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黃土地貌
黃土的分布麵積約占到了全球陸地麵積的10%左右,呈帶狀分布在南北半球的中緯度的森林、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帶。中國是黃土麵積分布最廣的國家,北起陰山山麓,東至東北的鬆遼平原和大、小興安嶺一帶,西至天山、昆侖山山麓、南達長江中下遊流域,麵積約是63萬平方千米。我國黃土麵積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是黃土高原,其黃土麵積約占到了全國覆蓋麵積的72.4%左右,其厚度也在世界上乃至全國都是屈指可數的,它是世界上黃土地貌最典型的地區。
黃土地貌的特征及分布
黃土地貌
黃土地貌在全球分布很廣,典型的黃土地貌有以下特征:
(1)溝穀眾多、地麵破碎
我國的黃土高原溝穀縱橫,素有“千溝萬壑”之稱。黃土高原溝穀密度比我國其他的地區要大很多,溝穀下切深度為50~100米。溝穀麵積一般占流域麵積的30~50%,有的地區達到60%以上,將地麵切割為支離破碎景觀,而且地麵坡度普遍很大,所以就構成了黃土高原“支離破碎”的地表特征。
(2)侵蝕方式獨特、過程迅速
黃土地貌形成的原因很很多種,侵蝕外營力有水力、風力、重力和人為的一些作用,它們對黃土地麵做麵狀侵蝕、溝蝕、地下侵蝕、塊體運動和運移土地等方式。由於這些的外營力所造成的陷穴、盲溝、天然橋、土柱、碟形窪地等,稱為“假喀斯特”。泥流現象隻有在黃土區才容易見到,這主要是由於上方的水體向下流而形成的。
黃土的抗蝕能力特別的弱,因此黃土的侵蝕速度很快,丘陵坡麵幾乎是在以每年1厘米~5厘米的速度,而黃土高原的北部的溝頭前進率更是在以每年1米~5米的速度在前進,個別的溝頭甚至是達到了每年30米~40米的速度。更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甚至有一次因為暴雨的衝刷成了一條數百米的侵蝕溝。由此可見,黃土高原每年被侵蝕的速度多麼迅速。
我國的“母親河”——黃河,每年的輸送的泥沙中,有90%以上的數量都是來自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河流每年輸送的泥沙量每平方公裏大於5000噸,其中陝北的窟野河的神木水文站至溫家川水文站區間輸沙量每年每平方公裏甚至達到35000噸。
(3)溝道流域內有多級地形麵
溝道流域內的地形麵一般可以分為三級:各個流域的分水嶺為第一級;降低60米~80米為第二級;再次基礎上在降低40米~60米為第三級。各級地形麵的地層結構都是不一樣的,第一層層序保存的很完整,第二層比第一層薄很多,有的時候甚至是消失不見的,第三級地形麵隻有馬蘭黃土堆積。第二層和第三層就可以形成完整的穀形了,在第三層地形麵之下就是現代溝穀了。溝道流域的發展情況就是黃土地貌發育曆史過程的記錄了,也是黃土高原形成溝壑的原因之一。
成因和過程
黃土地貌是黃土堆積的過程中受到強烈的侵蝕而產生的,黃土地貌和其他的地貌特征一樣的都是有風蝕和水蝕的外營力,但是和其他的地貌特征不同的是,風在黃土堆積中起到的是主要的推動力,侵蝕是以流水作用為主。黃土塬、梁、峁等地貌類型主要由堆積作用形成,而各種溝穀則是強烈流水侵蝕的結果。黃土區的侵蝕有古代和現代之分。古代的侵蝕為自然侵蝕,速度非常的緩慢,現代人類開始進行大詭秘的農耕或者是砍伐活動,因此加快了侵蝕的速度。
20.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主要集中在極地和中低緯和高原地區,冰川地貌屬於氣候地貌範疇,全球陸地表麵有11%的麵積為現代冰川覆蓋。冰川的運動包括了內部運動和底部滑動兩部分,侵蝕、搬運不是冰川地貌形成的惟一動力,是與寒凍、雪蝕、雪崩和流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景觀。
冰川的形成
冰川
在高緯度地帶,由於終年的氣候都比較的寒冷,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常年被積雪覆蓋,當覆蓋在地表上的積雪經逐年增厚,經過一係列的物理過程,積雪就逐漸形成了冰川冰。冰川冰多為固體,具有塑性,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逐漸形成了冰川。
冰川的對地表的塑造是很強烈的,冰川的進退都能引起海平麵升降和地殼均衡運動,導致海的輪廓發生較大的變化。所以說,冰川也是塑造地表強大的外營力之一。由於冰川強大的力量,凡是經它覆蓋過的地方,都可能會引起一係列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可以分為古代冰川地貌和現代冰川地貌兩種,現代冰川地貌僅限於約占陸地麵積的10%的現代冰川分布區,而古代冰川主要是指第四紀古冰川塑造的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分布最為廣泛分布於歐洲、北美洲和中國西部的高原山區。冰川地貌對研究古地理和古氣候的變遷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由於它不同的沉積物,對地質學家們研究冰川地貌有著很重要的實踐意義。
