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與上述3個盆地的自然景色迥然不同,這裏江水滔滔終年不息,蔥鬱的山林.翠碧的田野襯托著紫紅色的土壤,紅綠相映成趣,使這個被譽為“天府之國”的盆地顯得分外妖嬈。
四川盆地屬丘陵狀盆地,麵積約20萬平方公裏,不但形式完整,而且是一個標準的構造盆地。四周邛崍山、龍門山、大巴山、巫山及大婁山環繞,海拔1000~3000米,多紫紅色砂頁岩,故有“紫色盆地”、“紅色盆地”之稱。大約距今1億多年前,四川盆地還是一個內陸大湖。後因地殼運動,周圍上升為山地,東緣的巫山地形較低,湖水從巫山溢出,湖底逐漸幹涸成為盆地。在地殼水平運動的作用下,盆地山脈都成西南—東北方向排列,以川東一帶地勢最高,華鎣山最高峰海拔約1800米,成為盆地中的最高點。
盆地中部丘陵和緩起伏,麵積幾乎占盆地一半以上,形成一個丘陵性盆地。成都平原位於盆地的西部,它是一個由於地殼不斷下沉和河流夾帶的泥沙長期堆積而成的扇形衝積平原。平原上河渠交錯,灌溉便利,是四川盆地的精華所在。2200多年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防洪和灌溉,在成都平原。岷江上遊利用地形特點,因勢利導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川盆地除了成都平原的衝積土以外,在廣大丘陵地區,滿山遍野都是一片紫紅色的土壤。這種土壤是從紫紅色的砂頁岩風化而來的,含有植物所需要的磷、鉀等礦物養料,是中國南方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但因這種土壤質地比較疏鬆,而盆地中的降水又十分豐沛,再加上多丘陵地形,在缺乏植被保護的地方,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長期以來,四川人民為了保持水土修築了許多梯田。
四川盆地由於經曆過由陸地到海盆,由海盆到湖盆,然後又由湖盆轉變成為陸盆的曆史,所以在盆地中沉積了豐富的煤、鐵、鹽、天然氣和石油等礦藏,再加上盆地內溫暖濕潤的氣候,精耕細作的肥沃土壤,使得被譽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不僅是中國重要的稻、麥、玉米等糧食豐產區,還盛產甘蔗、棉花、蠶絲、茶葉、油菜、藥材和水果。新中國成立後,這裏的鋼鐵、機器製造、化工等重工業和許多輕工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如今,四川盆地正在建設成為中國內地的一個重要的現代化的工農業生產基地。
33.縱橫大地的山川
中國的山脈眾多,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國土麵積的三分之一都是山地。眾多的山脈中,形態各異。在中國,山脈不僅僅是土地地形的一個重要標誌更是中國地區性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形態各異的山川景色
在中國,山脈眾多,山區的麵積廣大,大大小小的山脈縱橫全國,它們的分布很有規律,按照一定的方向排列開。大致的走向一般為東西向和東北——西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以及南北走向的相對較少。
山脈中東西走向的主要有三列:天山——陰山是最北的一列;昆侖山——秦嶺是中間的一列;南嶺則是最南邊的一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則大多分布在山勢較低的東部地區,這種山脈也有三列: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是最西的一列,也是第二級和第三級階梯的分界線;長白山——遼東丘陵——山東丘陵和浙閩一帶的東南丘陵山地是中間的一列;台灣山脈則是這一走向中最東的一列。
中國西部地區大多為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從北到南依次是阿爾泰山、祁連山、喜馬拉雅山。中國中部被南北走向的山脈縱貫其中,主要包括了賀蘭山、六盤山以及橫斷山脈。這些山脈是中國地形骨架的主要構成部分,中國大地被這些山脈分為許多的網格。
按照構造看,中國地形的特征大致概括為四個方麵:三道緯向山帶,三條瀕太平洋山嶺,兩個走向的大型窪地,一大弧形山脈。除了這三大類之外,中國的山脈中橫亙於中.俄.蒙三國交界處的阿爾泰山,則是亞洲中部宏偉山係之一。阿爾泰山脈延伸長度有2000多公裏,一部分位於中國境內的新疆東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海拔為3500米,西北段比較高,往東南方向漸低。山區內有茂密的森林,在森林帶上下都有非常廣闊的牧場。
東西走向的山脈:喜馬拉雅山
眾所周知,世界上最雄偉最高達的山脈便是喜馬拉雅山。它在藏語中的意思就是“冰雪之鄉”,它處在青藏高原的南部邊緣,西從帕米爾開始,東到雅魯藏布江的轉彎處,全長一共有2500公裏,從中國的西藏自治區一直綿延到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之間,成為向南突出的弧形。
喜馬拉雅山脈上的平均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比世界上任何山脈的平均高度都高。有40多座7000米以上的高峰;在亞東以西地區,有11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位於中國和尼泊爾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為8848.13米,外形像一座金字塔,是世界上的最高峰,它與南極和北極並稱,是地球的“第三極”。
暖濕氣流從一度樣吹到喜馬拉雅山的南坡,使這裏雨量充沛、植被也非常茂盛;西北坡比較幹旱,植物也顯得稀少,與南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雅魯藏布江位於喜馬拉雅山的北麓,因為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沿著河穀北上,所以穀地內的氣候溫暖且濕潤、森林十分茂盛,在此的農作物一年可以兩熟,水力資源也非常豐富。
