各的理論體係,但因為二宗都依據同一緣起法則的基本原理推論發揮,所以得出的結論、達到的境界殊途同歸,其核心論點如下:
第一,萬有為一整體,同生共體,互不相離。
天台宗的“法界圓融”認為,宇宙萬有為一無盡緣起的關係之網,其中任何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依一定的因緣而起。如果追究事物產生的因緣或條件,那麼,就會發現每一事物,無不須以全宇宙乃至宇宙中的所有無窮無盡的事理為其產生存在的依據。因此,萬有莫不互相關聯,互入互攝,如牽一發即動全身。
萬有存在之終極因——實相、法界,或者說緣起而無自性或自性本空之空性,天台宗稱為真諦,華嚴宗稱為理法界,中國佛教另一派係禪宗稱為自心佛性(自性),中國佛教諸宗實際上都最終將其指歸為眾生的心。
第二,萬有體性雖一,但也有差別性和矛盾性。
中國佛學諸宗的圓融理論雖然強調萬有的同一性、整體性,但並不抹殺其差別性和矛盾性。圓融說認為:萬有唯其緣起,由於其所依因緣千差萬別,所以使這個世界呈現出千差萬別之樣相,天台宗謂之假諦。假的意思是森羅萬象,而且每一事物生起、存在的因緣極其複雜,因果紊然不亂,需要了知者像塵沙一樣繁多,不了知這一切煩惱稱為“塵沙惑”,菩薩在度化利益眾生時,必須以道種智如實了知一切差別,破盡“塵沙惑”。華嚴宗稱差別現象為“事法界”,《華嚴經疏》雲:“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故。”謂事物之間相攝相入的關係,有有力、無力及隱顯、主伴等種種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