冰川的類型
在雪線以上的積雪,並達到了一定厚度,並轉化為冰川之後,如果冰川有一麵坡度,冰川並都能沿著這個坡度下滑,從而形成了各種冰川。按照冰川不同的形態和規模或者是所處的地形,可以將冰川劃分為以下四種主要類型。
一、山嶽冰川
這種類型的冰川發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緯和低緯地區。山嶽冰川的形成和地形有關,根據冰川的形態和部位可分為冰鬥冰川,懸冰川和山穀冰川三種。
二、大陸冰川
它是在兩極地區發育、麵積廣、厚度比較大的一種冰川。大陸冰川不受下伏地形影響。在冰川表麵突起的小部分的似盾狀的冰體成為冰盾,但還有一種規模更大的、表麵有起伏的大陸冰體,叫做冰蓋,冰蓋是麵積大於50000平方公裏的陸地冰體,如格陵蘭冰蓋就屬於這種冰體。
三、高原冰川
高原冰川是大陸冰川和山穀冰川的一種過渡類型,由於它發育在起伏和緩的高地上,所以叫高原冰川,又稱冰帽,冰帽是指數千公裏至50000公裏的陸地冰體,規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頂冰川都是可以發育為冰帽的冰體。
四、山麓冰川
當山穀冰川從山地流出的時候,就會在山麓帶擴展或彙合成一片廣闊的冰原,這片冰原叫山麓冰川。
冰川的運動
冰川的流動速度很慢,要比河流的流動速度小的多,它一年隻流動數十米或者是數百米,雖然也是會有一些快速流動的冰川,但還是比不上河流流水的速度。冰川運動是由冰的厚度和冰川下浮地形的坡度和冰川表麵的坡度等因素控製,因此,處在不同位置的冰川,將會產生不同形式的運動。冰川的運動是由內部流動和底部的滑動兩部分組成的。總的來說,冰川運動速度十分緩慢。但是,也有一些奇怪的冰川,在長期的緩慢運動或者是退縮之後,就突發猛進的向前推進。
冰川的侵蝕、搬動和堆積作用
冰川有很強的侵蝕力,它的侵蝕方式主要可以分為三種:拔蝕作用、磨蝕作用和冰楔作用。
(1)拔蝕作用:當冰床的底部或者冰鬥後背的基岩,沿節理反複凍融從而變得鬆動,若這些鬆動的岩石和冰川凍結在一起,冰川在運動時就會將這些岩石帶走,這就是拔蝕作用。經拔蝕作用後的冰川河穀,在後期的發展中,它的坡度是崎嶇不平的,形成梯形。
(2)磨蝕作用:在冰川運動時,一些凍結在冰川表麵的岩石,因受到冰川的壓力,就會對冰床進行磨刻,稱為磨蝕作用,經磨蝕作用的冰川,可以在基岩上形成帶有擦痕的磨光麵,這也為冰川進行提供了良好的證據。
(3)冰楔作用:有冰水融入岩石裂縫中,經反複的凍融作用時,體積進行熱脹冷肅,從而造成岩層破碎,從而成為碎塊。或者是從冰川兩側的山中墜落到冰川中,從而推動冰川前進。
冰川地貌的組合
由於冰川的類型和分布的地理位置不同,冰川作用的方式和強度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冰川的地貌組合也是有區別的。同以地理位置的冰川的地理位置也是複雜多樣的,最多可以超過20餘種,但主要還是以侵蝕地貌為主。大陸冰川的地貌類型還是比較簡單的,隻有10多種,多屬於冰磧地貌和水堆積地貌。而山地貌組合的特征是最明顯的,多是呈垂直分帶規律;大陸冰川地貌組合為水平分帶規律,以終磧堤為界,在堤內是以冰磧地貌為主,在後來會發育成冰磧丘陵和冰退終磧堤等,而堤外以冰水堆積地貌為主,發育外衝平原、冰水三角洲和鍋穴等地貌特征。這幾種冰川地貌的組合都是比較明顯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不是很明顯的組合特征。
21.雅丹地貌
世界上有一種很特殊的地貌,但是卻很少被人知道,但是它的魅力卻從不亞於各種名勝古跡,在地理學上,這也是一種專指幹燥地區風蝕的一種地貌特征。在羅布泊地區,這種神奇的地貌特征吸引了萬千遊客前去觀賞,這就是不太為世人所知的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的成因
以前有人將雅丹地貌定義為一種風蝕地貌,但經地質學家對羅布荒原雅丹地貌的考察後,證明形成雅丹的外營力不僅是風,還有水,並且存在三種類型:一類是以風力侵蝕為主形成的雅丹,一類是以水流侵蝕為主形成的雅丹,還有一類則是風和水共同作用形成的雅丹。這樣,雅丹地貌是一種風蝕地貌的結論便會不攻自破。
在世界各種不同的荒漠地帶,都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雅丹地貌,在我國的新疆的羅布泊東北方向發育的最為典型。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二是由於外力作用。羅布窪地原來是一個很大的湖,在地質形成的過程中,經曆了水進水退的現象,是湖底的泥沙一層一層交錯堆積,形成了雅丹地貌錯層的結構。泥岩層的結構很緊密,也很硬,一般情況下,是不容易遭受風水的侵襲的,但是由於它抵禦不住溫差的作用,如果你在羅布草原上旅行,就會經常聽到類似鞭炮聲的爆炸聲,但也有的時候似狼嚎一樣,不要以為那是鬼神在作怪。那是因為當地的溫差很大,由於熱脹冷縮的作用,裸露在外麵的岩石就會崩裂而發出響聲。
雅丹地貌的岩石多是泥岩,泥岩崩裂不像花崗岩一樣成塊狀崩裂,因為泥岩是一層一層的片狀結構,因此,它崩裂的時候也是層層的脫落。於是就形成了許多垂直的外觀,使夾在泥岩層的沙層逐漸裸露在地表,在地表風化後,堆積在地表的泥岩層間的疏鬆沙層就會被逐漸的搬運到遠方,由原來的平坦的地表而變得高低起伏不平,這樣就形成了雅丹地貌的雛形。