山地高度的不斷增加使高山地區的自然景象變化不斷,從而構成了高山地區獨特的垂直自然帶。喜馬拉雅山非常高聳,所以這些垂直的自然帶就十分明顯。海拔2000米的河穀一直上升到8000米的山峰之間的水平距離才幾十公裏,可是景色的交替卻是非常迅速:低處空氣空暖且濕潤、森林茂盛、鬱鬱蔥蔥,屬於常綠闊葉林帶;到了海拔3000米的地方,氣溫降低,常綠闊葉樹因為喜暖所以在此消失,一些耐寒的針葉樹便在此紮根,形成針葉林帶;再往上升到海拔4000米的地方,熱量明顯不足,樹木生長顯得困難,於是出現了灌叢帶;再高處依次是草甸、地衣等自然帶,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則是終年積雪。所以,如果從山下往山上走,映入眼中的景色,就像從溫暖的華南地區到了嚴寒的極低一般。如此短的距離中,自然景色的變化卻是這麼強烈,確實可以稱得上自然界一大奇觀了。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大興安嶺和太行山
中國的東部主要分布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李四光將這些山脈成為華夏式山脈,因為這些山脈在構造上代表了古代的大背斜。它在中國的分布從東到西主要分為三列。
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
它北邊從大興安嶺開始,南麵連接北京的西山,然後延伸到太行山,最後一直到四川東麵的巫山和湖南西部的雪峰山。這些山嶺中有的高度有3000米,在大平原的西緣聳立著,是中國東部平原和西部高原盆地之間的分界線,也算是西部高原、盆地的邊緣山地。
內蒙古高原的東緣山地就是大興安嶺,它從黑龍江一直綿延到張家口附近,長度達到1700公裏,東西兩側寬為200~300公裏,海拔在1000~1400米左右。山地東坡較為陡峭,西坡則略微平緩,是一個不對稱的山嶺。山崗綿延不絕,上麵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其中80%以上都是鬆林。鬆樹在冬季嚴寒時落葉,所以稱作落葉鬆,高度有30多米,樹幹挺直非常粗壯,直徑有80厘米。在一望無際的鬆林裏還有一篇樹幹銀亮的樺林。
南北走向的山脈:賀蘭山和橫斷山脈
銀川平原的西側聳立著賀蘭山,它南北延伸270公裏,平均海拔在2800~3000米之間,最高峰為3600米。山嶺的上部有大量森林分布,其他地區石骨裸露、岩壁多為陡峭,不少橫切山地中的溝穀成為了東西交通的孔道。
六盤山又叫做隴山,在甘肅東部,平均海拔為2500米,在陝北高原和隴中高原之間聳立,看起來十分高峻。六盤山是珠峰,高3500米,山路十分曲折艱險,想要到達頂峰就必須經過六重盤道,六盤山便是因此得名。六盤山區上地震頻繁,就是因為新構造運動太過強烈。1920年因為海原、固原地震形成的堤壩小湖到目前為止仍然存在。山區內有數量龐大的森林,山穀山坡黃土所及之處大多為農田。1935年10月紅軍長征時從這裏經過,登臨過這座高山,毛主席就曾寫下《清平樂·六盤山》。
山中珍貴的動植被
在中國,遼闊的山區內擁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並且含有許多中草藥以及珍貴的動物資源。西南山區有野生的貝母、冬蟲夏草、大黃、麻黃、當歸、等中草藥絕不下2000多種。野生動物中有小熊貓、金絲猴、猞猁、金錢豹等十分珍貴的稀有動物。高山草地上可以放牧,山區的急流可以用來發電。但是這些能量在解放前都得不到開發和利用,而且還遭到過嚴重的破壞,導致了山區的經濟、文化都非常落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對山區的重建工作十分重視,進行了一係列的科學考察和勘探資源工作,山區內豐富的煤、鐵等有色金屬都在開發之中;山區的森林也進行了有計劃的采伐,現在已經興建了蘭新、包成等鐵路以及青藏、新藏等公路。一些工廠、礦山和發電站在山區中也建立起來,青藏鐵路也已經成功開通。這些有計劃的開發使山區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對文化方麵也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34.風景迷人的高原
所謂高原,就是指海拔較高而地麵比較完整的高地。通常把海拔超過500米的大片完整高地叫做高原。中國的高原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以西的區域。
高原的分類
通常高原都是怎麼分類的呢?根據形態的不同,高原可分為平坦的和分割的兩種。內蒙古高原原來是一片平坦的準平原,以後受抬升作用上升構成海拔1000米左右的完整高原麵。位於甘肅東部鎮原、寧縣一帶的黃土高原,可以說是高原麵保存較好的平坦的高原。
相比而言,雲貴高原則是中國典型的分割高原,有所謂“地無三裏平”的說法。雲貴高原海拔在1500米左右,高原麵深受烏江、沅江、柳江和盤江等河流劇烈的切割,地表顯得很是崎嶇。尤其是在石灰岩分布地區,還有更多的石林、伏流、陷阱等喀斯特地形,這些也使得原本平坦的高原麵受到了極大破壞。
另外,根據高原的形成原因,人們把高原分為隆起高原、熔岩高原和黃土高原等類型。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和內蒙古高原都屬於隆起高原,黃土高原則是在原有地形的基礎上風成的堆積高原。熔岩高原是由大量熔岩堆積而成的獨特的高原類型。在中國的長白山地區可以看到大麵積的熔岩高原,而內蒙古的張北熔岩高原的平均高度通常都在1200米以上。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站,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它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和新疆南部山地等廣大地區,麵積約為230萬平方公裏,平均海拔4500米,有“世界屋脊”之稱。青藏高原實際上是由一係列高大山脈組成的高山“大本營”,地理學家稱它為“山原”。高原上的山脈主要是東西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連山、昆侖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上述山脈海拔通常都在五六千米以上。因此,我們說“高”是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
