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巴蜀文化——天府之國(4)(1 / 2)

2.川茶

巴蜀是我國最古老的產茶勝地之一,川民一直保留了喜好飲茶的習慣。飲茶習俗也是巴蜀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聞名中外的四川茶館曆史悠久,遍布巴蜀城鄉和街巷,蜀中飲茶的獨特方式和獨特的蓋碗茶具,不知引起了多少中外遊客的興趣。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體現了古老的巴蜀文化恒定不遷的傳統和迷人的魅力,體現了巴蜀人一種特殊的生活情趣。巴蜀是世界飲茶文化的發源地,全世界有關種茶、飲茶、販茶的最早記載都在巴蜀,西漢時的四川資中文學家王褒在《僮約》中記載了“舍中有客,提壺行酤。……烹茶盡具,已而蓋藏”。這是蜀人飲茶最早最明確的記載。西晉時,張載登成都白菟樓,曾寫下了全世界最早的一首詠茶詩,讚歎蜀茶的高貴;“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所謂“六清”是指古代人所用的六種飲料,張載說成都的芳茶超過了“六清”,居於各種飲料之首,可見魏晉時代巴蜀地區人們飲茶風氣之盛。

川茶館講究從待客態度,鋪麵格調,茶具,茶湯到操作技藝的配套服務。其中最能體現這一特色的,便當屬“蓋碗茶”。“蓋碗茶”是成都茶文化最顯著的特色。所謂“蓋碗”,包括茶蓋、茶碗和茶船子三部分。茶船子又叫茶舟,是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傳唐代德宗時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明了“蓋碗茶”,之後大為流行,至今不衰。無論古今,巴蜀都是我國的重要茶葉產地,而且很早就以茶作為向中央的貢品。蒙頂名茶是巴蜀佳茗的代表,“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的佳句可謂千古流傳。

四川的飲茶之風也緣於其地理條件。四川天然閉塞,古時川民當然沒有現在這麼幸福,有電視、電話、電腦,那時他們想了解全國形勢實在不易,這樣一來,近代四川茶館便首先突出了“傳播信息“的作用。川人進茶館,不僅飲茶,而首先是為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在茶館擺龍門陣的人,能邊品茶,邊聊天,一樣也不耽擱。

3.川酒

殷商時期的廣漢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陶製的和青銅製的酒器,表明蜀人飲酒由來已久。在青川戰國墓中發現了漆酒器177件,多件漆器上有“成亭”戳記,即是在成都生產的。在新都、滎經、成都、貴州、湖南、湖北遠至朝鮮樂浪郡(今平壤)和蒙古諾音烏那,都發現過成都和廣漢製作的巴蜀漆酒器。大量使用漆酒器,是巴蜀文化的一個特點。文獻上記載,春秋戰國時代,蜀王開明氏製成醴酒,屬於清酒一類,酒味特別醇厚。漢代巴蜀飲酒之風盛行,各地設有不少酒坊、酒肆。

“(司馬)相如滌器,(卓)文君當壚”這個美好的故事說的就是漢初臨邛的事。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讀書,愛好擊劍。因慕戰國趙相藺相如的為人,遂更名為相如。

當時,蜀群郡太守文翁大興教化,選郡中士人送往長安就讀,相如亦在其中。學成後回郡從教。文翁病故後,相如也離鄉前往長安,不久,又往事梁王劉武。在梁地,司馬相如結識了許多著名文人,每日與他們琴書雅案,讀酒逍搖,撰成一篇《子虛賦》,為漢代賦體文的代表作,流傳一時。

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四月,梁王劉武薨。司馬相如隻好又回到成都,因家貧無法生存,隻得投靠好友臨邛(今四川邛崍縣)令王吉。臨邛地方富人很多,首家應數卓王孫,次為程鄭,兩家僮仆各不下數百人。卓氏先世居趙,以冶鐵致富。秦滅趙後,卓氏夫婦被秦國遷來蜀地,流居臨邛。

一日,卓王孫、程鄭二人談及亭中貴客,因為縣令好友,按照風俗,應設宴相邀,以盡地方之誼。二人商量,決定宴請司馬相如和縣令王吉,此外再邀地方紳富百餘人陪請。卓王孫有一女,名文君,年方十七,生得聰明伶俐,貌美風流,琴棋書車,樣樣皆精,不幸嫁了一夫,新婚不久,便因病身亡。文君不甘寂寞,便搬回娘家居住。對於司馬相如,文君小姐早已慕名,至相如客居臨邛,聞說他風度雍容閑雅,文君就更想親眼一睹,而此際雖有珠簾相隔,猶可見相如風度神采,果然是一表人才。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使得文君毅然決定與相如私奔。

卓王孫一夜之間丟失了女兒,派人四處尋找,後來得知,女兒已隨司馬相如私奔外逃,當時氣得暴跳如雷,但家醜不可外揚,隻得忍耐。

卓文君隨著相如來到成都,總以為他曾在長安作為顯官,家中定有些財產。豈知到家一看,除了幾間破屋尚可容身外,別無長物。自己也因倉猝外逃,沒能多帶金帛。但事以至此,隻得拔鉤沽酒,脫釧易糧,與相如勉強度日。不久,文君隨身所戴飾物快賣完了,生活日趨貧苦。文君見此,頗感淒涼,於是對相如說:“君貧寒至此,終非長策,不如再回臨邛,向我兄弟們借此錢財,也好設法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