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國地理的美麗地貌(2 / 3)

戈壁

戈壁的形成

戈壁是如何形成的呢?它通常是荒漠中的吹蝕區中的各類沉積物,比如山前洪-衝積平原麵上的洪積物、衝積物、冰川、冰水平原上的冰磧物和冰水堆積物以及基岩經強烈風化後的碎屑殘積物等,經過強勁的風力作用,細粒砂與粉塵被吹掉,留下粗大的礫石,成片覆蓋於地麵形成礫漠。在中國的甘肅玉門一帶很典型。通常,礫漠中的礫石會在風挾帶起的沙的磨蝕之下,逐漸形成具有棱角的風棱石,這些風棱石的表麵布滿了褐色的鐵錳氧化物殼,人們把這個殼稱為荒漠漆。這種物質是礫石中的水分蒸發的時候所溶解的礦物質沉澱於礫石表麵而形成的。

戈壁的類型

如果我們根據戈壁地表的組成物質來進行劃分,能分為岩漠、礫漠兩種。所謂岩漠,指的是地表岩石裸露或僅有很薄的一層岩石碎屬覆蓋的山麓地帶,分布在周圍及內部山前麵積不大。比如馬鬃山、雅布賴山、賀蘭山、罕烏拉山、巴彥烏拉山的山前地帶,礫漠地表為礫石覆蓋,礫石大小不等,在石漠的外圍地帶麵積廣大,強勁的風力,把微小的顆粒吹走,留下粗大的礫召,礫石大多最後形成風棱石,它的上麵會覆蓋一層堅硬平滑的黑褐色荒漠漆皮。以岩漠和礫漠組成的荒漠戈壁麵積很大,它的分布範圍通常隻在阿拉善巴丹吉林騰格力、烏蘭布和三大沙漠的外圍。

戈壁的自然特征

1.常年少雨或無雨,每年的平均降水量通常不少於250毫米,降水是陣性,越向荒漠中心越少。

2.氣溫、地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大,通常多晴天,日照時間長。

3.風沙活動頻繁,地表幹燥,裸露,沙礫易被吹揚,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較充足地區會出現綠洲,具有獨特的生態環境利於生活和生產。

說到戈壁的地形,它是由西部的嘎順戈壁、準噶爾戈壁和外阿爾泰戈壁與中部和東部的東戈壁(即蒙古戈壁)以及南部的阿拉善沙漠組成。

嘎順戈壁西以天山支脈為界,南以北山為限,海拔高達1524公尺(5000呎)。呈緩和的波狀起伏,帶有複雜的迷宮似的寬闊凹地,而凹地又為有時高出平原90多公尺的平頂小丘和岩石山脊所隔開。雖然鹽沼處於封閉的凹地之中,荒漠卻多石無水。土壤是灰褐色而且還含有石膏。

外阿爾泰戈壁,它的北麵和東麵分別是蒙古阿爾泰山和戈壁阿爾泰山的支脈,南麵是北山。平原隆起,峭拔而崎嶇。延伸到平原上達10公裏(6哩)的遼闊山區,挨著平原和低矮圓形的丘陵群。這些山是貧瘠的,並為幹穀所破碎。外阿爾泰戈壁的西段也基本是平原,但上麵散布著小塊的隆起地區,並為幹河床所切割,此外還有闊大的鹽沼。在中部,這種破碎程度有增無減,台地(頂部平坦側麵陡峭的丘陵)和幹溝一道出現,末端為平坦的凹地,上麵覆蓋著黏土層。外阿爾泰戈壁是焦幹的,每年的平均降水量不到100公釐(4吋),可是地下始終有水。不過,這裏其實並沒有井和泉,植被也很稀少,對於家畜幾乎無用。

準噶爾戈壁位於嘎順戈壁的北麵,蒙古阿爾泰山東部支脈與天山最東端之間。它和外阿爾泰戈壁很類似,邊緣被溝壑、丘陵和低矮山脊所破碎。

阿拉善沙漠的位置在北麵的中國蒙古邊界、東麵的黃河與賀蘭山、南麵的祁連山與西麵的黑河北段之間。它是由一廣闊的幾乎荒蕪的平原所組成的,地勢也是從西北向東南升高。在這一大片遼闊的沙漠上,大片地區被沙子覆蓋。

東戈壁具有與西部地區類似的特征,海拔高度在7011,524公尺(23005000呎)之間,但其降水量卻稍多一些——達到每年203公釐(8吋)——但其實卻沒有河流。地下水很豐富,隻有部分礦化。地下水還接近地表,為小湖和泉提供水源。但是,植被卻是稀疏的,主要由粗糙的灰褐色土壤中的蒿草構成。在潮濕的凹地,常見鹽沼和草澤。在北部和東部的外圍地區,有著很大的降水量,荒漠景觀漸漸變得不再那麼嚴酷,有時甚至像大草原似的。

戈壁的自然氣候特征

就戈壁來說,它的氣候是極端大陸性的和幹燥的:冬季寒冷,春季幹冷,夏季溫暖。年氣溫升降幅度很大,1月份平均低溫能夠達到-40℃(-40℉),而7月份平均高溫則可攀升到45℃(113℉);日氣溫升降幅度也可十分巨大。每年的總降水量從西部的不足76公釐(3吋)到東北部的203公釐(8吋)餘不等(夏季降水量最大)。和它相似的季風狀況還存在於東部地區,而北風和西北風則主要盛行於戈壁。

1.水係和土壤。在荒涼的戈壁荒漠中,它的水係主要是地下的,地麵河流幾乎沒有常流。山地水流局限於戈壁邊緣,就算這樣,當它們流入鬆散的土壤或多鹽的、封閉的凹地時也會快速幹涸。在那裏,很多河流都是隻在夏季有水。而非常奇怪的是,在有的地方地下水卻分布很多,水質足以勝任畜牧。