在泥岩沙層暴露之後,更容易受到風、水等外力作用,使得原來形成的窪地進一步擴大,突出在地表的部分,由於受到泥岩層的保護,相對已經比較穩固了,裸露在外的沙層受到侵蝕後,形成了各種千奇百怪的形態,在這個時候,雅丹地貌就完全形成了。
雅丹地貌會由如曇花一現一樣,它不可能一直保持原來的麵買,這時因為在風和水在內的一些外力作用下,雅丹地貌會經常變化新的麵貌。外力的侵蝕作用永遠不會停止,隨著不斷的侵蝕,雅丹地貌的凹地會越來越大,而凸地也會慢慢縮小,並逐漸消失,最後必然會崩塌消失的。羅布泊東岸的一些雅丹地貌在經過的它的繁盛時期之後,就要開始走向消亡的道路。
雅丹地貌的地貌分類
雅丹地貌
形成雅丹地貌的作用力主要有風蝕和水蝕兩種。在風蝕作用下形成的雅丹分布在平原地區,以流水侵蝕的作用為主的雅丹主要分布在鄰近山地的地區。
由於風蝕雅丹分布在距山區較遠的平原地區,山區形成的降水無法到達平原地區,所以,這裏的雅丹地貌形成的外營力主要是風力。這一類雅丹集中分布在孔雀河以南至樓蘭遺址一帶。這裏的窪地的走向為東北——西南走向,正好於當地的盛行風向吻合,這就表明了雅丹與風的關係。這裏的風蝕深度在2.4毫米~4.7毫米之間,這樣看來的雅丹也形成的時間也不過千年。
在流水侵蝕下形成的雅丹,分布的地區主要在鄰近山區的地方。羅布泊地區屬於幹旱地帶,降水量極少,但是在它附近的山區降水卻相對較多。在幹旱地區降水主要以陣雨為主,陣發性強、降水時間短,但是一旦降水就猶如瓢潑一樣,地表又沒有植被攔截,這樣就很容易形成洪水流,會對疏鬆的地表產生強大的衝刷作用。流水侵蝕與風力侵蝕有很大區別,經洪水衝刷過的土丘,在崖麵上留有很清晰的被衝刷過的痕跡,層次有很明顯的區別。
中國最美的幾處雅丹地貌
最瑰麗的岩石雅丹——烏爾禾風城
克拉瑪依市的烏爾禾鄉的北部,有一個由許多奇怪的石頭組成的“城”,人們將其稱為風城,也有人將其成為“魔鬼城”這也是有一處很特別的風蝕地貌。因為這裏常年狂風不斷,到處都是風口。每當大風一來臨,整個風城被黃沙彌漫,淒厲呼嘯,令人毛骨悚然,魔鬼城的名字就是這樣得來的。
在早期的風城,這裏也曾是鳥語花香的淡水湖畔,後來由於地殼上升,湖水就從西麵的峽穀流失了。經過地殼的演化,就形成的準格爾盆地,西側的峽穀口正好就形成了風口。黃沙在強勁的風力作用下,迅速的擊向岩石,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就形成了今天貼別的雅丹地貌。
最神秘的雅丹——白龍堆
位於羅布泊東北部的白龍堆雅丹是羅布泊三大雅丹群之首,它是一片鹽堿地土台群,綿亙幾百公裏,有白龍推的土台、沙礫、石膏泥和鹽堿構成的,顏色主要呈灰白色,經過陽光反射,遠遠望去就像一條長長的白龍,白色的脊背在波浪中若隱若現,首位相連,其實非常雄偉,白龍堆雅丹因此而得名。
最壯觀的雅丹——三壟沙
三壟沙是位於羅布泊東部地區,它是一條流動的沙丘帶。關於三壟沙雅丹群的成因有不同的說法,但大多數人還是認為是洪水衝蝕形成為主,但也有風的作用。這裏以前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這裏的土台的結構多是由沉積的黃土形成,有不同的顏色,在太陽的光線的作用下,產生不同色彩,讓人看起來感覺十分神秘。
22.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指一些紅色的砂岩經過長期的風化作用和流水的侵蝕所形成的各種孤立的山峰和奇怪的岩石。它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世紀的水平或者是緩傾的紅色地層中。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地區: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區,但是在中國分布最廣。在我國粵北地區的丹霞山最為典型,所以我們稱之為丹霞地貌。從簡單的定義來描述,就是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就是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甘肅張掖)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係,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水平構造地貌指由產狀水平或近於水平的第三紀厚層紅色砂礫岩為主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強烈侵蝕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穀。巷穀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麵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麵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麵範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鍾乳。