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小時候從爬到走的轉變,像等太久厚積薄發的認字——適度的“不滿足”,適度的“覺得餓”,才能把家常便飯體驗成美味大餐。直到未來某一天,無意間發現自己已經養成了這樣奇妙的學習需求——倘若一段時間不吸收有效知識,會覺得餓。
結果,一段時間之後,咚姑娘就回來告訴我:“媽媽,某某和某某某都說想來我們家做孩子。”
我驚了:“為什麼?”
“因為他們說我不用做卷子,某某說他媽媽每天都讓他做好幾套卷子……還有我們班主任在班會上說上課認真聽講才是最重要的,還拿我和另外幾個同學舉例子,說我們幾個成績好的學生其實平時做卷子都不是很多……”
呃……我哭笑不得,這段話的信息量有點大啊!
不過不管怎麼說,能擁有一個強調認真聽講而不是題海戰術的老師,也是咚姑娘的福氣。
所以我們娘倆就有了這麼個約定: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不要因此覺得沮喪,不妨把沮喪的時間拿出來分析錯誤原因,避免以後重複犯錯。
其實對成年人來說又何嚐不是如此呢?誰能終生不犯錯?隻要能及時查漏補缺,那麼“錯誤”本身就有了價值。
也是在這樣一路走、一路錯、一路改錯的過程中,咚姑娘漸漸暴露出她由於做題速度太快而粗心出錯的弱點。最要命的是她連續兩次把17+2算成15……我看著兩份卷子哭笑不得,這個17看起來真是咚姐的魔咒!
不過當我把兩份卷子擺在她麵前,高興地跟她分享我關於“魔咒”的發現時,她自己也驚呆了。
從那以後,她審題要認真多了。
行!有進步就好。
那麼,我不擔心她的未來嗎?
怎麼可能。
我擔心她長到十八歲,要高考了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專業;
我擔心她二十歲讀大二,卻不會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知道怎樣才能學好自己的專業課;
我擔心她二十二歲快要畢業了,兩手空空什麼積累都沒有,四處碰壁還埋怨這個世界不公平;
我擔心她二十五歲工作了幾年,沒找到奮鬥的方向反倒按部就班隻會打卡,就這麼弄丟了自己;
哦對,或許這時她在讀研究生,但我怕她隻是為了晚點踏上社會,才躲在象牙塔裏選擇逃避……
我對她的期待,是她能一直把求知作為樂趣,把解惑當作驚喜,明確並堅持自己所愛,用合理而科學的方式積累點滴收獲。
但輿論環境、校園文化的影響如此巨大,巨大到她太容易被攜卷著,為了成為一個好孩子而奮力奔跑,直跑到忽略了路邊美麗的風景……
所以,未來十幾年,我致力於傳達給她的,是我最感到滿足的、屬於終身學習的幸福感——學習,本來就是一件長達一輩子的事兒,所以,拚的是耐力,不是爆發力。
我說過,我希望成為她一輩子都談得來的媽媽。但,她也得知道,她想成為我一直都覺得談得來的女兒,也並不容易。
因為,那絕不是一周十套“黃岡小狀元”能換來的。
所以,孩子,你可以慢一點。
隻要你沿途歡天喜地,隻要你路上篤定前行,隻要你走著走著就變得越來越平和、從容、坦蕩……那才是媽媽最樂意看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