另外,戈壁土壤也是與眾不同的,它主要是灰褐色與褐色的碳質土(富於碳)、石膏土(含有石膏)、粗礫石土,並且往往與多沙鹽沼和黏土相結合。

2.植物。在茫茫戈壁上,植物非常稀少。在高原和山下的平原上,有灌木似的矮小植被。在鹽沼,也以鹽生植物類為主;在沙漠生長著沙蒿和稀疏的多年生及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半荒漠地帶,植被較為豐富,屬於草本植物類和蒿類。在戈壁阿爾泰山和其他高山,荒漠草原完全覆蓋了較低的山坡,而在較高的部分,則有羽草草原的山地變體。

3.動物。不過有趣的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動物的種類卻是很多的,有諸如野駱駝、蒙古野驢、詹蘭羚羊和捷爾倫羚一類的大哺乳動物。普爾熱瓦爾斯基氏野馬曾經廣泛分布於荒漠西部地區,如今在野外生存的大多都已經滅絕。另外,還有一些齧齒類動物,它們主要包括旱獺與囊鼠,此外還有少量爬蟲類。

28.一望無際的平原

地表起伏比較小,並且地勢平緩,其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50米的地形通常稱為平原。平原依海拔高度又可分為兩類,一種是海拔在0~200米的低平原,如低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和盆地底部;一種是海拔在200~500米之間的高平原。

中國的平原

在陸地地形中,平原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由於其地表起伏微緩,並且坡度變化小且比較平坦,因此對農業的生產也提供了比較有利的條件。所以,隻要氣候適宜,通常農作物的重要產區和人文薈萃的地方就在平原地帶。

中國的平原占國土麵積的1/10,其麵積占到了約112萬平方公裏。由江河湖海的泥沙堆積而成的這些平原,由於其地勢坦蕩,水網稠密並且土壤肥沃成為了中國重要的農耕地區。中國的平原麵積相差很大,相差可以達到幾十倍或幾百倍。有的大平原麵積可達30多萬平方公裏,而有的小平原隻有幾十到幾千平方公裏。

中國的平原分布很廣,從北向南分為東北大平原、華北大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另外,還有很多麵積較小的河口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東南丘陵和島嶼的沿海地帶,如著名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和中國台灣的西部平原。

東北平原

東北平原

在中國的平原裏,東北平原無疑有很多優點,其麵積是最大的,地勢是最高的,土質以東北平原的黑土最肥。東北平原在中國是最大的一個平原,約有35萬平方公裏的麵積。它的南北長約1000多公裏,東西最寬處約400公裏,位於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之間。

東北平原山環水繞,沃野千裏。它又稱為鬆遼平原,北起嫩江中遊,南至遼東灣。東北平原是由三部分組成,北部叫鬆嫩平原,南部是遼河平原,東北部是三江平原。東北平原的主體是由南北兩塊平原組成鬆遼平原。鬆花江和嫩江衝積成的鬆遼平原由於地麵平坦,因此,海拔多是在200米以下。以平原來說,東北平原的地勢是偏高的。

其中三江平原是一個低窪的平坦平原。在以前,三江平原是在地形上是一個山間盆地,每到雨季,就會有洪水流向這個排水不好的低窪原野,從而造成了江水泛濫。由於這個地區處在緯度較高的地方,冬季的時間就長,氣溫也較低,所以蒸發微弱,這就會使地麵上的積水無法蒸發,無法向下滲,更加無法排出去。從而使長年累月的積水變成了中國有名的沼澤地,成了人跡罕至的“北大荒”。

冬季的東北平原比較寒冷,不過,在夏季時天氣卻很熱。雖然平原上沼澤比較多,但是土壤裏有很充足的水分。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有大批的轉業軍人、知青和幹部響應國家的號召,紛紛奔向東北平原,排幹沼澤,開墾荒原。使以前人跡罕至的“北大荒”變成中國主要的糧食基地之一。

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是中國第二大平原,總麵積約有31萬平方公裏。它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東到黃海、渤海和山東丘陵,北依燕山,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別山。

黃河、淮河、海河等河流帶來的泥沙逐漸向東衝積,從而形成了華北平原,其又稱黃淮海平原。華北平原以黃河為界,分為兩個部分,南部叫黃淮平原,屬淮河流域;北部叫海河平原,屬海河流域。

黃河、海河和灤河等河流由西部和北部山地和平原上流出來,挾帶著黃土高原衝刷下來的大量泥沙。在山前堆積起來,形成了一係列衝積扇。衝積扇的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上,由於其地勢高,坡度比較大而且易排水,因此有利於農業生產。像是河北、河南兩省的一些比較古老的城市,它們大多分布在這條地勢較高的衝積扇帶上。

黃土高原由於有黃河的經過,土質疏鬆,挾帶的泥沙最多,所以形成衝積扇規模也是最大的,並且地勢也高,橫於華北平原的中部。因此,以黃河衝積扇為中心的華北平原的地勢向東、南和北方向微微傾斜。地勢更為低平的衝積平原處在衝積扇帶的外緣,海拔一般隻有30米左右。臨近海岸的地方就是濱海平原,也是就衝積平原的外圍,是由河流的三角洲相連而成。北平原上多低窪地,凡是衝積扇與衝積扇之間,河流與河流之間,都是地勢比較低窪.湖沼較多的地區。

長期以來,洪水、內澇、和幹旱,特別是春旱以及鹽堿和風沙等自然災害一直危害著華北平原,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後,華北平原的人們治水患,改造黃河,使華北平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長江中下遊平原

長江中下遊平原內港汊縱橫,湖泊密布,因此被稱為“水鄉澤國”。長江中下遊平原的總麵積約20多萬平方公裏,它是由長江及其支流所夾帶的泥沙衝積而成,由於地勢低平,絕大部分的高度的海拔都在50米以下。在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遊沿岸帶狀平原,北接淮陽山,南接江南丘陵。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和江西鄱陽湖平原都屬於中遊平原。而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蘇、浙江和上海之間的長江三角洲都屬於下遊平原,而且長江三角洲的地麵高度已在10米以下。

在三角洲的發展過程裏,長江三角洲的主體是長江南岸以太湖為中心的太湖平原。它就像是一隻大盤碟。在它的邊緣地帶是古沙堤及其以東的陸地,由於地勢較高,因此一般是4~6米的地麵高度;在盤碟的底部是古太湖基礎上淤積的陸地和殘留下來的大小湖泊,而僅有2~3米的高度,有的甚至還不到2米。

