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一大群隨從的江福出了門,直奔皇宮而去。可是到了宮門口,護衛通知他,參加儀式隻能讓他單獨進去,閑雜人等不得入內。江福爭了一下,但涉及到程序規定,他也就沒有再說什麼。丟下了所有手下,隻身一人進了宮。
江福進了宮,行完了禮,正準備回家。楊奉卻突然攔住了他,說想請他吃飯。楊奉的麵子是不能不給的,江福就跟著他去了,可飯局還沒見到,半路上突然跳出來了一個大臣,對江福說你先別走,還有一道太後的旨意給你。
江福雖然不讀書,卻也不是笨蛋,他看了看不懷好意的楊奉,然後又看著那位準備宣讀旨意的大臣,立刻做出了準確的判斷。
江福畢竟是武將,他掙脫了張永的手,拔腿就跑。楊奉卻沒有追,隻是冷冷地看著他離去的身影,心想:“既然喜歡運動,那就讓你多跑會吧。”
江福在全速奔跑之下,他很快就跑到了太和門,有一群看門的太監等著他。“江巡撫,你別再跑了,有旨意給你!”江福一邊跑還一邊回了句:“今天哪裏還有什麼旨意!”
於是新的一幕出現了,江福在前麵跑,一群太監在後麵追。江福或許是跑累了,慢慢地被後麵的太監們追上,於是大家一擁而上,終結了江福企圖逃離的幻想。
永壽年間的最後一個權奸就此這種方式結束了他的一生。總體來說,表現得還是相當不錯的。
鄒林終於解決了所有的對手,此刻國家已經在他一人的掌握之中。
在清文帝去世的四十餘天裏,洪朝沒有皇帝,唯一說話算數的就是這位鄒林,就連太監之首的楊奉和外戚之首的崔護也是對他唯命是從。而他選擇張安繼承皇位的原因有兩個:其一,他的血緣很近,而且據說很聰明,非常機靈;其二是一個不大方便說出來的原因,這孩子當時隻有十五歲,對於官場老手鄒林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好控製的人。
總前一直奉行中庸之道的大司徒鄒林,終於展現出自己的能力。鄒林勇敢地去吧,這,是你的時代!
永壽二年一月二十三日,那個略顯羞澀的少年張安來到了京城,在此之前,他住在山東的青島,這位皇室宗親之所以住在那個地方,倒不是因為謙虛謹慎,這其實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他的父親興午王就被封到了那裏,作為藩王的子弟,他沒有辦法留在京城。
現在情況不同了,他已經得知,自己的堂兄張偉死掉了,他將有幸成為新一任的天下統治者。
十五歲的少年張安仰頭看著遠處雄偉的紫禁城正門——*,想到自己即將成為這裏的主人,興奮的血液衝進了他的大腦。可還沒等他激動得熱淚盈眶,一群官員就迎了上來,出乎他意料的是,這幫人其實並不隻是來迎接他的。
“請殿下(此時尚未登基)從東華門進宮,到文華殿暫住。”一名為首的官員恭恭敬敬地說道。換了一般人,對這個要求似乎不會太敏感,隻要能到偉大首都就行,還在乎哪條路嗎?至於住處,反正當了皇帝房子都是你的,住哪裏都是可以的。
可是張安不願意,他不但不願意,甚至表現出了極度的憤怒。
因為像他這樣的皇家子弟,十分清楚這一行為代表著什麼意思——皇太子即位。
根據洪朝規定,這條路線是專門為皇太子設計的,做皇帝不走這條路。
“我要走太和門,進太和殿!”張安義正言辭地說道。這才是正牌的皇帝進京路線。然而官員們不同意,他們也不多說,隻是堵在那裏不走。在他們看來,這個十五歲的少年會乖乖地就範,聽他們的話。
可惜張安不是一個好糊弄的人。這個十五歲的少年有一種天賦,鄒林正是看中了他的這種天賦,才決定扶持他成為新一代的皇帝,使他脫穎而出。
他的這種天賦叫做少年老成,雖然隻有十五歲,但他工於心計,城府很深,十幾歲正好是少年兒童長身體的時候,可他很明顯隻長了心眼。
他拿出了張偉的遺詔(其實是內閣首輔鄒林寫的),告訴他們自己是根據洪朝曆法繼承皇帝位,不是來給人當兒子的。搞完普法教育,張安又開展了屠刀教育:“如果你們再敢擋道,將來我登基後第一個就收拾掉你們!”
然而大臣們的頑固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們擺出了一幅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神態。
“好吧,我不去太和門了。”張安歎了口氣.看來他準備屈服了。
可大臣們還沒來得及慶祝勝利,就聽到了一句讓他們震驚的話。
“太和門我不去了,我要回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