說到地形,青藏高原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湖泊眾多。高原上有兩組不同走向的山嶺相互交錯,把高原分割成許多盆地、寬穀和湖泊。高原上的這些湖泊主要依靠周圍高山冰雪融水補給,並且多數都是自立門戶,獨成“一家”。
具有代表性的青海湖位於青海省境內,為斷層陷落湖,麵積為4456平方公裏,高出海平麵3175米,最大湖深達38米,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還有就是西藏自治區境內的納木湖,麵積約2000平方公裏,高出海平麵4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這些湖泊大多是內陸鹹水湖,盛產食鹽、硼砂、芒硝等礦物,有不少湖還盛產魚類。通常在湖泊周邊、山間盆地和向陽緩坡地帶生長著很多綠草,因此這些區域也是僅次於內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區。
青藏高原不僅湖泊分布多,更是中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很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水力資源很豐富。高原的地勢高、麵積廣,從太陽那裏獲得的光熱資源很充足,在某些程度上彌補了“天高地寒”的不足,為生物的生長、人類的活動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有利條件。在當地,隻要天氣晴朗,大多數地區日照都在12小時左右。全年日照總時數通常是2500~3200小時,比它東麵的長江流域、四川盆地和江南丘陵地區多50~100%。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也強,這裏地麵每平方厘米麵積上每年得到的太陽輻射能通常達到140~180千卡,也比上述3個地區高出50~100%。所以,這種光能源的開發利用會是青藏高原的一項非常珍貴的自然資源。
青藏高原上有一條非常長的山間河穀盆地,這就是藏南穀地。此外在高原的東南部,由於河流切割形成了一係列南北走向的深切峽穀。祁連山也有一係列與山脈走向一致的縱向河穀。這些河穀盆地,地勢比較低平,氣溫較高,而且大部分河穀氣候也比較濕潤,因此成為青藏高原的主要耕作區。有些河穀兩側山坡還會有森林,尤其是高原東南邊的峽穀地區,可以說是中國西南林區的主要組成部分。
青藏青原,特別是它的邊緣地區廣泛分布的“穀中穀”(河穀裏的河穀)及河流兩岸的階地、山前的洪積扇疊置等現象,都顯示了青藏高原現仍在不斷上升。這個地區頻繁發生的地震和眾多的地熱泉,又反映了導致青藏高原隆起的地殼內部一係列複雜的地質過程還沒熄滅。通對金沙江的精確測量顯示,在1956~1966年期間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有30~50毫米,最小的要有幾毫米。伴隨著高原的逐漸隆起,自然環境同時也會不斷發生變化。
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的北部,東起大興安嶺,西止甘肅省河西走廊北山的西端,南界祁連山麓和長城,北抵於國境線。這個高原東西長約2000多公裏,麵積約100多萬平方公裏,被稱為是中國第二大高原。
和青藏高原差不多,內蒙古高原也是在近代地質曆史時期裏,地體不斷抬升而形成的,但它抬升的強度遠遠趕不上青藏高原那麼激烈。在上升過程中,一方麵整個地塊發生和緩的拗曲,形成平緩的丘陵和寬淺的盆地(蒙古語叫做“塔拉”);另一方麵東部和南部微微翹起,翹得最高的便成為山地。嵌鑲在高原東部邊緣的大興安嶺和中部的陰山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內蒙古高原廣大地區海拔多在1000~1500米左右。高原上分布有寬淺的大盆地,著名的例如呼倫貝爾盆地、二連盆地和居延盆地等等。通常從盆地的邊緣到中心地帶,幾百公裏路程的高差隻有二三百米,
假如要說它的地形類型,內蒙古高原是屬於堆積—剝蝕高平原。內蒙古高原可以說是中國最大的天然牧場。高原西部氣候幹燥,多數是沙漠和戈壁,植物很稀少,草場也很零散,有很多草灘分布在沙丘間的湖盆之中。由西向東隨著降水量的增多,牧草長勢也越來越好。較為濕潤的氣候條件呼倫貝爾盟和錫林郭勒盟草原,牧草非常肥美,產自這裏的三河馬、三河牛和內蒙古綿羊等良種牲畜,都是很聞名的。
雲貴高原
雲貴高原,它的範圍主要包括貴州全省,雲南省哀牢山以東地區,廣西的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交界地區,是中國南北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兩組山脈的交彙點,平均海拔1000~2000米。高原西部是位於雲南省範圍,山嶺主要以南北走向為主,像烏蒙山、點蒼山和龍山等;高原東部是位於貴州省範圍,山嶺主要是東北—西南走向,像武陵山、大婁山等。
另外,雲貴高原還是長江、西江(珠江的最大支流)和元江(下遊為紅河)三大水係的分水嶺。這些河流的許多支流如長江水係的金沙江、赤水河、烏江、沅江,西江水係的南盤江和北盤江等長期切割地麵,形成許多既深且陡的峽穀,使高原的大部分地區特別是高原邊緣,基本上都是高山深穀、峰巒疊嶂。如金沙江的虎跳澗大峽穀穀深達3000米,烏江河穀也深達300~500米。北盤江打幫河上源的黃果樹大瀑布,從幾十米高的陡崖上直瀉犀牛潭,水花四射,氣勢恢弘,是中國最大的瀑布之一。事實上經過長年的發展,今天的雲貴高原已經可以說是一個山地性的高原了。