堅硬的岩石組成的孤山殘丘點點星星的分布在坦蕩的長江三角洲平原上,像是無錫的惠山、蘇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南通的狼山、鬆江的佘山和天馬山等。它們像大海中的孤島,兀立在平原之上,挺立在太湖之中,有的成為花果山,有的已辟為遊覽區。有名的水果之鄉如太湖的洞庭西山和洞庭東山。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位於中國廣東省東部沿海,是由西江和東江衝積的三個小三角洲形成的,它又簡稱珠三角。它的麵積約有一萬平方公裏。三角洲呈倒置三角形,底邊是西起三水市、廣州市東到廠龍為止的一線,頂點在崖門灣。

三角洲地麵的起伏比較大,在它周圍是丘陵、山地和島嶼,占了30%的麵積。它的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廣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門以東、虎門以西。西江和北江三角洲占了其中的1/10。約有160多個基岩殘丘分布在三角洲上,在以前原是淺海灣中的島嶼。珠江在每年的總沙量隻有1億噸,因此其含沙量不多。由於多島嶼的淺海灣有利於泥沙滯積,因此,長久以來三角洲的發展比較快。

珠江三角洲的地勢雖然低平,不過也是稍有起伏。由於有的地方地勢低窪,因此,聰明的勞動人民因地製宜將其改成了養魚塘,然後還用塘裏挖出的泥堆堆成了基堤。用十分科學的方法在基堤上種桑、甘蔗或果樹,充分的利用土地,因此,被當地又稱為“桑基魚塘”、“蔗基魚塘”和“果基魚塘”。像是在基堤上種植養蠶,蠶的糞便又可作為魚的餌料,而魚塘裏的泥又可以當成果、桑樹木的上等肥料。這樣的堤上堤下的良性循環,讓農、林、漁業緊密的結合,相互促進,從而形成共同繁榮發展的局麵,形成了良性的生態環境,真是一舉多得。

29.曆經衝擊的海岸岩灘

中國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數的領土麵積大國,同時隸屬中國的海洋區域浩瀚、島嶼也很多,海岸線漫長。中國的海岸線從東北的鴨綠江口起,向南一直延伸到廣東的北侖河口止,長約18000多公裏。廣闊的海域和漫長的海岸線,不僅能為中國與海外的交通帶來很大便利,而且其本身還蘊含著豐富的動植物以及礦產資源。

根據海岸的成因,可以將其分為:侵蝕為主的海岸、堆積為主的海岸、生物海岸和斷層海岸四大類型。

侵蝕為主的海岸

中國侵蝕為主的海岸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南端、山海關至葫蘆島一帶、山東半島、浙江和福建一帶。這些海岸一般都屬於山地丘陵等地貌;在物質組成上,多以基岩為主;在外力作用上明顯地反映出以海浪侵蝕作用為主的特征。

遼東半島南端,有很典型的海蝕地形,高大雄偉,岬灣曲折,港闊水深。旅順口外的峭壁,老虎灘岸的結晶岩斷崖,黑石礁上一叢叢的岩柱,構成了奇特的石芽海灘;小平島一帶的沉溺陸地,成為點綴於海麵上的小島與岩礁;沿岸矽質灰岩岩壁中的海蝕洞穴遍布,有些洞頂穿通像天窗一樣,成為浪花飛濺的通道。但這些地區大地形堆積沒有很大的規模,而是由一些小型的與海島相連的沙壩、礫石沙嘴和海灘構成的。

在山海關的東麵和西麵分別有一些小規模的侵蝕海岸,但是在附近海域泥沙的不斷補給下,海灣漸漸淤積成了平原。巨大的沙壩不僅圍封了海灣,並且越過了岬角,使得岬角海蝕崖與海水隔開,因受不到海浪作用而成為崖坡緩傾,崖麵長草的死海蝕崖,這裏的港灣侵蝕地形漸漸這裏就成了填平的砂質海岸。

與遼東半島不同的是,山東半島由於附近一些含沙量較高的河流的注入,花崗岩與火山岩的丘陵地區風化殼也較厚,所以這裏雖然發育有較典型的以侵蝕為主的海蝕岬角,如險峻的成山頭,黑岩崢嶸的馬山崖,南岸的峽穀狀海灣,嶗山頭的峭壁懸崖和雄偉奇特的青島石老人海灘等,同時也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與陸地相連的島嶼,還有沙嘴、沙壩等地形的存在。

浙江、福建海岸的特點是島嶼星羅棋布、大大小小的港灣相連,海岸線也非常曲折。中國總共有大大小小的島嶼5000多個,其中有9/10集中在浙、閩、粵三省;而浙江沿岸的島嶼又為全國之冠,有1800多個,幾乎占全國島嶼總數的2/5。浙、閩兩省還有一些大型而狹長的海灣,它們深入陸地,但沒有河流淡水注入或河流很小,與納潮量相比,下泄淡水量顯得微不足道,灣內主要是潮流。這種以潮流活動為主的港灣海岸也稱潮汐汊道,是海浪潮流長期侵蝕作用的產物。在中國屬於潮流汐汊道的海灣有浙江的樂清灣、福建的湄州灣、平海灣以及廣東的汕頭灣等。

以侵蝕為主的海岸大多都有較多的海灣,其海水也比較深,優良的港口也是其一大優點,中國有很多城市就是靠這些海灣的天然優勢而發展起來的,如大連、青島、秦皇島等港灣。

堆積為主的海岸

在中國總共約有2000多公裏的以堆積為主的海岸,它們主要分布在渤海西岸、江蘇沿海以及一些大河三角洲。這類海岸的特點是海岸線比較平直,缺乏良港和島嶼,沿海海水很淺,有很多沙灘,如江蘇沿海就有五條沙、大沙、黃子沙、勿南沙等沙灘,因此對海上交通運輸由很不利的影響。

