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09年10月到1910年10月,立憲派曾發起了三次國會請願運動,但都以失敗告終。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內閣的成立標誌著立憲運動的徹底失敗。
4.清朝的滅亡
孫中山,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與領導者,於1866年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裏。12歲時投奔僑居在檀香山的大哥孫眉,並在那裏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教育。孫中山在不斷加深的民族危機中逐漸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最終走上革命道路。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建成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組織——興中會。該組織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建合眾政府”為綱領,並於1895年2月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1895年10月和1900年10月,興中會先後發動兩次起義,但均遭失敗。
1901年,清政府推出“新政”後,科舉製度被廢除,新式學堂紛紛建立,出國留學蔚然成風。中國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都受到西方教育的熏陶,思想進步,滿懷愛國激情,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中堅力量。他們不斷地進行愛國政治活動,傳播民主革命思潮。章太炎發表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駁斥康有為的保皇思想,大力暢言革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青年留學生鄒容的《革命軍》一書中,把清王朝比作帝國主義的“奴隸總管”,號召人們奮起反抗,將其打倒。同時還宣傳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思想,影響極大。
在革命思想廣泛傳播的同時,各地的革命團體紛紛建立。1904年2月,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在長沙成立“華興會”;1904年7月,呂大森、劉靜庵等在武昌成立“科學補習所”;同年10月,蔡元培、章炳麟等在上海成立“光複會”。這些革命團體的建立大大推動了革命形勢的向前發展。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分散的團體活動已不能適應鬥爭形勢的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政黨組織來領導革命已是眾望所歸。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在東京召開,推舉孫中山為總理。在《同盟會章程》中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革命綱領。1905年10月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這個革命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同盟會的建立以及“三民主義”的提出,使中國革命有了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鬥爭目標,大大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來。
在同盟會的影響和領導下,各地都爆發了武裝起義。如1906年瀏萍醴起義,1907年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1908年欽廉上思起義和雲南河口起義,1911年廣州新軍黃花崗起義。這些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但並沒有使革命黨人停止革命的組織活動,相反,一場更大更猛烈的革命正在醞釀之中。
1911年5月清政府的“皇族內閣”頒布了鐵路國有政策,收回湘、鄂、川、粵四省人民經過艱苦奮鬥取得的粵漢、川漢鐵路的修築權,企圖將其出賣給帝國主義以獲取貸款。這一行徑激起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的發展為革命黨人發動武裝起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的新軍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經過一夜的激戰,革命軍占領了武昌,並在兩日內完全控製了武漢三鎮。武昌起義的成功極大地激發了全國各地人士的革命熱情,短短一個月就有十餘個省市宣布獨立。在革命浪潮的衝擊下,清王朝的統治已是岌岌可危,隨時都將土崩瓦解。於是清政府重新對袁世凱委以重任,企圖撲滅革命。
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獨立,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成為勢在必行之事。1911年11月30日,各省代表聚集漢口舉行會議;12月2日,會議通過《臨時政府組織大綱》;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它的成立標誌著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
中國的革命浪潮使帝國主義列強極為仇視和恐懼,他們紛紛支持清政府,大力破壞革命。帝國主義國家一方麵支持袁世凱鎮壓革命,另一方麵對南京政府施加壓力,迫使他們與袁世凱進行停戰議和。由於帝國主義勢力的幹涉與壓力以及革命黨內部人士向袁世凱的妥協,南京臨時政府被迫同意讓出政權,以換取袁世凱逼清帝退位並答應實施共和。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宣告了統治中國260年的清王朝的結束。14日孫中山辭職,15日袁世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就這樣被袁世凱奪取了。袁世凱在奪取政權後,並沒有實現自己的承諾,推行共和製,而是建立起了反動政權,注定了辛亥革命的最終失敗。
辛亥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製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權,並且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辛亥革命後,中國人民仍然在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中國的曆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