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在雲貴高原連綿起伏的山嶺之間。經常會有平坦的盆地出現,這種盆地被當地人稱為“壩子”。壩子內部地麵很平坦,土層深厚,通常都是農業比較發達、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方,較大的城鎮也多分布在這裏。高原上還分布著很多因地層斷裂陷落而形成的“斷層湖”,比如雲南東部著名的滇池和中部的洱海,它們的麵積分別是340平方公裏與250平方公裏,旅遊勝地昆明和大理就分別坐落在這兩個湖泊的一側。
35.溫帶季風氣候
季風氣候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風向的一種自然氣候。我國的溫帶季風氣候區主要是秦嶺——淮河以北等地,主要包括我國的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和東北平原。冬季這一地帶會盛行極地大陸氣團,主要是受來自高緯內陸西伯利亞高壓中心的西北季風的影響;夏季這一地區所盛行的東南季風是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
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天氣呈非周期性變化,一般冬季的氣溫都低於零下,雨水冬少夏多。溫帶氣候類型的氣候特征主要表現為濕潤、半濕潤狀態,所以普遍出現的是溫帶闊葉林景觀、森林草原景觀,但是也因為各種原因而存在著某些差異。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而高溫多雨,盛行東和東南風,是雨水最多的時候,而冬季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氣候寒冷幹燥,氣溫多低於0度。溫帶季風氣候地區的四季分明,尤其是冬夏季風的方向變化非常的顯著。
溫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溫帶季風氣候的形成,主要是因為位於最大的大陸與最大的大洋之間,所以受海陸熱力性質的影響極大。當夏季帶來的時候,亞歐大陸會普遍出現低壓現象,海洋上副熱帶高氣壓西伸北進,受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的影響而出現的東南季風會帶來豐沛的降水;冬季會受到強大的蒙古高壓控製而出現寒冷的西北季風。也正是因為它們風向的切變符合季風要求,所以稱之為是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的分布
溫帶季風氣候主要出現在中國華北與東北地區、朝鮮的大部地區、日本北部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等亞歐大陸東岸的北緯35°~55°左右。它與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非常明顯。在夏季由於亞歐大陸的一片低壓,海洋上副熱帶高壓西伸北進,從北太副高散發出來的東南季風會帶來豐沛的降水;冬季由於高壓地區所帶來的西北季風會出現寒冷與冰雪的天氣。
溫帶季風氣候對自然的影響
溫帶氣候類型的氣候特征主要表現為濕潤、半濕潤,其中半濕潤地區主要是指中國的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地區,所以受氣候特征的影響而普遍發育的是溫帶闊葉林景觀和森林草原景觀,其中的森林草原景觀也就出現在受半濕潤氣候影響的中國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東亞的闊葉樹種類較歐洲豐富,有蒙古櫟、遼東櫟以及槭屬、椴屬、樺屬等雜木;歐洲西部往往形成單一樹種組成的純林,如山毛櫸林、櫟林等;包括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亞山脈、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的北美洲的闊葉林景觀,則以美洲山毛櫸和糖槭為主。由於所受到的濕潤條件等原因不同,造成它們的土壤顏色因為不同,其中濕潤地區主要是色棕壤和灰棕壤,而半濕潤地區主要是褐土和黑土。
由於溫帶季風區冬季受到西伯利亞冷高氣壓的影響,所以盛行風力較強的西北風的影響,一般都會出現晴寒,雨雪稀少的天氣。最冷月平均氣溫南北差異大,南部在0℃以下,北部可達-20℃,平均緯度遞減率為2℃/緯距。夏季由於受太平洋副熱帶的影響,盛行風力較小的東南風,一般都是潮濕多雨的天氣。其中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最熱月平均氣溫南部可達26℃以上,盡管往北的溫度成遞減規律,但是平均溫度還是不低於20℃。當地的自然植被多為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
具體來說,溫熱帶季風氣候地區的夏季太陽高度角會增大,晝長夜短,氣溫增高雨水增多,因為容易受到熱帶海洋和熱帶氣旋的影響,它們帶來的東南季風會使降水量增大。而冬季寒冷幹燥,其形成的原因,就由於本地緯度較高,離冬季風源地近,地形較低平坦地勢西高東低致使冬季風得以加強。溫帶季風氣候區的冬、春季容易出現沙塵暴、霜東、白害等天氣災害,而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災害性天氣,也會影響夏秋季節。
36.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的副熱帶東部,包括我國的南方地區大部、日本群島南端、朝鮮半島南端等地。由於這些地區的緯度較低而容易受到黑潮的影響,而且離冬季風源地較遠,再加上起伏的地形使季風受到一定的削弱,所以才形成這些氣候特征。
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形成
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形成主要是由於,這些地區地處北回歸線附近,而且都屬於沿海一帶,夏季由於海風的影響而吹東南風,冬季由於西伯利亞寒風影響而吹西北風,這樣風的形成就產生了季節性的交替,從而形成了亞熱帶季風氣候。
