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閩南文化——一種文化,牽動兩岸心(1)(3 / 3)

廈門所處的閩南三角洲是著名的僑鄉,改革開放以後,中央號召廣大華人華僑回來參加祖國建設。在八十年代的初期,中國對外開放的地方極其有限。港資大量湧入了深圳,而台資也進入了廈門。於是特區的經濟開始騰飛了。

進入九十年代,當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強,當沿海一個個城市相繼對外開放後,中國城市之間的競爭也開始加劇,其中尤以爭奪外資最為激烈。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因為其廣袤的腹地、龐大的市場、紮實的經濟基礎以及國家的大力扶持,成為中國的兩塊熱土,外資爭相殺入,以求占領中國市場的製高點。

廈門在招商引資中之所以最終都落後於廣東的東莞、中山、順德等二線城市,是因為台商不太願意從一塊空地上開始幹起,他們比較喜歡購買有熟練工人的成熟企業,再稍做轉型進行生產。由於一直以來工業發達程度有限,廈門在這方麵滿足不了台商的需求時,他們寧願再多走幾步,到江蘇、青島去投資,因為那裏有大批從國有企業走出來的產業工人。

於是廈門選擇了遠華,遠華也選擇了廈門。不久,遠華倒了,廈門人的心情是複雜的。有人開玩笑,遠華倒了,廈門的經濟也倒退5年。語氣中透露的是廈門經濟的脆弱。出租車司機們歎息“生意不如以前好了”,老百姓也感歎“沒了賴胖子,這油價都升了好多”。然而,也有一位市民在麵對“遠華國際中心”“遺址”時憤憤不平:”賴胖子塞滿了錢袋,喂飽了貪官,害慘了國家,如今自己溜了,而留給廈門人的,隻有這個廢坑了……”

原廈門市長朱亞衍曾經坦承遠華案對當地造成極大負麵影響,其危害:一是搞亂了經濟秩序;二是腐敗了個別領導幹部或部分國家公務人員;三是給國家當然也給廈門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四是給廈門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影響了一些投資者在廈投資的信心和決心,這是很實在的問題。

原來一直蓬勃發展的廈門經濟,因遠華案浮出水麵,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

不可否認,廈門的發展受到了台海局勢的嚴重影響。在曆史上,康熙皇帝為了統一台灣,曾經遷界禁海,當時就對東南沿海的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而如今,兩岸關係仍在不確定中,一切都是未知數。

新中國建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前,國家在福建的投資和建設幾乎是空白,曾一度與西藏自治區一起並列為中央在地方投資建設最少的省份。在廈門的投資方向也主要是軍事設施,建鐵路,建機場,建港口,都是為了統一台灣而作的戰爭準備。在改革開放以後,許多重要的軍事設施轉為軍民兩用,這固然可喜。然而,國家在廈門的投資還是少得可憐,這與深圳是不可相比的,更不用說中央大力扶持的上海。

“兩岸三通,談了多少年,談來談去還是沒談攏”。許多廈門人十分得意於自己的對台區域優勢,然而如今這優勢卻轉為沉重的負擔。“小三通”實施幾年了,就是連廈門本地人也感覺不出這有什麼好的。大概隻有台商們感覺多了一條回家的路。“大三通”喊了多少年,多少次勝利在望,可又峰回路轉。類似於“狼來了”的口號喊多了,廈門人也麻木了,對“三通”也不再有什麼盼頭。

每年春節的時候,廈門金門彼此向對岸放著煙火,其景甚佳,其情甚灼。曆史上,廈門金門,本是一家,可是國共一場內戰,讓我們等待了五十多年。多少年輕人熬到了白發蒼蒼,仍然找不到回家的路。每年的這個時候,是寄托鄉思的季節。

如今,某某運動日益高漲,某某等於愛國,統一就是賣國,在這樣一種邏輯下,似乎台灣獨立大勢所趨,而武力統一台灣似乎也成為了必然選擇。也許不久後的某一天,兩地的煙火又重新轉變為炮火,那將是人世間最大的慘劇。廈門,這個花園式的海灣城市,在炮火的摧殘下一片狼藉。畢竟廈門金門兩地相距區區數裏,不用導彈,漫天飛舞的炮彈就能把你打得稀巴爛。於是廈門,即使你經濟建設再怎麼地好,為了大局,也隻好犧牲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