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月經失調(1 / 3)

一、月經先期

月經先期又稱“經早”,是以月經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餘日一行為主症,連續出現兩個周期以上的一類月經失調性疾病。若每月僅提前3~5天,或偶見1次月經提前,下一周期又恢複正常者,不作本病論。而且月經量、色、質和經期基本正常,常伴有月經過多。本病與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經期延長、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等,同屬月經失調範疇。

診斷要點

1.月經提前來潮,周期不足21天為主症。

2.連續出現兩個月經周期以上,並非偶爾一次。

3.月經量、色、質和經期基本正常,可伴有月經過多。

辨治原則

月經先期的辨證要點,重在周期的提前及經量、經色、經質的變化,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之象,辨其屬實、屬虛、屬熱。

1.虛者:月經提前而至,或兼量多、色淡紅、質清稀、舌淡,脈弱者,屬脾氣虛;周期提前,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腰膝酸軟者,屬腎氣虛。

2.血熱:月經提前而至,經量多,色紫紅或深紅,質黏稠,舌質紅,脈數有力者為陽盛血熱;周期提前,經量少,色紅,質稠,脈虛而數者為陽虛血熱;周期提前,經量或多或少,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胸脅少腹脹滿,脈弦者為肝鬱血熱。

3.血瘀:月經提前而至,量或多或少,色紫黯,有大血塊,舌紫有瘀斑,脈弦澀者。

4.若僅見周期提前,而經量、色、質無明顯異常,還可根據素體情況、全身證候及舌脈進行辨證。

5.本病治療重在調整月經周期,使之恢複正常。重視平時調治,按其證候屬性,或補或瀉,或養或清,勿犯虛虛實實之戒。

處方

1.血熱證

(1)陽盛血熱證:月經提前量多,色鮮紅或紫,質稠有塊,或伴心胸煩躁,麵紅口幹,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脈滑數或洪數。治宜清熱涼血調經。

基本處方清經散(《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醫方集解》)加減:熟地、黃柏、炒丹皮、女貞子、墨旱蓮、茯苓、地骨皮各10 g,青蒿6 g,白芍9 g,阿膠(另烊)10 g。水煎服。

備選處方

①先期湯(《女科證治準繩》):黃芩、黃柏各9 g,黃連3 g,生地、當歸、芍藥、香附各10 g,知母、川芎、艾葉各6 g,阿膠(另烊)10 g,甘草3 g。加水煎服。

②清熱固經湯(《簡明中醫婦科學》):生地、生藕節、黃芩、焦山梔、牡蠣、地骨皮各10 g,炙龜版(先煎)10 g,阿膠(另烊)10 g,陳棕炭、地榆各8 g,生甘草3 g。加水煎服。

③涼血地黃湯(《女科秘要》):黃芩、荊芥穗、蔓荊子、黃柏、知母、生地黃、當歸、羌活、槁本各10 g,川芎、柴胡、升麻、防風各6 g,黃連3 g,甘草3 g。加水煎服。

④安經湯(《醫學正傳》):當歸、川芎、甘草各6 g,白芍、黃連各3 g,生地黃、黃芩、香附各3 g,阿膠珠、艾葉、黃柏、知母各1.5 g。加水煎服。

⑤四物加芩連湯(《萬氏女科》):當歸身、白芍、生地、黃芩、黃連各6 g,川芎、熟地各3 g,黃柏4.5 g。加水煎服。

(2)肝鬱血熱證:經期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塊,質稠,頭暈目眩,胸脅脹滿,少腹及兩乳脹痛,精神抑鬱,心煩易怒,口苦咽幹,喜太息,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治宜清肝解鬱,理氣調經。

基本處方丹梔逍遙散(《女科撮要》)加減:丹皮、炒梔子各9 g,當歸、白芍、白術、茯苓各10 g,醋炒柴胡6 g,墨旱蓮、鉤藤(後下)各15 g,蓮子心3 g,甘草5 g,薄荷6 g。加水煎服。

備選處方

①滋水清肝飲(《醫宗己任編》高鼓峰方):熟地、山茱萸、山藥各12 g,柴胡6 g,山梔、黃芩、茯苓、丹皮、澤蘭各10 g,酸棗仁、當歸各10 g。加水煎服。

②育陰調肝湯(《中國婦產方藥全書》高仲山方):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地骨皮各15 g,當歸、白芍、香附、青皮、阿膠(另烊)各10 g,川芎、柴胡、黃柏各5 g。加水煎服。

③解鬱疏肝湯(《中國婦產方藥全書》王潮宗方):當歸、茯苓、白術、柴胡、丹皮、焦山梔、茜草炭、製香附、青皮、薄荷、木香各15 g,生甘草3 g。加水煎服。

(3)陰虛血熱證:月經超前,經量少或多,經色紅,質稠,或有兩顴潮紅,手足心熱,大便幹,小便黃,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治宜涼血清熱,瀉火調經。

基本處方兩地湯(《傅青主女科》)加減:生地、地骨皮、玄參、麥冬、阿膠(另烊)、白芍各10 g,墨旱蓮15 g,馬齒莧30 g。加水煎服。

備選處方

①加減二至地黃湯(夏桂成經驗方):女貞子、墨旱蓮各10~20 g,生地12 g,淮山藥、山萸肉各9 g,丹皮炭、茯苓各10 g,炒五靈脂、炒川斷各10 g,炒蒲黃6 g。加水煎服。

②保陰煎(《景嶽全書》):生地黃、黃芩、黃柏、熟地黃各10 g,白芍、山藥各12 g,續斷10 g,生甘草6 g。加水煎服。

③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知母、黃柏各60 g,熟地240 g,山茱萸120 g,丹皮90 g,山藥120 g,茯苓、澤瀉各70 g。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9 g。

④安衝飲(《中醫婦科驗方選》韓冰方):炒蒲黃、女貞子、墨旱蓮、生地各5 g,當歸、白芍、側柏葉各10 g,伏龍肝30 g。加水煎服。

⑤安衝調經湯(《劉奉五婦科經驗》):山藥15 g,白術、川斷、椿根白皮各9 g,熟地、烏賊骨各12 g,炙甘草6 g,生牡蠣30 g。加水煎服。

2.脾氣虛弱證:月經提前而至,常伴經量增多,經色淡而質稀,神疲倦怠,少氣懶言,或有小腹空墜,自覺腹脹,或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或膩,脈虛緩無力。治宜健脾益氣,固衝攝血。

基本處方歸脾湯(《濟生方》)加減或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黨參15~30 g,黃芪10~25 g,白術、茯苓、遠誌各10 g,龍眼肉、炒棗仁各12 g,木香、白芍各6 g,甘草3 g,大棗10 g。加水煎服。

備選處方

(1)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芪10~25 g,炙甘草9 g,黨參、當歸、白術、陳皮、升麻、醋炒柴胡各6 g。加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