這種類型的海岸的淺海部分與海濱平原的組成大部分是很細的泥沙,其坡度極小,海岸的衝淤較易變化。當海岸帶有大量泥沙供給時,海岸線就迅速淤長;而河流泥沙供給中斷時,因平原海岸質地軟的淤泥粉沙受海水浸泡後極易破壞,又使海岸崩塌後退。因此,以堆積為主的海岸線不是很穩定。

河流能給堆積海岸提供大量的泥沙,比如中國著名的含泥沙量很大的河流——黃河,它流經黃土高原,衝刷、搬運了大量黃土物質,從而在下遊堆積形成了遼闊的華北平原,同時,每年有十幾億噸的黃土物質輸入渤海。渤海西岸有了如此豐富的泥沙補給,使淤泥淺灘不停地淤高增寬。加之黃河曾多次改道,數次奪淮河河道注入黃海,這也是江蘇沿海堆積了很寬的淤泥淺灘的原因所在。但自1855年黃河北歸又注入渤海以後,江蘇北部的海岸泥沙逐漸減少,海岸重新受到衝刷,於是海岸線慢慢後退。

由於受中國總的地勢的影響,有很多河流都是自西向東最後注入大海,在入海處泥沙堆積成三角洲平原。河口三角洲也是一種堆積海岸,它是河流的沉積作用和海水動力的破壞作用相互鬥爭最激烈的地段。在流域供沙豐富的條件下,海水的作用隻能把部分泥沙搬運出三角洲海濱的範圍之外,大部分物質由於在淡、鹽水交界帶,鹽水楔處特別容易產生絮凝作用,因此在三角洲前緣沉積,從而形成岸線向海突出的三角洲,這類三角洲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國的黃河、灤河、韓江等三角洲。

當河流改道時,原來其衝積而成的三角洲由於供沙不足或完全沒有了泥沙的供給,就會受到海水的破壞,這也是對三角洲形成河穩固的最主要的負麵影響。波浪的破壞,水流的搬運,使海岸受蝕後退。如長江口在崇明島與啟東之間的北支水道,近幾十年來大量淤積,使得流出河口的沙量顯著降低,因而江蘇啟東嘴從三甲到寅陽一帶的海岸受蝕後退。又如黃河1954年改走神仙溝後,原來過水的宋春榮溝到廣北堡的一段海岸每年以100米~120米的速度向後退卻。此外,如果河流的輸沙量小,徑流量大,而兩者又相差懸殊的話,再加上潮流和波浪的衝刷,便會形成喇叭口形的三角灣岸,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國的錢塘江口。長江的徑流量雖然比黃河大20倍,但輸沙量卻比黃河小得多,這就是為什麼長江口形成三角灣岸,而黃河卻形成三角洲岸的緣故。又由於長江輸沙量從絕對程度上說仍比較大,所以長江口的三角灣不如錢塘江口的杭州灣那麼典型。同理,位於廣東的珠江口形成的是三角灣,而韓江江口則形成了三角洲。

生物海岸

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沿海,生物作用有時對海岸起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珊瑚礁海岸,在珊瑚生長的速度超過波浪破壞作用的地方,生物作用成為海岸輪廓線變化的主要矛盾方麵。另外,濃鬱叢生於潮間帶的紅樹林,也是中國南方海岸的一個重要特色。

中國珊瑚礁的分布基本上在北回歸線以南,大致從台灣海峽南部開始,一直分布到渤海西岸。作為我國珊瑚礁北界的澎湖列島的64個島嶼中,差不多每個島嶼都有裾礁或堡礁發育。偶然侵襲的冷空氣使氣溫降低到16℃以下,會使珊瑚受到強烈的摧殘。這裏的珊瑚礁平台一般狹窄,但也有寬到1公裏以上的。

裾礁在海南島分布較廣,雷州半島上從水尾到燈樓角也相連成片。經放射性碳測定,雷州半島原生礁的形成年代為7120±165年。雷州半島的珊瑚礁平台寬約500米,文昌最寬可達2000米,平台表麵崎嶇不平,有許多巨大的珊瑚群體組成圓桌狀突起,並有很多浪蝕溝槽和蜂窩狀孔穴。溝槽和海岸垂直,深由幾厘米到幾十厘米,邊緣處甚至可達2米~3米,從而使礁平台邊緣呈鋸齒狀分布。

海南省大部分海岸的珊瑚礁屬於侵蝕型,尤以岬角突出,海岸暴露的地方所受侵蝕最強。這種類型的岸段的水下斜坡大於15°,斜坡上有許多直徑達1~2米的礁塊,坡腳下分布著瑩白的珊瑚碎屑和珊瑚沙,在強潮作用下,有些礁塊被拋上礁平台,所以平台上散布著許多礁礫。侵蝕型珊瑚礁的廣泛分布,是由於近代氣候變化,氣溫有所下降所致。

此外,台灣的東、南海岸和附近的火燒島、蘭嶼等地也有裾礁發育。廣東和福建南部沿海有局部岸段也有珊瑚生成,但因有大量淡水和泥沙輸出,不利於珊瑚礁的發育。

水域遼闊的南海中星布有190多個島、嶼、灘、礁,分為4個群島(東沙、西沙、中沙、南沙)和一個黃岩島。這些島嶼大多是環礁類型。在南海盆地中出露海麵的珊瑚島上,碧海藍天,白沙如玉,棕櫚叢生,椰林入雲,自古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捕魚基地,島上還盛產鳥糞層,尤以永興鳥蘊藏最豐。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特有的鹽生木本植物群叢。生長在潮間帶的泥灘上,高潮時樹冠漂蕩在水麵上,蓊鬱濃綠,蔥蘢宜人。它的分布從海南島一直到福建的福鼎,因受熱量和雨量的影響,組成樹種自南往北漸趨單純,植株高度減低,從喬木逐漸變為灌木群叢。中國的紅樹林比赤道附近的紅樹林簡單得多。如馬來西亞有43種,而海南島東海岸文昌一帶紅樹植物僅有11科18種,樹高可達12米~13米。台灣和福建就隻有6種,在泉州灣,最高的隻有2.2米。紅樹植物種屬中,隻有秋茄可分布到北緯27°20″左右的沙埕港中,而白骨壤隻分布到北緯25°31″,桐花樹可分布到北緯25°17″。紅樹以淤泥灘發育最好,在海南島和雷州半島,有些接受衝刷而來的玄武岩風化殼細物質的海灣和潟湖,是紅樹林最繁茂的場所。這是因為淤泥物質具有豐富的有機物,有利於種子的萌發,而海灣條件沒有強浪的侵襲,有利於紅樹植物生長的緣故。

