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孩子,請你自己也慢一點1(1 / 2)

學習,本來就是一件長達一輩子的事兒。所以,拚的是耐力,不是爆發力。我希望成為女兒一輩子都談得來的媽媽,但她得知道,她想成為我一直都覺得談得來的女兒,也並不容易——因為,那絕不是一周十套“黃岡小狀元”就能換來的。

咚姑娘的童年,一直都過得挺不滿足的。

十個月大時,她想學走路,顫顫巍巍地剛扶著書架站起來,就被媽媽看到,媽媽手一揮,摁著腦袋就把人姑娘摁下去了。

媽媽還好言相勸:“咚咚啊,多爬爬啊,不著急走路,多爬爬,協調性好!”還拿自己舉例子,“你看,你姥姥總說你媽協調性不好,打小不會跳舞,就是因為從小不會爬,你可不能重蹈媽媽的覆轍,知道嗎?”

咚姑娘眨眨眼,再眨眨眼,流著口水笑了。

就這麼多爬了三個月。三個月裏,每次她站起來都被媽媽摁下去,站起來摁下去……摁著摁著也摁習慣了。

直到搬新家。

媽媽在新臥室裏收拾衣服,突然覺得腿邊有什麼東西在動,一扭頭,咚姑娘站在旁邊,拉著媽媽的衣角,咧著嘴笑。眼見親媽突然伸出手,咚姑娘好機靈,轉身就跑,一邊跑一邊跌,爬起來再跑,一口氣跑到北陽台。

這二十多步逃命一樣的奔跑,從此開啟了咚姑娘直立行走的生涯。

後來有人問:“孩子學走路的時候,大人是不是特別累?”

咚媽特別懵懂地答:“他們不是自己就能學會走路嗎?累得著我嗎?”

咚姑娘從旁邊飄過去,沒搭理她……

後來上幼兒園。

姥爺急,總問:“咚咚認識幾個字啦?”

她親媽在聊天視頻那頭答:“一個都不認識!”

“怎麼不認識字呢?今天我們去超市看見一個小孩,比咚咚大不了多少,認識很多字。”姥爺歎息。

“認識那麼多字幹什麼?認識字就不看畫了,我買那麼多繪本當擺設的啊?”咚媽義正詞嚴,“先看畫,看明白了再說!”

於是,咚姑娘一路“文盲”著長到五歲。

其間,娘倆重點分析:這本,油畫風格,看紋理是粗的油彩,拿個油畫棒感受一下;這本,水彩風格,顏色濃淡相宜,水性顏料,會自然暈染;這本,彩鉛;這本,木版畫;這本,光線的運用很有特點……

為了深入了解,兩人比照繪本裏的樣子,在大白紙上調過顏料,在變色紙上觀察筆跡漸漸變色,一起對比過鉛筆、彩筆、油畫棒的不同質地和筆觸效果,還用光影做過遊戲……在每一次奇妙的探索中,麵對小朋友們更加奇妙的提問和猜想,媽媽想:或許,文字是“暴力性”的因素,禁錮了我們對這世界千奇百怪的揣測。

直到某一天,這個小姑娘又爆發了:五歲半,她瘋狂地打聽生活中遇見的每個字的讀音;六歲,她開始模仿這些字的寫法;六歲半她上學了,開學前一天興奮地拿著語文課本,把所有課文基本流暢地讀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