沿節理交彙處還發育漏鬥。在砂岩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錦繡般的地形,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岩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岩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岩層沿垂直節理發生大麵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牆;石牆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岩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穀,其岩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麵的岩洞。
丹霞地貌的分布
截止到2008年2月,我國發現的丹霞地貌總共有790處,分布在26個省區,但主要以我國廣東韶山市東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為特色,它是由紅色沙礫陸相沉積岩構成,此處在丹霞地貌的各個方麵的研究在世界上丹霞地貌研究中是最為詳細和深入的,在此設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是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之一。
中國的丹霞地貌分布十分廣泛,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地區和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幹旱半幹旱地區、青藏高原寒帶地區都有分布。中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除了丹霞山還有:湖南懷化的萬佛山、福建武夷山、甘肅張掖、湖南邵陽崀山、雲南麗江老君山、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鷹潭、弋陽、上饒、瑞金、寧都)、青海的坎布拉、廣西桂平白石山、河北承德、陝西鳳縣的赤龍山、四川江油的豆山等地區都有丹霞地貌的分布。
形成原因
丹霞地貌的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早造山運動,水平構造地貌指由產狀水平或近於水平的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沙礫岩為主的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到了強烈的侵蝕、分割等作用形成的孤立的塔狀地形。
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由於崩積物在流水時不能搬走,於是就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由於溝壁的崩塌後退,於是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麵麵積不斷的擴張,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於錐方向一致的緩坡。由於崖麵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麵範圍逐漸縮小,於是就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
中國最美的丹霞地貌
在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舉辦的“選美活動”中,評選出了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評選的結果如下:
第1名:丹霞山(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
第2名:武夷山(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第3名:大金湖(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
第4名:龍虎山(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
第5名:資江—八角寨—崀山丹霞地貌(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的八角寨與湖南省邵陽市新寧縣的崀山,由於兩處景觀處在兩省交界處,兩處景觀基本上是在一起的。)