該地到了冬季會受到大陸高壓的影響,高空也會受到南支急流的影響,所以會有頻繁的氣旋過境,雲雨較多,降水量約占全年的10%;夏季隨著海洋季風北進和極鋒的北退,本區的梅雨區也從南向北推進,梅雨期一般延續20~30天,梅雨降水量約占本區六、七兩月總降水量的70%;九、十月間沿海一帶還有台風雨。由此可見亞熱帶季風氣候比溫帶季風氣候的降水量要高出很多,比如位於亞熱帶季風區的牯嶺降水量可達2500多毫米以上,而位於溫帶季風氣候區的長江中下遊平原年降水量隻有1000毫米左右。
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的年平均氣溫介於13℃~20℃之間,而冬季1月的平均氣溫在0℃以上,長江以北的溫度是0℃~2℃,長江以南的溫度是2℃~10℃,南嶺一帶的溫度是10℃~12℃。由於淮陽山地山勢低矮屏障作用弱,所以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在冬半年特別容易受南下冷空氣的影響,這兩個平原北接南陽盆地,南通湘桂走廊,冬季成為冷空氣南下的通道,1月等溫線在這裏呈舌狀向南凸出。長江以北,最低氣溫可達-10℃以下,長江以南,多在-7℃~-10℃之間。每當強冷空氣南下時,氣溫下降的幅度常可超過10℃,上海曾出現過兩天之內氣溫下降25.2℃的記錄。所以,盡管本區屬亞熱帶地區,但是冬季的氣溫比其他同緯度地區低。由於冬季的低溫,中國亞熱帶所處的緯度比理論上的界線南移了4~5個緯度。而和地中海地區相比更是相差了10~11個緯度。但中國的亞熱帶,特別在華中區,夏季普遍高溫,7月平均氣溫均達28℃左右,有些地區超過29℃。4月和10月的平均氣溫為16℃~21℃,秋溫一般會高於春溫。5~9月常出現高於35℃的酷熱天氣。7~8月因受副熱帶高壓控製,晴天多,日照時間長,高溫出現的頻率最大,絕對高溫常超過40℃,浙江和湖南兩地甚至出現過41℃以上的高溫記錄。
四季分明的長江中下遊地區屬於冬溫夏熱的天氣,一般冬天長為1~4個月,長江以北的冬天長在4個月左右,而南嶺一帶的冬長不到1個月;夏季一般由從5月中下旬到9月下旬結束,而南部可能會推遲到10月上旬,總的來說夏長至少在4個月以上;一般各地會有2個月的春秋季節,但是南部地區的春秋季節可能會達到3個月以上。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的降水量一般都會比華北和西南地區要多,它的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1600mm左右,其中的降水分布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浙江丘陵年降水量1200mm~1800mm,南嶺山地和江南丘陵1500mm左右,長江中下遊平原1000mm~1200mm。一般降水量的多少還會受到地形的影響,山地的降水量要多於平地,而向風坡的降水量也會多於背風坡。
降水量的多少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一般的降水量都會是夏天最多,冬天最少,春天要比秋天多出一些。但是冬季的降雨量也占全年降水量的十分之一以上。長江中下遊區是全國冬雨比率較高、春雨最為豐沛的地區。降水季節分配的特點與長江中下遊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過程密切相關的。長江中下遊區的西麵就是青藏高原,冬季的高空會出現西風所帶的南北急流在本區上空輻合而形成的穩定切變線,再加上南嶺山地的影響,地麵層出現了持久的華南準靜止鋒,使氣旋頻繁的過境,所以雲雨天氣特多,大部分地區,12月到2月降水量還很少,但是從3月開始,南來的暖濕氣流增強,使降水的頻度也有所增加。3月下旬,以贛南為中心的春雨會漸次向西北、西南和東北方向延伸。大部分地區春雨從4月上旬開始,5月下旬結束。本區春雨較多,有時候長沙、南昌等地的春雨比夏雨還多。
亞熱帶氣候對自然的影響
亞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植物是以殼鬥科、樟科、山茶科、木蘭科和金縷梅科等為代表的常綠闊葉林。一般常綠闊葉林的樹木具有樟科植物葉片革質全緣、表麵光亮的特征,因為它們的葉麵通常會迎向陽光照射的方向,所以常綠闊葉林又叫照葉林。常綠闊葉林的典型代表有樟樹、茶樹、柑橘樹等植物。
亞熱帶季風氣候也經常有寒潮、台風、梅雨、伏旱等氣象災害。
寒潮:據統計近年,每年都會有3~4次的寒潮過境。寒潮所帶來的劇烈降溫會給農作物帶來很大的災害,尤其是秋末春初的寒潮影響最大。因為秋末還有未收獲的水稻、棉花、甘薯等作物,而初春的三麥、油菜及各類農作物幼苗都在生長發育期,寒潮的到來會給它們的生長帶來破壞性的影響。
台風:台風一般出現在8、9月份,平均每年出現2~3次,它的發生主要是受西太平洋熱帶洋麵的強熱帶氣旋影響,中心附近風力可以達到12級以上。強烈台風過境帶來的狂風暴雨不僅會使未成熟的農作物受到災難性的危害,而且對樹木和房屋的破壞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
梅雨:梅雨多出現於夏初,由於此時的冷暖氣流實力相當,所以鋒麵的移動速度極為緩慢,經常長時間在一個地區徘徊不動,所以這些陰雨連綿的天氣就造成了所謂梅雨季節。各地梅雨時間不同,大約持續20天左右,年均梅雨量為220毫米。梅雨量與夏季風的強弱有關,梅雨期雲量多、日照少、時陰時雨;如梅雨適時適量,就會非常適合秧苗栽插和其他農作物的生長,正所謂“淡雲微雨養苗天”,但是一旦梅雨季節過長或者過短都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如果梅雨季節過長就可能造成特大的洪災,如果梅雨季節過短就可能造成旱災。
伏旱:伏旱是在因為受控於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而出現的高溫晴朗天氣,雖然此時也受到海洋氣流的影響,但是依然缺少成雲致雨的條件,而且是一年裏最熱的時間,人們稱這一時間為“三伏天”,但是長時期的幹旱也會對農業生產帶來很大的影響。
