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責任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國家需要創新,作為企業和個人同樣需要創新。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沒有創新就不能談發展。
當今世界,知識爆炸,技術更新,一切都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市場上新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一日快過一日,讓消費者應接不暇。身處這樣的大環境中,國企唯有努力創新,緊步跟上,才不至於被市場拋棄,被時代淘汰。對於國企的眾多員工來說,創新既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責任。一名勇於創新、善於創新的職工不僅能夠為自己贏得更多發展機遇,也能夠推動企業不斷向前發展。
因此,每一個立誌於優秀的個人都應該樹立“不創新,就落後”的理念;所有發展中的企業都承擔著由“中國製造”跨向“中國創造”的重任;創新是一種生存方式,隻有在成功的基石上創新,才能贏得更大的成功與突破。
2005年7月2日,當裝有“信芯”的彩電在青島海信集團“破殼而出”時,中國彩電產業掀開了一頁新篇章。
這個引人注目的成就背後蘊涵著海信人1600個日夜的辛苦探索,以及3000萬元的資金投入。
海信為什麼要花如此大的力氣打造這顆“中國心”呢?
在2005年之前,海信彩電的年產能已達800萬台。每年製訂生產計劃時,原材料“集成電路”的采購量都是一筆龐大的支出——這筆支出全部是給國外企業的,因為沒有別的辦法,海信自己沒有芯片,中國企業都沒有芯片。
而且根據公開的數據,截至2004年年底,我國境內共有彩電企業68家,實際年產量達7328.8萬台,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視生產國了。然而,這7000多萬台電視機中所使用的核心視頻處理芯片均為進口。
據商務部統計,僅2004年上半年我國芯片進口價值就高達262億美元。2003年,我國芯片進口累計416.7億美元,貿易逆差340億美元,超過當年全國進出口255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值。
為了拓展海信的發展之路,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意識到必須打造一顆屬於中國人的彩電之“心”。
為此,海信在2000年設立了“專用集成電路設計所”。曆經4年自主研發,終於在2005年2月製造出了可以完全替代國際同類產品的芯片,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裝備了“信芯”的數萬台海信電視已經上市。海信計劃在更大規模的海信電視上以自有芯片替代外國芯片。
海信用自主創新為自己發掘了一個極具潛力的市場,並已經開始迅速獲取利潤。
也許,有人會說:“創新太難了!我隻是一名普通員工,根本不可能做成多大的事情。”其實,這種想法是極其錯誤的。生活中並不缺少成功的機會,隻是我們容易被平淡的生活所淹沒,陷進了固定思維的囹圄之中不能自拔。思維的框架讓人容易產生怯懦心理,終因沒有勇氣去嚐試而流於平庸。
我們在看到很多創新成果時往往會是這樣的反應:“這個一看就懂,沒什麼難的嘛。”為什麼自己沒有想到?其實將創新看成是自己的責任時,在你的崗位中就能找到最易創新的突破口。
張忠和是中石化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化工機械廠的一名普通員工,從初中文化自學到本科水平,做了30多年的質檢工作,伴隨他的是一次次創新。在張忠和的眼裏,創新不僅僅是科技人員的事情,藍領也可以創新,而且必須創新。
張忠和所從事的是材料質檢工作,因為總是有大量的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材料的使用,所以,他的崗位總有一種鮮活流動的氛圍。在他看來,創新首先要有大膽的設想,再有細心的行動,反複的實驗,認真落實技術,就會有一定的績效。退一萬步,即使失敗了,也是一次經驗的累積。
平時的細心觀察,讓張忠和總結了檢測同一個材料的多種操作方法。在日常工作中熟練應用這些經驗,大大提高了材料的檢測速度,也降低了檢測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