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張瑞敏:創新是海爾的靈魂 (2)(2 / 3)

張瑞敏領導著海爾,按照既定的戰略規劃,在執行的過程中通過創新來不斷完善,主動出擊,上演了一幕幕經典的擴張神話,一度成為全球企業家和高等學府追捧的對象。戰略創新為海爾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使得它在成為“國際化海爾”的道路上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觀念創新——創新活動的起點

觀念的改變,並沒有改變事實本身,改變的是對事實的看法。比方說一天24小時,不管改革開放以前還是以後都沒有變化,而一旦提出改革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因為改變了對時間的看法,因此時間的內涵也就改變了。原來可能8個小時,是否幹完不要緊,反正明天接著幹;有了這個觀念,如果今天幹不完拖到明天就會有損失,今天必須要幹完,所以時間就是金錢。一天24小時這個事實並沒有改變,但是它改變了對一天24小時的看法,所以在任何地方,很多問題如果觀念還沒有改變,不管有什麼樣的資源都不可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

張瑞敏在談到改變觀念的重要性時,舉了上麵這個生動的例子。關於創新的重要性,他則有如下解釋:

企業不斷高速發展,風險非常大,好比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稍微遇到一點屏障就會翻車。而要想不翻車,唯一的選擇就是要不斷創新。創新就是要不斷戰勝自己,也就是確定目標。不斷打破現有的平衡,再建立一個新的不平衡。在新的不平衡的基礎上,再建一個新的平衡。他認為,創新也有風險,但並不是說不創新沒有風險,不創新風險會更大,等待隻有死路一條,這就是海爾和其他企業不一樣的地方。海爾有一種文化氛圍,使所有的人認識到必須戰勝自我去創新,如果不創新就沒有立足之地。

如果決定了一個戰略,首先要改變觀念,否則就很難支持戰略創新。張瑞敏是海爾企業文化最堅定的倡導與執行者,他將創新的觀念貫徹到企業發展的整個過程當中,不僅使海爾的企業文化有了廣度和深度,而且形成了一種創新無止境的觀念。海爾強調創新的空間存在於每個地方、每個人、每件事上。張瑞敏曾以《創新無止境》為題,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1984年,海爾砸掉76台不合格的冰箱,以樹立員工的質量意識;今天在德國,消費者購買海爾冰箱可以獲得政府頒發的節能補貼。

1999年4月30日,海爾在美國南卡州打下了第一根樁;到現在,美國造的海爾冰箱正在向著美國本土化的名牌邁進。

昨天,我們還在為新世紀的到來而憧憬;今天,當我們站在新世紀的門口,想象中的畫麵已經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存在。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有句話“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西方也有類似的觀點,“創新是無止境的”。雖然現在海爾產品已經在全球160多個國家銷售,美國《財富》、英國《金融時報》等輿論媒體常把Haier與微軟、IBM、SONY相提並論。但張瑞敏清楚地看到,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品牌影響上,海爾與以上其他企業還有很大差距,創新才是海爾最大的優勢。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麵對充滿挑戰和希望的明天,我們隻有不斷創新,挑戰滿足感,才能超越自我。海爾因創新精神贏得世界的矚目,海爾仍須用不斷的創新來贏得新世紀的輝煌。

海爾始終堅持不斷創新,而創新的動力又源自企業的“觀念革命”。常言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隻有思想觀念有了根本轉變,才能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付諸行動。海爾原來也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虧損小廠,短短十餘年時間便發展成為世界知名企業。如果全體職工沒有思想觀念上的飛躍,海爾就不會把產品質量當做關係到企業生死存亡的首要任務來抓,海爾產品也就不可能這麼迅速占領家電市場。

1984年,張瑞敏揮淚砸176台冰箱,敲響了“觀念革命”的第一錘,他讓“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的思想觀念迅速深入人心。他砸掉的是根深蒂固的老觀念,通過這件事起到震撼作用,讓所有的員工都受到教育。後來海爾人又陸續凝練出“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的觀念,就是全麵地對每人、每天所做的每件事進行控製和清理。今天的工作必須今天完成,今天完成的事情必須比昨天有質的提高,明天必須比今天的目標更高。關於開拓市場,他還提出“隻有淡季的思想,沒有淡季的市場”理念。20世紀90年代,家電市場開始出現供大於求,產品出現庫存。當時洗衣機到夏天銷量非常小,一般廠家到這時就減產,而張瑞敏分析,不是用戶在夏天不需要洗衣機,而是當時一般都是5公斤的洗衣機,到夏天可能一次就洗一件襯衣,不如用手洗方便。於是,海爾開發了一個1.5公斤的“小小神童”洗衣機,在中國市場上銷量非常高。這就是創造市場的觀念,如果隻有市場是淡季的固定思維,就不可能想辦法改變現狀,自然會認為賣不出去是正常的事。正是有了新觀念的指導,海爾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等得到了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