37.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區主要分布北緯10°~25°的大陸東岸、東南亞、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等地,中國海口、台灣南部、廣東南部、廣西南部、海南島、雲南西雙版納,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帶等地也都有分布。
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熱帶季風氣候區在冬季主要會受到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而形成冬季風,而來自高緯地帶高壓的冷氣團會在南下過程中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而形成東北季風。而在夏天會因氣壓帶風帶和季節的移動變化而形成夏季風,此時的來自南半球的東南信風會在北移越過赤道的過程中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而形成西南季風。
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
熱帶季風氣候區一般都是終年高溫,這一地區的年平均氣溫一般都在22℃以上,最冷的冬季氣溫一般也在16℃以上。由於高大山地和高原阻擋冷空氣南侵的雲南西雙版納以及印度南部,在冬季的氣溫也比較高,旱、雨季明顯,一般夏季的降水比較集中,年降水量很大。夏季在赤道海洋氣團控製下,多對流雨,再加上熱帶氣旋過境帶來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熱帶幹濕季氣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風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過赤道多雨氣候區,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以上。由於這一地區氣候、水汽以及特殊的地形等原因,使得乞拉朋齊被稱為“世界雨極”。冬季,在幹燥的東北季風控製下,降水稀少。幹季時陸地高壓的東北季風會彙入海洋上的赤道輻合帶。雨季時南半球副高的西南季風會彙入塔爾低壓,形成熱帶氣旋。所以這裏的5月中旬至9月中旬會盛行熱帶氣旋。
熱帶季風氣候的植被
熱帶季風氣候區分布的主要是熱帶季雨林,如果向半幹旱氣候過渡區會出現薩瓦納景觀,又稱為“熱帶稀樹草原”,植被以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為主,同時稀疏的散布著喬木的熱帶旱生植被類型,屬於是熱帶雨林與荒漠之間的過渡型植被。其中草本植物為叢生禾草,葉狹而根深,喬木的樹冠呈扁平的傘狀,多枝。這些植物多出現在非洲和南美洲。除了各類植被,那裏還發展水稻、黃麻、橡膠、茶葉、咖啡、可可、水果等各類種植業。
38.高山氣候
高山上的氣候隨著多變的氣溫而顯得極不穩定,日溫差較大。高山氣候的主要特征就是氣溫低、氣壓低。自海平麵起,每升高1000米,溫度就會下降大約6度。所以,如果地麵的溫度高達30℃,那麼在高達4000公尺的高山上就隻有10℃左右。至於氣壓則反比。高度越高,氣壓越低。在標準狀況下,每升高100米,氣壓就會降低10毫巴。但是低氣壓會讓人造成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等症狀,也就是所謂的高山反應。
由於高山上的日溫差很大,所以無論是在夏季或冬季,都可以看到山上經常被茫茫大霧陷入白茫之中。大霧的出現會使周圍的能見度降低,易使人著迷。又由於高山地形起伏不均,使得地麵所受的太陽輻射熱力分配不平均,所以產生的空氣流動就形成了風。
高山氣候的特點
高山的氣候會隨著高度、溫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一係列的變化,因此高山氣候具有垂直地帶性。高山的空氣、水汽、塵埃等會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隨之減少,而且以紫外線輻射為代表性的太陽輻射會不斷的增強,但有效輻射也會增大,在有積雪的高原麵上反射率會增大,地麵吸收輻射減少,所以淨輻射比同緯度平原還要小。高山上的氣溫很低,日溫差大,但是年溫差會小。高山上的風力會很大,在高原內部和背風麵的降水量沒有迎風麵的降水量大。
高山氣候的垂直地帶性會隨著當地的緯度和區域氣候條件的不同而不同。
在赤道或熱帶氣候的低緯山地、山麓,地表熱量和水分會隨著海拔的增加逐漸變化,垂直氣候帶也就依次發生變化。如果山地的緯度較高或者山地的高差較小,氣候垂直帶的分異都會隨著減少。山地垂直氣候帶具有所在地大氣候類型的“痕跡”,例如,赤道山地從山麓到山頂都具有全年季節變化不明顯的特征。珠穆朗瑪峰和長白山都具有季風氣候特色。濕潤氣候區的熱量條件決定著山地氣候垂直差異。而幹旱、半幹旱氣候區,熱量和濕潤狀況對山地垂直氣候分異的影響較大。這種地區的幹燥度會隨著海拔的增高而逐漸減小。
同一山地的氣候垂直變化還會因山地的坡向、坡度、地形起伏等局地條件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用“十裏不同天”來形容山地氣候的變化再合適不過,比如山坡暖帶、山穀冷湖。
高山氣候的分布
我國的高原山地氣候主要位於氣溫較低的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寒區等高大山地和高原地區。那裏的空氣比較幹燥、稀薄,太陽的輻射比較強,降水較少,氣候會隨著地區的變化而變化。
39.溫帶草原氣候
溫帶草原氣候屬於過渡性氣候,介於溫帶森林氣候與溫帶沙漠氣候之間。這種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降雨對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降水量為200~450毫米左右。
溫帶草原氣候的形成原因
