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臨邛,二人暫住旅店,遂向店主打聽卓家消息。店家與相如、文君素不相識,便直言相告道:“卓女私奔,卓王孫幾乎氣死,發誓說:‘女兒不孝,我不忍殺死,但卻一文錢也不給。’”相如聽後,心想,卓王孫如此無情,文君也不便再往兄弟處借錢,我不如與他女兒拋頭露麵,就地開一家酒肆,損他尊嚴,丟他臉麵,直到他情願拿出錢財來!主意拿定,遂找文君商量。至此,文君也沒更好辦法,隻得依了相如。相如當即將馬車賣了,當作資本,租借了房屋,治辦了器具,懸掛了酒旗,選了一個吉日,酒店便開張了。
酒店開張後,文君淡妝淺抹,當壚賣酒。相如也脫去長衫,換上短衣,與所雇的3個酒保忙裏忙外,招待客人,生意做得還頗為紅火。
相如、文君得了許多財物,立即關閉了酒肆,購置了車馬,又返回了成都。
二人一到成都,立即購田產、蓋房舍、辟園囿,成了當地一富翁。
後來,司馬相如應征入朝,做了詞臣,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文君酒”因此而走紅。
彭州和新都漢代畫像磚上的“釀酒圖”,成都鳳凰山漢墓陶酒罐上刻的“甘灑”二字,都展現了巴蜀酒文化的盛況。唐朝以後,巴蜀釀酒得到長足發展。唐代成都的“生春酒”是有名的貢品,劍南的“燒春”是今日中國名酒“劍南春”的上源。成都市水津街明代前期全興酒坊遺址的發現,不但填補了中國白酒生產早期曆史的文物空白,而且為川酒的連續發展曆史提供了實物證據。巴蜀自古多美酒,今天以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全興大曲、郎酒、沱牌曲酒這六種國家名酒為代表的川酒,享譽全國,而巴蜀也獲得了“名酒之鄉”的美稱。
4.川菜
在巴蜀的民俗風尚中,飲食文化是享譽世界的極有特色的一座寶庫。川菜是中國八大菜係之一,素來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聲譽,它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川菜起源於古代的巴國和蜀國。自秦朝至三國時期,成都逐漸成為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使川菜得到較大發展。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晉文學家左思所著《蜀都賦》中便有“金壘中坐,肴隔四陳、觴以清酊,鮮以紫鱗”的描述。唐宋時期,川菜更為膾炙人口。詩人陸遊曾有“玉食峨眉木耳,金齏丙穴魚”的詩句讚美川菜。
在宋代時,“川食”已有相當名氣,“川飯店”已經開到了今天的開封和杭州。明清以來,大量外籍移民入川,其中不少烹任高手把南北各地飲食習尚帶入四川,使得天府名廚薈萃,佳肴競輝,善兼南北各家烹飪之長,形成完整獨特的烹飪藝術。早在《華陽國誌·蜀誌》中,所記蜀人的特點,就有“尚滋味”和“好辛香”。這種多年的傳統,使得川菜的最大特點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講究色香味,尤重一個味字。調味濃淡有致,一方麵味多、味厚、味廣、味濃,另一方麵又具清雅淡鮮之長,能融矛盾的熱涼兩味於一席,具備南北味兼融的特色,把人類的味覺藝術發展到了極致。
川菜在烹調方法上,有炒、煎、幹燒、炸、熏、泡、燉、燜、燴、貼、爆等三十八種之多。在口味上特別講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長,以味的多、廣、厚著稱。曆來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鹹),八滋(幹燒、酸、辣、魚香、幹煸、怪味、椒麻、紅油)之說。其主要名菜有“宮保雞丁”,“麻婆豆腐”,“燈影牛肉”,“樟茶鴨子”,“毛肚火鍋”,“魚香肉絲”等三百多種。
川菜製作不僅講究原料與技藝,還特別講究調料,這其中,郫縣豆瓣、永川(或潼川)豆豉、正路花椒、泡紅辣椒(又稱魚辣子)四種不僅是必不可少,而且不可能用其他產品所替代,否則,就無法達到“川味正宗”。川菜曆盡千年,迄今已有3000多個品種,數百種名菜。現在川菜不僅走遍全國,而且早已享譽於世界。美國、日本、法國、加拿大和香港地區都有川菜館,受到各國外賓的好評。在巴蜀飲食文化的百花園中,還有一簇芳香的小花,就是膾炙人口、名滿天下的風味獨特,品類繁多的小吃。如今可知的四川小吃種類不下500餘種,又以成都小吃最為著名,如龍抄手、賴湯元、鍾水餃、韓包子、葉兒粑、蒸蒸糕、小籠蒸牛肉、張鴨子、張老五涼粉、擔擔麵、蛋烘糕等。成都名小吃早在清代就已享盡盛譽。有《竹枝詞》說:“日斜戲散歸何處,宴樂居同六合居。三大錢兒買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星一碗甜漿粥,才吃菜湯又麵茶。涼糕炸糕貓耳朵,吊爐燒餅又窩窩。叉子火燒剛買得,又吹硬麵叫餑餑。燒麥餛燉列滿貫,新添掛粉好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