第6名:張掖丹霞地貌(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第7名:赤水丹霞地貌(貴州省遵義市赤水市)
23.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叫做岩溶地貌,它是可溶性岩石在有溶蝕力的水的進行作用而形成的地下形態。
喀斯特地貌產生的原因
喀斯特地貌
在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衝蝕、潛蝕、坍塌等侵蝕性過程形成下而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個地名也叫做喀斯特。近代的喀斯特研究多是在此地進行。
喀斯特地貌在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均有分布,世界上的可溶性岩石可以分為三大類:碳酸鹽類岩石、硫酸鹽類岩石、鹵鹽類岩石。總麵積占到了地球總麵積的10%。我國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雲南和貴州等地區,除了我國分布較廣之外,還有越南北部、南斯拉夫迪拉克那裏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中央高原、澳大利亞南部、美國的印第安納州和肯塔基等地區。我國的雲貴高原東部的喀斯特地貌麵積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區之一。在我國的西藏和北方的一些地區也有分布,但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
喀斯特可劃分的類型
喀斯特地貌可以根據不同的條件,劃分成不同的類型。如果按照出露條件劃分,可以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劃分,可以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幹旱區喀斯特。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這些都是根據喀斯特不同的特征劃分出來的不同的喀斯特類型。
除此之外,還有按照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征和形成時期等不同的條件劃分。如果是由其他的不同的成因產生的喀斯特現象,均稱為假喀斯特,如:由一些碎屑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等行車鞥的喀斯特在本質上都不屬於真正的喀斯特,因為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構成的。
喀斯特的分布特征是很特別的,在碳酸鹽地層分布區發育的最好,在這個地區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等正地形,還包括一些其他的負地形:溶溝、落水洞、盲穀、幹穀、喀斯特窪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和地下湖等;另外還有與地表和地下關係密切的豎井、芽洞、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這些特別的特征構成了千奇百態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論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
喀斯特可以產生很多有利的資源供人類開發,喀斯特地貌的礦泉和溫泉中含有對人身體有益的氣體,具有很高的醫療價值。喀斯特上層的礦產資源很豐富,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但是除了這些有利的條件,喀斯特地貌還會給人類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也好似需要人們克服和預防的。
我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較多,形成的各種各樣的喀斯特地形。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蝕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上常見的地貌特征有石芽、石林、峰林、落水洞等,在地下則發育成溶洞和地下河等各種洞穴係統。我國湖南張家界的桑植縣的九天洞,堪稱亞洲第一洞,黃龍洞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地質公園、國家首批5A計劃旅遊區,它也是張家界武陵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張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在張家界,喀斯特地貌約占到了全市麵積的40%。在我國,聞名世界的喀斯特地貌有雲南的路南石林和廣西的桂林山水。