斷層海岸

地質構造運動使海岸的地表岩層發生巨大的斷裂從而形成了斷層海岸,因此它是由堅硬的岩石構成的。沿大斷裂麵上升的地塊,常常表現為懸崖峭壁,而滑落下去的地塊,就變成了萬丈深淵。

台灣東部的海岸就是中國斷層海岸最典型的代表,在這裏,沿著台灣山脈的東部發生巨大的斷裂,懸崖高聳入雲,崖壁陡峭光滑極難攀登,崖下是一條狹窄的白色沙灘,緊臨著陡深的太平洋底。由於斷層緊逼海岸,海浪侵蝕劇烈,因此形成一條峻峭如牆的海崖。沿著懸崖有一些河流直接傾瀉入海,形成海岸瀑布。海崖從東南岸開始一直向北伸延,在花蓮溪入海口以北到蘇澳南邊的一段,形勢最為險峻。有些崖壁的高度達到千米以上,著名的蘇澳—花蓮公路在崖上盤旋而過,太平洋的浪濤日夜不息地在岸下衝擊,顯得十分壯觀。蘇澳北邊是宜蘭濁水溪的三角洲,它是台灣東部僅有的一片肥沃平原和穀倉。南端的鵝鑾鼻岬是中央山脈的尾閭,南隔巴士海峽和菲律賓的呂宋島相望。作為太平洋上重要的夜航標誌,岬上的遠東著名的燈塔,在夜間能把周圍數十裏的海麵照得通明。

具體來說,無論南北,中國的海岸既有下沉的標誌,也有上升的特征。但從整體來看,中國下沉海岸地形遠比上升的現象來得顯著。從堆積海岸的衝積物厚度來看,天津地區衝積物厚達861米以上,上海地區衝積物幾乎也有300米,這說明這裏的海岸是明顯地下沉的,因為隻有大陸不斷下沉,才能使河流的衝積物堆積得那麼厚。關於侵蝕海岸,人們也常常可以看到過去的海底或海濱沙灘,現在卻高出海麵以上二三十米,成為顯著的台地。如山東的榮成市一帶就有20米~40米的台地。杭州附近也有這類台地。南麵到福建的漳州、廈門一帶,海拔20米左右的海濱台地有很多。廣東的雷州半島從前大部分都是海底,現在則已高出於海平麵30米,成為廣大的台地。這些台地的形成都說明了中國海岸有上升現象。

根據地質研究結果表明,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台灣和海南島都曾與大陸相連,後來由於海水上升或地殼下沉,才被孤立成為海島。此外,在中國南北部的河流下遊,都有被海水淹沒而成為漏鬥狀被稱為溺穀或三角港的廣闊港灣。錢塘江下遊的三角港麵積尤廣,宛如海灣,所以在地理學上被稱為杭州灣。珠江入海地區的虎門、磨刀門和崖門,也都成為寬闊的三角港。即使在杭州灣以北,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海岸同樣是港灣曲折,島嶼羅列,充分表現出下沉海岸的特色。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沿海也有許多溺穀,如遼東半島的大洋河和碧流河,山東半島的乳山河等。以上的海岸地形就是中國海岸整體呈下沉趨勢的最直接的證據。

海岸岩灘地形的重要意義

延綿萬裏的中國海岸線,能為各種海上交通運輸和海洋捕撈提供足夠的碼頭和港口,也能因此促進附近港口城鎮的經濟發展,同時還能為農業發展提供很多可開墾的土地。海岸帶和淺海大陸架地帶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潮汐能。因此,有關海岸地形和海岸帶的合理利用已經發展成一個重要的課題。

1.港口和航道的建設

海洋是人們貿易的天然的航道。海港和入海河口港是陸地與海洋交通的樞紐。特別是河口港的選擇和建設,必須注意對港口區岸線的穩定程度,港區陸域的麵積大小,碼頭前緣的水深,港區水域的大小以及航道的水深,航道寬和航道的穩定性等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雖然中國有很長的海岸線,也擁有眾多優良的港灣,但現有的港口遠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需要。因此,港灣海岸的調查,優良港口的選擇是人們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務之一。

2.海塗的圍墾和利用

海塗是沉積海岸的主要產物,尤其是大量泥沙入海的三角洲地區,以及一些海灣的內部,泥沙停積而逐漸淤積的地區是海塗利用與圍海造田的好地方。中國已有千餘年的圍塗曆史,積累有豐富的圍墾經驗。解放以來,圍塗造田規模空前,而且還采用了丁壩等工程以及種植大米草、紅樹等生物促淤措施,加速海塗淤積速度。隨著施工技術的提高,圍塗將不斷地擴大。圍海造田對海岸地形有一定的要求,同時也要注意圍海造田與海上運輸、漁業發展等的相互關係。

3.海洋礦產資源的開發

當今,在所有的海洋資源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石油和天然氣。據估計,海底石油的儲量占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3以上。石油和天然氣主要儲存於大陸架區。實踐已經證明,世界上的大油田、氣田多數屬於古三角洲沉積。這是因為三角洲環境既具有產生油、氣的豐富有機質來源,又具有三角洲沙堤和沙層儲油的場所。所以,對海岸線的進一步研究對油氣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工業意義。

30.塵沙飛揚的黃土高原

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黃土高原。它分布在中國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除極少數的石質山地外,高原上覆蓋深厚的黃土層,黃土的厚度在50~80公尺之間,最厚可達150~180公尺。黃土顆粒極細,土質鬆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有利於耕作,盆地和河穀農墾曆史悠久,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

