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英、俄、日、美、德、法、意、奧八國聯軍侵華,將中國推到了滅亡的邊緣。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上述八國以及比、西、荷共十一國簽訂了《辛醜條約》。
衰落與變法
在雍正、乾隆之際,英國的對華貿易在各國對華貿易中已居首位,英國一直希望中國能成為它的商品傾銷地和原料產地。然而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以及清政府嚴格的對外貿易控製,致使在中英貿易中,英國長期處於入超地位。為了改變貿易的劣勢地位,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鴉片大量地進入中國,致使中國的白銀外流、銀價暴漲、國庫空虛,同時也毒害了中國人民的身心。鑒於這種情況,以林則徐、黃爵滋為代表的一批官員力求禁煙。麵對嚴重的統治危機和社會危機,道光皇帝下令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主持禁煙。
1839年6月,林則徐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繳獲的英國及其他外商的鴉片2萬餘箱,約230多萬斤。然而中國禁煙運動這一正義行為卻成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借口。1840年6月28日,英軍封鎖廣州海麵,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這次戰爭曆時兩年多,期間一大批愛國將領如關天培、葛雲飛、陳化成等為國捐軀。然而清政府的腐敗以及統治階級中的妥協投降勢力占據上風,最終導致了中國的最後戰敗。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簽訂,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1843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在這些條約中,中國不僅要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而且西方列強借“利益均沾”、“片麵最惠國待遇”等條款紛紛強迫清政府與其簽約。1844年,先後有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這一係列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開始向資本主義敞開了門戶。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並未取得令自己滿意的效果。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曾先後兩次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均遭拒絕。於是1856年10月,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於10月23日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不久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與英國一起聯合出兵。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和列強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而且在這次戰爭中,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了皇家園林——圓明園,充分暴露了他們貪婪、凶殘的本性。
沙俄乘中國兩次鴉片戰爭之際,先後憑借《璦琿條約》、中俄《天津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以及後來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搶占了我國15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19世紀60年代,法軍開始了對越南的入侵。70年代開始向越南北部推進,企圖以越南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但由於劉永福所率的黑旗軍與越南人民一起奮起反抗,法軍一度受阻,進展不力。1883年12月,法軍向中國軍隊發起攻擊,挑起了中法戰爭,直到1884年8月,清政府才正式向法國宣戰。1885年,清軍在老將馮子材的率領下取得諒山大捷,直接導致了法國費茹理內閣的倒台。然而就在形式有利於清政府的格局下,清統治者卻以“乘勝即收”為旨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承認越南為法國的殖民地,且法國政府取得了在滇、桂兩省開埠通商的權利。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1.洋務運動
兩次鴉片戰爭,中國均遭慘敗,外國的堅船利炮不僅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使一部分人認識到西方軍事技術以及工業技術的先進性。尤其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湘淮軍隊的領導人更是親身體會到了西洋火器的巨大威力。於是,統治階級中的一些人開始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在中央以奕、桂良、文祥為代表,地方上以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為代表。他們主張學習西方、興辦洋務,被稱為“洋務派”。從李鴻章的“中國的文武製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不能及”和奕的“自強之術,必先練兵”的思想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洋務派認為要維護清朝的統治,首先且必須的是創辦新式軍事工業。因此從19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開始了洋務運動。“自強”的內容主要包括:製造新式武器、訓練新式軍隊以及興建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