石灰岩在地下水的長期作用下形成溶洞,因為石灰岩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鈣,在水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後生成碳酸氫鈣,溶於水後,空洞就逐步擴大後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由於其獨特的地貌特征
喀斯特地貌經常會產生各種各樣奇特的地形,在經過人類的開發之後,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風景區,我國的風景區以張家界的武陵源風光最為著名,吸引了海內外大批遊客全區參觀,它是屬於石英砂峰林地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武陵源風景區內巨厚的石英砂岩,產狀平緩,岩層不易沿著較薄的層麵滑落,於是就覆蓋在了頁岩上,由於重力的作用,使得剛硬的石英砂岩垂直發育,在流水的作用下,就形成了各種各樣令人流連忘返的峰林。
我國的喀斯特特征的自然風光也經常被人們賦予許多美麗的傳說故事,使得本來就很美麗的風光,更加神秘動人,雲南路南石林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配合上濃濃的霧氣,常被人們稱為“仙女鏡”。
24.碧草映天的草原
在草原上幾乎是被連綿不絕的被小型的禾草植物所覆蓋,草原上的氣候條件適合這種小型的禾草覆蓋植物生長,而不適合高大的喬木和灌木生長,導致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各不相同。
草原的特征
草原
草原上的植被類型,是全世界分布最廣的。按照草原所處的氣候帶,草原可以分為:熱帶草原、溫帶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山草原。大多數草原是炎熱而幹燥的,但至少也不會像沙漠那樣幹熱。溫帶草原比熱帶草原幹燥一些,冷一些(冬季)。熱帶草原季節性溫度變化很小,但是溫帶草原溫度的變化可以達到40℃。草原形成的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各種地質條件,也和許多不同類型的土壤有關。
據生物學和生態特點,可可以將草原劃分為四個類型:
(1)草甸草原
(2)平草原(典型草原)
(3)荒漠草原
(4)高寒草原
草原在我國主要是用作優良的天然牧場,因此草原是重要的畜牧基地,除此之外,草原上還分布著許多的藥用植物。草原上還分布著各種草原動物,這些動物有良好的視覺和靈敏的嗅覺及聽覺。由於天然草原的草木給動物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自然環境,草原的植物多有體型龐大,和發達的肢體。
呼倫貝爾東部草原
呼倫貝爾位於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地處東經115°31′~126°04′,北緯47°05′~53°20′。北於額爾古納河為界與俄羅斯接壤,西同蒙古國接壤,呼倫貝爾草原是我國最大的溫帶草原。
呼倫貝爾是我國少數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區,其中包括蒙古、達斡爾、漢、鄂溫克等35個少數民族在這裏聚居。呼倫貝爾草原的天然草場麵積占80%。波狀起伏,坡高平緩,有天然種子植物653種,菊科最多。牧草茂密,每平方米生長20多種上百株牧草。天然蘆葦70多萬畝,藥材428種,獸類35種,禽類241種,魚類60餘種。草原白蘑、秀麗白蝦、三河牛、蒙古羊、享譽國內外。呼倫貝爾大草原廣袤無垠,而且尚未受到工業的汙染,被稱為“北國碧玉”。
伊犁草原
伊犁草原位於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新源縣那提拉鎮境內,那提拉年降水量可達800毫米,有利於牧草的生長,載畜量很高。逆溫層是伊犁河穀的重要的氣候資源,伊犁河穀北有天山作為屏障,冷空氣不易入侵,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平均氣溫也隻有零下10℃~12.5℃。加上盆地和穀地的作用,使冬季在穀地淺山和丘陵區邊緣等坡地上,形成有不同厚度的逆溫層,也就是坡麵的氣溫高於穀底的現象。在逆溫帶內,大約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就會隨之增加0.5℃,甚至也會在某些高度增加1℃~2.5℃。這樣優良的氣候條件為畜牧和草木的生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空間,於是這種氣候就成為了農林牧業發展極為有利的天然資源。
由於逆溫層不受冷空氣和暴風雪的襲擊,在伊犁河流域的逆溫層帶仍然存在著世界罕見的野蘋果、櫻桃李、黑加侖等17種野果。伊犁草原是我國第三大草原,同時,這裏還是春季踏青賞花和旅遊的理想聖地。