亞洲和北美的溫帶草原氣候區都深入內陸、距海遙遠的地區,一般濕潤的海洋氣流會因當地四周的山地、高原阻擋而難以到達,所以這一地區終年盛行溫帶大陸氣團,促使冬冷夏熱、幹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幹旱與半幹旱氣候形成。一般而言,幹旱氣候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而半幹旱氣候的降水量約為250~500毫米。南美的溫帶草原氣候區地處西風帶雨影區域的大陸東岸,而且大陸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脈,可以絕熱增溫,幹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經過,空氣穩定,降水稀少。溫帶大陸性幹旱和半幹旱氣候的植被土分別是溫帶荒漠土和溫帶草原栗鈣土。
溫帶草原的氣候特征
氣候呈幹旱、半幹旱狀況的溫帶草原氣候也屬於介於森林與沙漠的一種大陸性氣候,它的土壤水分僅能供草本植物及耐旱作物生長。溫帶草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但是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多數地方是200~300毫米左右,其中 6~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75%。溫帶草原氣候的氣溫一般冬冷夏熱,我國溫帶夏季各月平均溫度都在20℃以上,而冬季各月平均溫度都在-5℃以下;年較差大約在30℃以上。因為溫帶草原多為豆科植物,所以是很好的放牧區。
所處的地區不同的草原,氣候特征也會有所不同,一般離荒漠較近的幹草原或低草草原的溫差會比較大,草本植被稀疏且矮小,降水較少。而離森林近的濕草原或高草草原的氣溫變化較小,草本植被高大稠密,降水較多。低緯度荒漠外圍的熱草原,最冷月平均溫度在0℃以上。向赤道一側發展的熱草原在夏季會受到熱帶輻合氣流的影響,所以夏季的加水會比較集中;向中緯度一側發展的熱草原在冬季會受到溫帶氣旋的影響,所以冬季的降水會比較集中。
我國溫帶草原氣候區主要分布在鬆遼平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到等地。這些以草原氣候為主的地區經向地帶性比較明顯,以典型草原為主體,從東北到西南依次形成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等它們的特點是氣候溫和,降水偏少,水資源缺乏。該區年平均溫度是-2℃~6℃,無霜期約5~7個月,年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約為250~400毫米。地麵水資源缺乏,而且分布不平衡,80%的地表徑流在東部的遼河流域和呼倫貝爾高原,中部從錫林郭勒高原到鄂爾多斯高原均為波狀或層狀平原,因為它們的地形懸差不大,加之降水偏少,所以根本就無法產生徑流條件。該地區本就幹旱、多風、土質較粗,再加上人類不合理的利用,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使土地的沙漠化越發的強烈。
溫帶草原氣候的分布範圍
我國的溫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準格爾盆地,內蒙古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西部。在溫帶草原的內部禾草的高度會由於幹旱程度的不同而發生一定的變化,根據禾草高度分出所謂的高草草原和矮草草原。也可以按照草原的層片結構把它們分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等類型。
溫帶草原氣候的土壤構成
溫帶草原氣候的土壤主要就是黑鈣土和栗鈣土。它們的土壤帶分布大致與溫帶大陸性半幹旱氣候區相似。草原土壤形成有明顯的生物積累和鈣積化過程,它們形成等的黑鈣土和栗鈣土都含有豐富的有機物。
溫帶草原的典型動植物
溫帶草原的植物大部分由多年生叢生、禾本科、旱生植物組成,喬木之所以很難在這裏成長主要是因為這裏的水分稀少,除了喬木植物之外還有部分雜生草類植物。禾本科草類根係紮得較深,並成叢分布形成連續而稠密的草地。典型草原的禾本科草類具有葉片狹窄,有絨毛卷葉,甚至具有蠟質層等旱生植物的結構特點。在溫帶大陸性氣候下發育的,以多年生低溫旱生叢生禾草植物占優勢的草本植物群落為溫帶草原。植被以禾本科、豆科、莎草科植物占優勢,菊科、藜科和其他雜類草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禾本科植物中,以叢生禾草針茅屬最為典型。該屬不同的種類在不同的草原中起著重要作用。草原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結構,如為了減少水分蒸騰而出現了葉麵積縮小,葉片內卷或氣孔下陷的現狀,為了更好的便吸收地下水分和抵禦強風,根係也有了更好的發育。溫帶草原的季節變化有很明顯外在表現,如春末夏初會出現一片綠意盎然的生機,而到了秋初的枯黃一片大有蕭條之感。
由於溫帶草原的天然隱蔽條件不佳,所以動物多為視力、聽力都很發達的齧齒類、蹄類、蹄類等,如亞洲的黃羊和北美的叉角羚羊等奔跑能力、聽力、視力等都比較好。溫帶草原多見的動物是齧齒類,專營洞穴生活。它們適量的發展可以促進草原植物生長,但由於降水年際變率很大,使產草豐欠不均。齧齒類具有很高繁殖能力,如大量擴增種群個體而洞穴密度加大,草原便遭嚴重破壞,其結果又造成種群大批死亡和外移。齧齒類的天敵主要有食肉的狼和鼬類等,它們的出現可以控製齧齒類動物的猖狂。
由於溫帶草原的土壤肥力、地形地勢等外界條件都比較適宜農業、畜牧業的開發,所以隨著農業、畜牧業開發時間早又缺乏科學管理,而產生了一係列如過度放牧、毒草害草增加、土壤衝蝕、植株變矮、蓋度減少等環境問題,而隨人類活動的遷徙,一些雜草也進入草原地帶從而改變了原有植物的結構,目前大都為耐放牧之草類存活下來,但是也使火災的頻率增加。另外草原植被帶也因氣候的變遷和沙漠化的加速而大範圍的減少。
40.溫帶沙漠氣候
