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增的反對雖然有他的道理,卻讓項羽對他這個“亞父”的厭煩與日俱增。
項羽派兵接管了傅陽,章邯和部下被臨時安置在傅陽城外的一個小縣城。
此時,韓信的大軍從齊地南下,抵近楚地的魯縣(今山東省濟南市以南一百多公裏處)。彭越也率部北上與韓信軍會師。韓信對彭越軍進行整編,補充兵力,並讓彭越替代章邯為右軍統帥。
韓信大軍壓境。項羽對範增厭煩歸厭煩,這時還得聽範增的。按照範增的部署,項羽讓章邯引兵為前鋒,自己統帥主力在後。
範增的應戰計策是這樣:項羽不是擔心投誠的章邯軍不可靠嘛,那正好利用這個時機考驗他們。讓章邯軍為前鋒,如果章邯軍與韓信軍交戰起來,項羽則可以立即率主力增援,從外圍猛攻韓信軍,不難獲勝;如果章邯非真心投誠,臨陣變卦,未與韓信軍交戰,項羽則可以分兵與秦軍交戰,阻止秦軍繼續南下,同時主力在後方構建防禦工事堅守,與秦軍形成僵持對峙局麵,再伺機而動。
章邯確已決意對抗朝廷,至於是否真心投誠項羽,那則未然。章邯軍不久就與秦軍短兵相接,但交戰的不是韓信的主力,而是彭越的右軍和蒙魁的左軍。
行軍打仗貴在知己知彼。韓信在摸清楚軍對形後,也仿照範增的部署,讓彭越和蒙魁兩軍在兩翼前鋒,中軍主力在後,三軍擺出了品字形向前推進。這樣一來,與楚軍一樣進可攻,退可守。
韓信下令左、右兩軍夾擊章邯軍,但不得戀戰,一旦項羽軍增援,必須立刻回撤。
跟隨章邯投誠的秦軍士兵無心作戰,不是繳械投降,就是四處逃竄,沒一會兒就潰不成軍。秦軍上下都對章邯軍投敵的行為痛恨不已,在擊敗章邯軍後,又不顧一切地窮追猛打,將章邯逼入絕境而自殺身亡。
可惜,章邯也算得上一代名將,卻在人生的最後作出了一個瘋狂的抉擇,這樣草草匆匆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秦軍的冒進正中範增的下懷,立即陷入了項羽主力的包圍之中。韓信不得不冒險揮兵進攻項羽軍,才為彭越和蒙魁解了圍,但經此一戰,秦軍損失不小,楚軍卻隻損失了投誠的章邯軍,主力幾乎絲毫未損。楚軍士氣大振。
韓信隻好下令大軍後撤數十裏,壘起高牆進行防禦。雙方展開了對峙。
範增對此前不能說動韓信自立為王一事一直心有不甘,便趁機勸說項羽讓他繼續前去遊說韓信。
項羽同意了範增繼續遊說韓信的建議,卻拒絕讓範增再次前往,而是堅持派出另一名自己認為更巧舌善辯的使者。這讓範增極為惱怒。
項羽派出使者遊說韓信,讓正愁沒有機會打破對峙局麵的韓信喜上眉梢,他立即召集眾部下商議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