黃土高原的地貌類型

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形態複雜,發展速度相當快,河流泥沙都聚集在它們上麵還是最早的搬運通道。黃土高原上的黃土物質疏鬆,有垂直節理,很容易遭受侵蝕。黃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黃土高原基本的地貌類型。黃土高原的主體是山、原、川三大地貌類型。在高原上的山地,就仿佛海洋中的孤島。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麵,甘肅東部的董誌塬和陝西北部的洛川塬是其中較為有名的。塬的表麵寬闊,比較適合機械化耕作,是重要的農業區。不過塬很容易受到流水侵蝕,溝穀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從而成為山梁,被稱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溝穀切割分散孤立,形狀就好像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之為“峁”。川是深切在塬麵下的河穀平原。在梁峁地區地下水出露,彙成小河、河水帶來的泥沙在這裏沉積,在兩岸形成小片平原,稱它為“川”。川兩旁還有階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狀平原,與條狀分布的杖地不同。

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頻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彙入,把黃河“染成”了黃色。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黃土高原的特色

黃土高原是我國獨特的地理區域,它在地理上有許多如下顯著的特色。

黃土高原

1.黃土廣布、溝壑縱橫、地形破碎

位於我國西部高山高原與東部丘陵平原之間的黃土高原是一個起伏不平,地麵相當破碎的高原。黃土高原全境幾乎都被第四紀的黃土所覆蓋。

黃土是典型的風力沉積物,它是在第四紀幾個間冰期內,由於風力作用從西北內陸搬運的粉砂級以下的細顆粒物質沉降堆積形成的。其最早形成的黃土距今已有240萬年。

原本的黃土高原林草茂密、生態環境優良,可是由於長期以來(特別是近2000多年來)人們在黃土高原上進行掠奪性生產,讓廣大的森林和草地遭到毀滅性破壞,到處光山禿嶺,裸露在外的黃土遭到雨水和徑流的強烈衝刷,導致水土的嚴重流失,所以才形成密如蛛網的黃土衝溝和黃土殘塬、黃土墚、黃土峁等各種侵蝕溝壑地貌類型。黃土高原地麵侵蝕讓人感到觸目驚心,其溝壑密度一般在每平方公裏2~5公裏以上,有些地方可達6~8公裏以上,切割深度可達100~200米以上,地麵裂度多在20%~50%左右,最高達到65%以上。溝壑麵積竟占地表麵積近三分之二。所以黃土高原才呈現出溝壑縱橫密布、地麵支離破碎的特殊地理景觀。

2.氣候帶有明顯的過渡性

黃土高原位於中國東部沿海與西北內陸之間,正好處於中國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暖濕氣流向西北吹送的通道之中,所以這裏的氣候帶有明顯的過渡性,從中國東南沿海溫暖濕潤的季風氣候向西北內陸幹旱氣候過渡的半濕潤、半幹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說,黃土高原的氣溫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從東南部向西北部遞減的趨勢。

單從氣溫來看,黃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熱、寒暑變化劇烈的大陸性氣候的特點,其中大部分地方的年平均溫度在8~13℃之間,屬暖溫帶。作物可分為兩年三熟或一年二熟。黃土高原最溫暖的地方是東南部的豫西伊洛河流域,這裏的年均溫可達14℃左右,接近亞熱帶。黃土高原北部的大同盆地、晉西北、寧夏固原和青海東部,由於地勢較高,氣溫較低,年平均溫度隻有4~7℃左右屬中溫帶,屬於一年一熟地區。

黃土高原深居內陸,氣候大陸性強,氣溫較差大,一般日較差達10℃以上,極端日較差可達25℃以上。晝夜溫差大,有利於作物生長。因為白天氣溫高,作物根係吸收能力強,有利於光合作用和幹物質的形成,夜間地麵有效輻射大,氣溫低,植物呼吸作用減弱,可減少植物營養物質的消耗,從而有利於幹物質和糖分的積累,這就是黃土高原糧食能高產、水果著色好含糖率高的有利自然因素。

有利於黃土高原氣候的因素就是光能資源豐富。區內的太陽輻射年總量在50~55億焦/平方米之間,僅次於青藏高原、新疆和內蒙古幹旱區。陽光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的主要能源,日照充足有利於作物的生長發育和果實的成熟。黃土高原的日照時間長,光能豐富,對農業的增產十分有利。不過目前區內的光能利用率還很低,僅有1%~2.5%左右,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加強農作物之間的混種、套種和適度密植,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作物產量。

3.河溝多,徑流小,水源缺

黃土高原的溝道可是說是世界上最多的,溝道縱橫是黃土高原的一大自然景觀。據粗略考察,黃土高原長於1公裏的溝道有30多萬條,總長度達100萬公裏以上。這些溝道都是山洪衝刷形成的,是洪水溝,其中80%以上是幹溝,基本上不流水。所以,黃土高原溝道雖多,可是水源極少,徑流貧乏。

黃土高原的地麵徑流分別流入黃河和海河。黃河幹流穿行於黃土高原,先後納入洮河、湟水、無定河、延河、汾河、渭河(及涇河北洛河)、伊洛河、沁河等支流,控製黃土高原西部、中部和東南部。海河水係分布在東部太行山區,其支流有桑幹河、唐河、滹沱河、漳河等。

由於降水不多黃土高原上的黃土滲透性強,植被稀疏,水源涵養條件差,故地麵徑流量小,水源短缺。如黃河流域長度超過300公裏的支流有9條,其中年徑流量超過30億立方米的隻有渭河、洮河、湟水、伊洛河四條。而黃河水係(包括幹流)的年徑流總量,還不及長江的一條支流湘江的水量,可見黃土高原徑流之貧乏。

黃土高原地下水的形成與分布受地質構造和岩性、地貌、降水與河川水文等因素控製,表現出很大的地域差異。

就降水來說,黃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於400~600毫米之間。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與外長城相伴隨,低於400毫米等降水量的地方隻有定邊—海原—蘭州一線以北的同心、鹽池、靖遠、循化等少數縣份。而東南部的豫西北和晉東南,正處於東南季風進入黃土高原的前沿地帶,雨水較多,年降水量可達600~850毫米以上,為黃土高原的多雨地區。黃土高原最多雨的地方是五台山、太行山的向風坡,年降水量可達800毫米以上。

