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範增的計劃(1 / 2)

項羽失去了成皋這一前線據點,後方糧草供應又受到威脅,逐漸陷入被動。秦軍和楚軍圍繞滎陽的爭奪戰基本結束。經此一戰,勝利的天平開始向秦軍傾斜,楚軍由優勢力量轉換為劣勢,不得不從攻勢轉為守勢。

要真正理解這次戰役的重大意義,我們必須先來了解一下戰前雙方的兵力情況。

楚軍攻打滎陽的軍隊有大司馬龍且的十數萬大軍(被韓信在齊地消滅);大司馬曹咎的十數萬大軍(在成皋反擊戰中被擊潰);領兵回彭城加強防守的項盧和薛公軍十萬;最後是項羽的中軍,至少得有二十萬,總共差不多是六十萬之眾。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楚軍差不多是十倍滎陽的秦軍,所以才能層層包圍滎陽城。

項羽本想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拿下滎陽。可是,秦軍成功應用了疲敵製勝的策略,致人而不致於人,采用正麵堅持、兩翼牽製、敵後襲擾等戰術,千方百計調動對手,有效分散項羽的兵力,經過大半年的較量,極大地消弱了楚軍的有生力量,楚軍的糧草和地盤也慢慢消失殆盡。

更為重要的是,秦軍隻用了少量的軍隊就成功牽製了項羽的主力,為韓信掃平黃河以北廣大區域,從北向南進攻楚地腹地創造了條件。

有人據此甚至認為項羽最大的戰略失誤不是殺害楚懷王,而是讓曹咎守成皋,失掉了滎陽、成皋之戰。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軍雖然損兵折將,但仍是兵多將廣,總兵力不比秦軍少。若是項羽迅速東撤,主動收縮地盤,集中兵力抵禦韓信軍,恐怕雙方勝負難定。

本性魯莽無謀、意氣用事的項羽,為何能夠迅速崛起壯大,在各地蜂擁而起的亂軍中做大做強,占得三分之一天下,對他忠心耿耿的範增功不可沒。也正因為此,項羽才對範增以“亞父”相稱,表達他對範增的尊敬和感激。

在韓信軍從齊地出發挺進楚地的同時,章邯已率領右軍深入楚地,逼近彭城。就在滎陽秦軍節節勝利之時,危險卻正在向章邯軍靠近。

曹咎失掉成皋後,項羽盛怒之下,立即率大軍從後方殺了回來,他打算不顧一切代價奪回成皋,卻被範增製止。

在經過長時間的僵持戰後,範增已經很清楚地認識到秦軍的真正目的和形勢的危急。如果不迅速收縮戰線,將重心轉移到東北線上,恐怕楚國時日不多了。

楚軍屢遭敗仗,最忌心浮氣躁。他極力反對項羽繼續在滎陽前線采取大的軍事行動的同時,密切觀察著東北線秦軍的動向。

當他發現章邯孤軍深入,攻取傅陽(今山東省棗莊市南部),逼近彭城時,一直讓項羽按兵不動的範增敏銳地感覺到機會到了。

他立刻動員項羽帶上大軍,兵分兩路,先以騎兵數萬快速趕到傅陽,圍攻章邯軍於城內,步兵再緊隨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