溫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溫帶大陸腹地的沙漠地區,溫帶的沙漠氣候主要特點就是降水稀少、炎熱幹旱、溫差大等,它們的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200~300毫米左右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會出現多年無雨的現象。炎熱的夏季最高氣溫可達50℃以上,而寒冷的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都較大。雲量少,相對日照長,太陽輻射強。中亞和中國塔裏木盆地屬就是典型的溫帶沙漠氣候,它們的自然植物隻有少量的沙生植物。
溫帶沙漠氣候有大陸性氣候的一些成分,是它極端情況下的表現。溫帶沙漠氣候地區一般降雨稀少、空氣幹燥,因為無法適應外界的極端環境,所以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都極其稀少,大部分都為裸露的地表。白天太陽輻射強,地麵加熱迅速,氣溫可高達60~70℃。上升氣流強,但因空氣幹燥,使成雲致雨的條件不足。但是到了夜間,地麵的冷卻力極強,甚至可以降到0℃以下,所以有時這裏的日溫差就高達50℃以上。
溫帶沙漠氣候的成因
追究溫帶沙漠的氣候成因,除了幹燥少雨這個必要條件之外,還與所處的緯度、大氣環流等因素有關。受副熱帶高壓帶控製的南北緯15°~35°終年都是信風帶。在高壓帶內的空氣具有下沉作用,空氣下沉時形成絕熱增溫,使相對濕度減小,空氣非常幹燥。信風是由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壓帶的穩定風向,它在吹向赤道的過程中不斷增熱;空氣越熱,消耗的水量也就越大,結果使它成為十分幹燥的旱風。所以副熱帶高壓帶控製的區域,一般都是大氣穩定、濕度低、少雲雨的幹旱區。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南亞的阿拉伯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馬沙漠等都分布在這個有“回歸沙漠帶”之稱的沙漠地帶。
溫帶沙漠氣候的分布
溫帶沙漠主要分布在受副熱帶高壓控製的南北緯15°~35°度之間的信風帶。這些氣壓高、天氣穩定的地方,總是因為風從陸地吹向海洋,而海上的潮濕空氣卻進不到陸地上而幹旱少雨。因為長年的幹旱使得地麵上的岩石經風化形成細小的沙粒,沙粒隨風堆積成沙丘,沙丘再廣布成浩瀚的沙漠,有些岩石風化速度較慢的地方會形成荒漠。
中國沙漠隨著不同的自然條件而自西向東的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帶,所以各個沙漠的特征也不同,隨著自西向東自然條件的好轉,固定、半固定的沙丘會逐漸增多。中國的沙漠主要有較大麵積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柴達木沙漠及麵積較小的庫姆塔格沙漠、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和庫布齊沙漠,其中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它的麵積占我國沙漠總麵積的一半。
溫帶沙漠氣候的表現特征
溫帶沙漠氣候的特點主要有幹燥、晴天多、陽光強、夏季熱、溫差大、風沙多等等。我國的溫帶沙漠地區,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最少的地方隻有10~20毫米。其中吐魯番的年雨量隻有不到20毫米。托克遜縣城雨量更少,甚至不到10毫米。在這樣高溫少雨的情況下,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邊緣仍可以種植水稻、小麥、玉米、棉花、葡萄、西瓜等,他們主要是利用天山和昆侖山的冰雪融化的雪水進行灌溉。因為夏季氣溫高,日較差大,日照豐富,收成並不低,而且質量都很好。在沙漠中有一種叫做“雨幡”的現象,舊時稱之為“魔鬼雨”。也就是在沙漠地區裏,有時天空烏雲密布,狂風怒吼,閃電雷鳴,眼看著一場雷雨就要來臨,但是等上大半天卻不見有雨襲來。其實,天空中確實是在下雨,隻不過因為當地的空氣過於幹燥了,使雨滴還沒有落到地麵,就都被蒸發。就算有時有大滴的雨生成,如果一路上沒有被蒸發完也會掉在地上,但是滴落下來的雨水已經是稀稀拉拉的可憐至極。
我國沙漠地區的平均濕度隻有20%左右,而到了午後還經常會低於10%。甚至有時為0%的濕度。也就是說儀器測不到水分的存在。沙漠裏的中午,地麵上究竟有多高的溫度呢?在中國,70℃的紀錄是不少見的。吐魯番地麵溫度表的最高刻度是75℃,可是有好幾次水銀柱已經遠遠超出了75℃。在吐魯番盆地南部沙丘的表麵,曾經測得82.3℃。沙漠白天的高溫,是由於強熱的太陽輻射。沙漠地區每年太陽照耀的時間,一般都在3000小時以上,撒哈拉沙漠甚至4000小時。也就是說,每天有10小時以上的時間可以看到太陽。但是到了晚上地麵冷卻散熱的速度極快,所以沙漠幹旱地區日較差也特別大。在夏季平均說來,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可到的15℃~16℃左右。所以沙漠地區素有“早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之說。
溫帶沙漠中的動植物
溫帶沙漠氣候區的典型生物有雙峰駝、駱駝刺、蠍子、仙人掌等。因為許多沙漠的岩石較多,地表裸露,所以一般隻能在零星的地方可以發現一小簇低矮的樹木。沙漠的植物為了貯存水分適應幹旱的氣候,都多多少少的發生了一些進化。它們粗大莖變得粗大以減少水分的流失。而有些沙漠植物為了躲避太陽的照射而把大部分軀幹都埋在地下變成根係。
盡管沙漠的土地十分貧瘠,生活條件殘酷,但是這裏的動物種類卻多得驚人。有些小型哺乳動物白天躲在地下避開炎熱的太陽,夜晚出來覓食。有些爬行動物則相反,它們需要先熱身才能便於捕獵。沙漠中最常見的駱駝等大型哺乳動物,背部長著厚厚的毛是為了夠阻擋熱量,而腹部毛稀少是為了把多餘的熱量排出體外。因為它們可以把水貯存在體內,所以才能夠在沙漠裏堅強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