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節 乳腺炎(1 / 2)

乳腺炎包括急性乳腺炎和慢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炎一般是指乳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由熱毒入侵乳房而引起,是產褥期的常見病。哺乳期的任何時間均可發生,而以產後3~4周多見。最常見於哺乳期婦女,尤其是初產婦。臨床表現為乳房結塊、腫脹、疼痛,甚至出現皮膚紅熱,搏動樣疼痛、發熱、寒顫等症。屬於中醫學“乳癰”範疇。慢性乳腺炎是指乳腺炎性疾病經久不愈的一種乳腺疾病。它可因急性乳腺炎失治誤治導致,亦可因乳腺導管擴張而引發。病程遷延數月甚至數年。臨床表現為局部腫塊皮色不變,堅硬不消,邊界不清,不熱微痛,無進行性腫大,可反複發作,全身症狀不明顯。屬於中醫學“粉刺性乳癰”、“乳漏”範疇。

診斷要點

1.急性乳腺炎常見於哺乳期婦女,臨床常見乳房局部腫塊,紅腫熱痛,並有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輔助檢查:血常規檢查可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深部膿腫可行B超檢查。

2.慢性乳腺炎可見於青春期後任何年齡女性。臨床常見乳房腫塊,乳頭溢液,嚴重者可形成乳漏;疾病特點:起病緩慢,病程較長,腫塊堅硬,皮溫不高,疼痛較輕,疑似腫瘤。

辨治原則

乳腺炎的辨證要點,根據腫塊的形態、疼痛的性質、病程的長短、膿液的性質等要素再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之象,判斷其陰、陽屬性。若腫形高起為陽,平坦下陷為陰;疼痛劇烈為陽,不痛隱痛為陰;腫脹範圍局限,根腳收束為陽,腫脹不局限,根腳散漫的為陰;腫塊軟硬適度,潰後漸消的屬陽,腫塊堅硬如石,或柔軟如棉的屬陰;潰後膿液稠厚為陽,稀薄為陰;病程短為陽,病程長為陰。陽證易消易潰易斂,陰證難消難潰難斂。治療以消為貴。鬱滯者以通為主,成膿者以排膿為要。

一、急性乳腺炎

處方

1.氣滯熱壅證:乳房脹痛,鬱積結塊或有或無,乳汁排出不暢,皮膚紅熱,伴有惡寒發熱,頭痛,周身酸楚,口渴,大便幹結,舌質紅,苔薄,脈數。治宜疏肝清胃,通乳消腫。

基本處方瓜蔞牛蒡湯加減(《醫宗金鑒》):全瓜蔞30 g,金銀花30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15 g,牛蒡子20 g,絲瓜絡20 g,路路通20 g,漏蘆15 g,夏枯草20 g,青皮15 g,枳殼15 g,柴胡15 g,生甘草5 g。加水煎服。

備選處方

(1)消癰飲(經驗方):金銀花30 g,連翹殼15 g,野菊花1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穿山甲12 g,王不留行12 g,露蜂房9 g,山慈菇6 g。加水煎服。

(2)通乳湯(經驗方):瓜蔞、牛蒡子、連翹、王不留行、天花粉、漏蘆各15 g,穿山甲、金銀花、乳香、沒藥、通草、白芷、柴胡、桔梗各10 g,黃芩、梔子、陳皮、甘草各8 g。加水煎服。

(3)外敷方:芒硝50 g。用純淨水調成糊狀後,敷患乳20分鍾,1次/日;也可用鮮菊花葉、鮮蒲公英、仙人掌去刺搗爛外敷。

(4)中藥塞鼻:將幹皂角(去皮和仁)與王不留行分別研極細末,取等量藥末用黃酒或米酒調濕,再用一層紗布包成長圓形小藥包(根據鼻孔的大小,可酌情增大或縮小),塞在患乳同側鼻孔內,10~12小時後取出,1次/天。如為雙側,則兩鼻孔交替塞。

(5)穴位推拿:拿捏時麵對產婦,將雙手放在其肩井穴部位,拇指放在鎖骨上窩處,其他四指並攏在其背後,成兩相挾持,進行一緊一鬆的提捏,由輕到重,動作和緩而連貫,使病人有酸沉感,感覺明顯時可放射至乳部。

(6)穴位針刺:取穴:乳根(患側)、至陽、曲池、肩井、內庭、行間。取仰臥位,取乳根穴沿皮橫刺1寸,用瀉法,使針感擴散至整個乳房,曲池直刺,進針1~1.5寸,施提插瀉法,使針感傳至整個上臂;刺肩井,針尖對準同側乳頭,沿皮向前刺,進針1~1.5寸,施撚轉瀉法;內庭、行間針尖向踝關節方向斜刺,進針1寸,施撚轉加提插瀉法,留針30分鍾,留針過程中每10分鍾行針1次;起針後,改俯臥位,至陽穴不針刺,用三棱針點刺後拔火罐,出血量5 ml。每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