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媽祖信仰
閩南民間信俗最大特點就是泛信仰和多信奉的複合。具體說來是不管懦、道、釋,或是村頭樹王,牆腳石頭,都可以頂禮膜拜。廳堂上既有神龕,也可以並列祖宗神位,甚至散鬼遊魂,也奉為“門口公”、“大眾爺”。閩南民間信俗,有人早上拜媽祖婆,下午祭大道公,晚上敬觀音媽,虔誠至敬,多拜多福。
閩南人到域外謀生,背鄉離井,風濤千裏,祈求一帆風順,平安到達是人之常情。在航海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奉祀神祗自有精神和心理的安定作用,特別是小船主、小船戶、船工或漁民,都把媽祖婆當作職業保護神來拜祀。到域外謀生的人隨身都帶有媽祖神像、香火、到達旅居地之後,飽受驚濤駭浪的心情,使他們把媽祖神像供奉起來是通情達理的。同鄉會為了滿足移民信俗的要求,就在聚居地建廟敬祀,既可聯絡情誼,又可凝聚鄉心。由此,閩南文化風情才得於展示天下。
然而閩南民間信俗的神祗能夠立足域外的,不是信俗照搬敬祀,而是依據需要有所選擇。傳播較遠,影響較大的有天妃聖母,保生大帝,觀世音菩薩,關聖大帝,福德正神等。以上神祗能在域外立廟,有其曆史背景和因素,例如:天妃聖母是海上航行的保護神;保生大帝是治病救人的神醫;觀世音菩薩是送子傳宗的大士;關聖大帝能祛邪伏魔,安民保境;福德正神保佑財源滾滾。這些閩南信俗的神祗,對域外謀生的閩南人有著充滿希望的力量。其它神祗的供奉,隨人們信俗的需要而奉祀。
閩南信俗對神祗稱呼有其地方習慣和人格化的特色。例如:民間通稱的“媽祖”,由於她的家鄉在莆田,人們就親昵地稱呼為“娘媽”、“老媽”,因之有“娘媽宮”的建立。閩南通稱“媽祖”,廈門民間尊稱為“媽祖婆”。因為“公”、“婆”為廈門輩分的敬稱。又如:保生大帝,又稱吳真人。廈門人還尊稱為“大道公”。觀世音菩薩稱“觀音佛祖”,民間尊稱為“觀音媽”;“關聖大帝”能祛邪消災,安定一方。小說裏寫關公忠義千秋的品德,在民間頗有影響。廈門民間尊稱為“關帝爺”,敬拜香火頗旺。福德正神,慈眉善眼,雖然神位不高,但頗受膜拜,廈門民間尊稱為“土地公”。這些“公、婆、爺、娘”有著明顯的閩南方言特色。
閩南民間神祗是閩南文化在域外的風情展示,其傳播和影響是具有世界意義的,令人不勝讚歎!例如東南亞各地,膜拜媽祖的香火特別旺盛,在馬六甲有青雲亭,寶山亭,供奉媽祖、關帝爺、觀音佛祖。新加坡有天福宮,祀慈航聖母、大道公、觀音佛祖。新加坡有天福宮,祀慈航聖母、大道公、觀音佛祖;檳榔嶼建廣福宮;丁加奴建和安宮;吉蘭丹有親安宮;均拜奉媽祖、保生大帝諸神。總之,凡閩南人已到的所在地及國家,如設立同鄉會館,館中必奉媽祖諸神。在日本、巴西、加拿大、墨西哥、法國、美國、澳大利亞,北歐的挪威、丹麥等地,均稱媽祖為世界和平女海神,曾發現來中國的外輪上也敬奉媽祖,真是靈應四海。
由於閩南人膜拜的媽祖、保生大帝、觀世音佛祖諸神等在域外形成的閩南文化風情,又同所在國人民有近似佛權的信仰儀式,所以來往自然,關係密切,促進了僑民與所在國人民之間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