黃土高原降水存在的問題是季節分配不均,變率太大,保證率低。黃土高原的年降水量有70%以上集中在下半年(特別是6~9月),這時正是作物生長旺季,多雨對農業很有利。不過春季降水少,而氣溫升高快,春旱較為普遍,經常影響到春播,導致減產。最多雨年比最少雨年的年降水量可相差2~4倍以上,降水變率過大,降水保證率低,對農業高產穩產很不利。

4.土地廣,耕地多,林草少

黃土高原的土地遼闊,是我國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全境土地總麵積為7.755億畝,這遠高於我國東南部各省。不過區內差異很大,黃土高原東南部的豫西丘陵區地狹人稠,人均土地隻有3.2畝。自此往北往西,人均土地愈來愈多,山西省為7.8畝、陝西7.7畝、甘肅11.3畝、青東丘陵16畝、寧夏部分26.7畝,內蒙古黃土丘陵區人均土地最多,高達32.3畝。

在黃土高原一定得遵循客觀的規律,要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道路,因地製宜合理利用土地,這樣黃土高原才會有出路。如果濫墾山坡,廣種薄收,就會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單產低,從而導致溫飽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隻有徹底改變耕作製度,調整土地結構,把土山變成青山,這樣環境才會得到根本的改善,實現林茂糧豐,改變黃土高原的落後麵貌。

5.礦產資源豐富

黃土高原是中國礦產資源(特別是煤炭)最富集的地區之一。礦產資源具有種類多、儲量大、組合好、位置適中等優點,在中國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黃土高原已發現有120多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77種,占中國(已探明有137種)的56%。它包括7大類,主要礦種是:能源礦(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岩);黑色金屬(鐵、錳、鉻、釩、鈦);有色金屬貴金屬礦(銅、鉛、鋅、鋁土、鎳、鈷、鎢、錫、鉬、金、銀);稀有金屬礦(铌、鋰、銣、鍺、镓、銦、鉈);冶金輔助礦(熔劑石灰石、熔劑白雲岩、矽土、耐火粘土、螢石、鐵礬土);化工原料礦(硫、磷、含鉀岩石、化工灰岩、鹽芒硝、天然堿、鎂鹽、重晶石、泥炭);建材類礦和其他非金屬礦(雲母、石棉、石墨、石膏、長石、石英岩、水晶、珍珠岩、沸石、蛭石、膨潤土、大理石、花崗岩、建築石材及各種粘土)等。在這些礦產中,有30種礦的儲量居中國前三位,其中煤炭、鋁土、镓、錸、沸石、耐火粘土、鐵礬土、水泥灰岩、製堿灰岩、建築用灰岩、玻璃用砂岩、片麻岩、輝綠石等居中國第一位。黃土高原的煤炭探明儲量達5000億噸以上,占中國50%以上。鋁土礦是黃土高原另一項居中國首位的礦產,其儲量有10億噸以上,占中國一半多。除上述外,黃土高原的镓、錸、耐火粘土、鐵礬土、珍珠岩、沸石、石灰岩、玻璃用砂岩、鈦、鎂鹽、岩鹽、蛭石等均在中國占有數一數二的地位。黃土高原地區主要礦產資源潛在價值占中國占有值也相當大。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黃土高原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極為有利的條件。

31.跌宕起伏的丘陵

丘陵的相對高度一般都在200米一下,海拔在200米~500米以下。丘陵的坡度相對比較緩,由許多低矮山丘組合而成。丘陵一般沒有明顯的脈絡,頂部渾圓,是山地久經侵蝕的產物。習慣上把山地,丘陵和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丘陵在陸地上的分布很廣,一般是分布在山地或高原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在歐亞大陸和南北美洲,都有大片的丘陵地帶。丘陵地區降水量較充沛,適合很多樹木和花草的生長,並且對經濟發展也非常有利。

我國的丘陵

我國的丘陵麵積非常遼闊,約占全球總麵積的十分之一。

我國主要的丘陵有遼西丘陵、淮陽丘陵和江南丘陵、黃土丘陵、江南丘陵等等。江南丘陵是我國最大的丘陵。大多由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穀盆地相間分布,衡山、廬山、井岡山等眾多名山分布其中。

由於地球表麵凹凸不平,所以絕對高度在500米一下,並且相對高度也在200米一下。丘陵是一種由各種岩類組成的坡麵組合體。坡度一般較緩,切割破碎,無一定方向。按相對高度分為:200米以上為高丘陵,低於200米的就為低丘陵;按坡度陡峻程度分為:大於25度以上稱為陡丘陵,而小於25度的則稱為緩丘陵;按不同岩性組成可分為:花崗岩丘陵、火山岩丘陵、各種沉積岩丘陵;按成因又可以分為:構造丘陵、火山丘陵、風成沙丘丘陵、荒漠丘陵、岩溶丘陵及凍土丘陵等;按分布位置可分為:山間丘陵、山前丘陵、平原丘陵,在洋底,稱為海洋丘陵等。丘陵地區,尤其是靠近山地與平原之間的丘陵地區,往往由於山前地下水與地表水由山地供給而水量豐富,自古就是人類依山傍水,防洪、農耕的重要棲息之地,也是果樹林帶豐產之地。丘陵因為有著獨特、秀麗的風景,所以是旅遊的最佳去處。

形成丘陵的原因

形成丘陵的原因大概有著幾種:小的山脈的風化、不穩定的山坡的滑動和下沉,風、冰川、植被造成的堆積,河流造成的侵蝕、火山和地震造成的地殼變化等等。

丘陵中的河流並不像山脈間的一樣平行,是由於丘陵的形成原因與山脈的形成原因並不一樣。山脈一般是通過地殼運動造成的褶皺和斷層,河流一般沿這些斷層流行,因此一般在山脈平行。丘陵中的居民點即有在高處的,也有在低處的,很少有一致的特征,主要原因在於過去人類建立居民點時考慮日照時間、水源、背風等因素,而丘陵地區這些因素非常混雜,因此成立的居民點也非常多樣。在善於耕作的丘陵地區丘陵的小結構就更加明顯了:丘陵地區內的田野麵積一般比較小,所以每塊田野裏會種植不同的農作物,例如小麥、蔬菜、果園等。人造的丘陵是指一些露天礦日久天長形成大麵積堆積或者古代居民點造成的堆積等等。

