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澳門地小人少,而居民成分又特別複雜,各個文化之間界限公明,澳門人長期也難以形成認同,所以澳門文化顯得十分的雜亂。但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中西文化融合的產物。它長期在葡萄牙人的殖民統治之下,作為一個國際性的都市,與西方人聯係更方便一些。相對來說,它的“西化”程度比香港稍遜。
1999年12月20日已經過去了幾年。隨著鄧小平老人“一個國家兩種製度”構想的實現,闊別了300年以後的澳門已經重新回到了中國的大家庭中,澳門文化出現若幹新的特點。隨著主權回歸後政治和經濟的整合,澳門在文化上也將出現整合。
澳門實行的是一種文化多元化的政策,這種包容、寬鬆的文化政策客觀上促進了澳門多元化之間的融合,勢必會出現香港文化和內地文化對澳門文化影響力的加深。嶺南文化在澳門會出現新的複蘇,廣東文化和粵語習俗會成為整合華人文化的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就是土生萄萄牙人為了適應環境也不得不接受粵語和粵語文化。
澳門的回歸,喚起了人們的澳門意識,形成真正的澳門族群,使澳門文化更加完善和體係化,澳門文化的特點將會更加明顯。
四、嶺南的飲食文化
聽人這樣開玩笑:北京人什麼都敢說,上海人什麼都敢穿,而廣州人則什麼都敢吃。盡管隻是個玩笑話,但是可見嶺南的飲食文化的名不虛傳。食在廣州,這絕沒有標榜的意思,確實如此。老廣足不出戶,也可以吃到各地不同風味的菜,品嚐各式小吃。老廣不僅愛吃,而且敢吃。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都可以端上餐桌被當成佳肴。
1.廣州菜
廣州的可愛之處很多,但首先要說的肯定是美食啦。粵菜貴為中國八大菜係之一,並非浪得虛名。廣州人對美食的追求與讚賞可用兩個字概括“和味”。廣州飲食重“鮮”,“鮮”是南方的“魚”與北方的“羊”之和;廣州飲食重湯,湯源於“羹”,“羹”是大羊(美)與小羊(羔)之和;“食在廣州”在味,味靠調和;廣州飲食的顯著特點“博采眾長,中西融貫”是“廣”之“和”。五味調和百味香,“和”是味“全”、味“廣”、味“美”的基礎。
調味是一門科學,調味品少了不行,多了也不好,存在一個“度”的問題。任何一種調味料,過量的使用都達不到“有味者使之出”和“五味調和”的美味效果。飲食調味要求鹹淡適中,講的就是度要達到“和諧”的效果。我國古代的調味理論很有哲理,在我國古代的味的觀念中,酸、辛、鹹、苦都有濃淡程度之別,過濃時即形成刺激,所以稱“別味”;甘味無此差別,是感覺不到刺激的昧,是正味。刺激的“別味”經過正味諧調,達到中和後不再感覺刺激。我國古代對濃味的食品“調以滑甘”,就是以甘味去衝淡“別味”,這就是“和味”。我國中醫抓藥有甘草和百味之說,可見甘味的“和”味作用。
鮮味能起到和諧各種味的效果,從理論研究和實踐中都可以總結出“飲食味要美,調好鹹和鮮”、“食無定味,有鮮更美”和“選好鮮味調味料,製作美食很重要”等調味之理(在《“鮮”為人知》一書中可見到)。
鮮味具有出味、入味、和味、矯味、改善口感等方麵美食調味功效,其中和味功能是其它基本昧不具備的。現代風味化學研究表明,鮮味是美味之魂。鮮昧的調味之道:出味是成人之美,入味是可口鮮美,和味是調和之美(也是各見其美),矯味是去不足存美。粵菜特點之鮮是“食在廣州”的基礎。
“五羊銜穀”使廣州有了“羊城”和“穗城”的美名。廣州氣候溫和,廣州人處事隨和,廣州是共和的發祥地。
羊秉性溫和,大吉羊祥與“和”相聯就是“祥和”。十二生肖中羊為“未”,“來”離開“本”(根)而未到“末”(梢),是本末之“和”。
“穀”“穗”都是“禾”,“禾”與“和”相通。“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說文解字》),“以其和調入之生命。”因此“五羊銜穀”之“穀”是“禾”也是“和”。“和味”與“禾穗”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