例如黃土高原上的黃土丘陵就是由於下伏古丘陵經過黃土加積而成的。黃土丘陵區河流階地和溝穀層狀地貌反映了河流、溝穀的形成與演變。黃河一級支流形成於早更新世末;早中更新世末、晚中更新世初黃河一級支流和較大的二級支流形成了較完整的水係;中更新世末如韭園溝等較大的溝穀形成;晚更新世末河網、溝穀格局與現在已基本一致;尚未切入基岩的衝溝多形成於全新世;許多切夠的長度都在幾十米以上,有的甚至一百米,這都是通過幾十年作用形成的。

丘陵的分類

每個地方對丘陵的定義並不相同。相對來說,有的地方將高出地麵50米的地形就稱為丘陵,而在山地附近可能在高度差100~200米以上才會被稱為丘陵。結構丘陵的形態和結構相當“偶然”:它沒有非常明顯的地形構造這反映了丘陵形成時風化過程的因素。

32.物產豐富的盆地

盆地是周圍山嶺環峙,中部地勢低平似盆狀的地形。由於中國山區麵積廣大,山脈縱橫交錯,所以在網格狀的山脈間形成了許多的盆地。其中麵積超過10萬平方公裏的著名盆地有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盆地形成的原因

大多數盆地都是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岩層受到擠壓或者拉伸,產生斷裂、隆起,部分岩層下降,就形成了盆地的最初形式。我國的四川盆地、塔裏木盆地、準格爾盆地都遭遇過海水的淹沒,大量的生物被埋沒在河水的淤泥中,經過長期的沉澱,就形成了石油、煤炭等豐富的資源。也有一些盆地是由於地表外力作用形成風力侵蝕或河流侵蝕性盆地,在中國的雲貴高原和廣西等地,還存在一些石灰岩發育而成的盆地。

塔裏木盆地

塔裏木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麓,東到羅布泊窪地,北至天山山脈南麓,南至昆侖山脈北麓。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盆地,同時也是世界第一大內陸盆地。

塔裏木盆地東西長1400千米,南北寬500多千米,麵積在四五十萬平方千米,大體呈菱形。地勢由南向北緩斜並由西向東稍傾。位於亞洲大陸中心,氣候幹燥,雨量極少,蒸發量卻很大,在加上風力作用,形成了石蘑菇和風城地貌特點。

塔裏木盆地屬於大型封閉性山間盆地,地質結構上是周圍被許多深大斷裂所限製的穩定地塊,地塊基底為古老結晶岩,基底上有厚約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積覆蓋層,上有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積層。盆地呈不規則菱形,四周為高山圍繞。邊緣是與山地連接的礫石戈壁,中心是遼闊沙漠,邊緣和沙漠間是衝積扇和衝積平原,並有綠洲分布。

很久以前的塔裏木盆地並不是沙漠,而是植物繁盛,氣候濕潤的綠洲。新構造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塔裏木盆地的氣候特征,在逐步的演變過程中,塔裏木盆地的氣候開始變得幹燥,植被也日漸稀少,風沙多了起來。再加上人類活動的頻繁增加,塔裏木盆地的沙漠化程度開始加劇,並呈現上升趨勢。綠洲麵積不斷減小,沙漠麵積就日趨退化。

準噶爾盆地

準噶爾盆地是中國第二大盆地。位於天山以北,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西北、東北和南麵均為高山所包圍,形狀類似一個不等邊的三角形,麵積約38萬平方公裏。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盆地內部景色較為複雜,有草原、沙漠、鹽湖、沼澤。其中沙漠僅限於中部及東部,這裏氣候幹燥,沙丘比較小,高度也較低。準噶爾盆地有著豐富的石油、煤和各種金屬礦藏。盆地西部的克拉瑪依是中國較大的油田之一。北部阿爾泰山區自古以來以盛產黃金著名。準噶爾盆地的綠洲較少,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側;盆地東緣因沒有高大山脈為綠洲的發育提供水源,所以基本上沒有什麼綠洲。盆地南緣衝積扇平原廣闊,是新墾農業區。發源於山地的河流,受冰川和融雪水補給,水量變化穩定,農業用水保證率高。天山北麓平原為新建的重要農業區,種植小麥、玉蜀黍、水稻、棉花、甜菜等。盆地內夏季氣溫高,棉花種植地區已達北緯44°,是世界上棉花種植的最北限。

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上陷落最深的一個巨大盆地,形似不等邊的三角形。位於青海省阿爾金山、祁連山、昆侖山間,東西長800公裏,南北最寬處350公裏,麵積約22萬平方公裏,由許多小型的山間盆地組成。盆地西高東低,海拔2500~3000米,比塔裏木盆地高2~3倍,是一個高原型盆地。從盆地邊緣至中心依次為戈壁、丘陵、平原、湖泊。

“柴達木”蒙古語即“鹽澤”的意思。二三億年前這裏還是一個大湖,後來盆地西部上升,湖麵逐漸縮小,留下5000多個鹹水湖。位於盆地中央的察爾汗鹽池是中國最大的鹽湖,麵積約1600平方公裏,儲鹽量達250億噸,可供全國人民食用8000年之久。鹽湖表麵結成大麵積堅硬深厚的鹽蓋,最厚處達15米。貫穿盆地南北的公路,有31公裏長的路麵就是建築在察爾汗鹽湖的鹽蓋上;這裏的不少房屋也是用鹽塊砌成的。盆地上還有五光十色的鹽結晶,其中水晶鹽塊可以雕刻成各種藝術品。柴達木不僅是鹽的世界,而且還具有豐富的石油。石棉以及各種金屬礦藏,曾被人們譽為“聚寶盆”。如今,這個沉睡千年的“聚寶盆”,正在建設成為中國西北的重要工業基地之一,其東部和東南部已成為新墾農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