鄂爾多斯大草原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讚美的鄂爾多斯大草原的真實寫照。鄂爾多斯大草原的總麵積為1200平方公裏,但是原視野範圍長40公裏,寬30公裏。鄂爾多斯市的地貌特征為:西高東低,東部主要分布的是丘陵溝壑區,西部為草原區,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鄂爾多斯大草原的年降水量在190毫米~35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9月份,蒸發量比較大,它屬於半荒漠草原。
內蒙古大草原
內蒙古大草原
內蒙古大草原位於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它鮮碧如畫,一望無垠,那動人的歌詞“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麵馬兒跑”就是內蒙大草原的真實寫照。內蒙古自治區東起126°29′,西起東經97°10′,是我國橫跨經度最大的省區,土地總麵積118.3萬平方公裏,占到了全國總麵積的12.3%。內蒙古的地形以高原為主,由南向北,由西向東緩緩傾斜。內蒙古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1500米,以草原居多,草原上分布著遼闊的草甸群,是我國最佳的天然草場之一。草原上不僅有美麗動人的風光還有好客草原人們的熱情,所以內蒙古大草原是很多人旅遊、休閑的最佳選擇。
25.終年積雪的冰川
冰川也可以稱作冰河,它是由“冰”所構成的“河川”。江河水有一瀉千裏的力量,可是,冰川在一年的時間裏根本就隻能移動幾十米或者是上百米的距離,那麼冰川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眾所周知,水可以結成冰,前提條件是必須要在攝氏零度以下才可以。如果想要形成流動的冰川,就必須得有源源不斷的水進行補充才可以。所以,一定的降雪量和嚴寒的氣候,是冰川發育賴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兩個條件。
冰川的分類
冰川的運動速度非常緩慢,平均流速每天也不過幾厘米而已,多的時候也不會超過數米。在中國的天山、祁連山,冰川每年的流速基本上沒有超過30~100米的。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格陵蘭島上的一些冰川是世界上運動速度最快的,最高的記錄可以達到每年1700米。冰川的流速有時也非常古怪,當它發展、積蓄能量到達一定值,又經過長期的緩慢運動後,就會突然向前推進,像突然爆發一樣,這種冰川就叫做波動冰川,氣候的變化無法幹擾它的運動規律,最近幾年,世界各地都出現過這種冰川。
冰川可以分為大陸冰川、山嶽冰川兩種類型,是根據冰川的形狀、規模以及所處的緯度位置決定的。大陸冰川是指那些處在極地地區,終年積雪不化,緯度高而且地麵積雪厚達一二千米並且不受任何地形的約束、規模非常大的冰塊。除此之外,那些處在中、低緯度高山雪線以上所形成的冰川則成為山嶽冰川。在中國現代的冰川中,都是山嶽冰川
中國在世界中,是山嶽冰川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山嶽冰川被下伏地形所製約,所處的高山地形又非常複雜,因此冰川的形態變化非常大。中國的山嶽冰川有的像樹枝、有的像漏鬥、有的又像一根舌頭。有的看起來氣勢磅礴,就像大海的波濤被凝固了一般;有的又在幽穀中靜臥,就像酣睡的群羊;有的會像水晶雕成的林園。中國境內的冰川形態極為豐富,數量眾多,總體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四大類型。
1.在山嶽冰川中最常見的、數量最多的冰川叫做懸冰川。這種冰川大多分布在山坡斜坡或者山脊斜坡等相對低凹的地方,它名字的就是因為它懸掛在斜坡上得來的。懸冰川的規模一般都很小,超過1平方公裏的非常少。氣候的變化對於懸冰川的影響較大,它對此的反應也比較靈敏,這就注定了懸冰川的產生和消亡都非常突然和容易。
2.發育在穀源或是穀坡上這種帶有圈椅狀的凹地裏的冰川叫做冰鬥冰川,這種冰川一般都沒有形成明顯的冰舌,所以它實際上就是一個粒雪盆。這類冰川的大小不等、懸殊較大。小的還不到1平方公裏,大的卻能超過10平方公裏。在出口處通常會有突起的冰坎,有的冰川裏還會伸出較為短小的冰舌。
3.處在河流源頭、上遊擁有較為寬闊的補給區,而且伴有長長的冰舌一直溢流到山穀底部的冰川叫做山穀冰川。山穀冰川的形成代表著山嶽冰川的逐漸成熟,它擁有所有山嶽冰川的特征,在山嶽冰川中式規模最大的一種。
4.處在一些高山頂部或者渾圓且平坦的古老夷平麵地區的冰川叫做平頂冰川。平頂的隆升通常會升到雪線以上的高度,之後冰雪就會在上麵形成堆積進而發育成平頂冰川。它是山嶽冰川中位數最少的一類,規模的大、小懸殊非常大。小的布道1平方公裏,大的卻有上百平方公裏。平頂冰川很典型的形狀像一隻圓麵包,邊緣處會有短小的冰舌流出。在中國的西部高原和高山古夷平麵上經常會發育這種冰川。中國最大的平頂冰川在祁連山西南部,它的麵積可達到50多平方公裏。
冰川隨著變化產生了幾種的過渡類型,比如:冰鬥——懸冰川,這種冰川就介於懸冰川和冰鬥冰川之中;冰鬥——山穀冰川,顧名思義,它是處在冰鬥冰川和山穀冰川之間。
如果按照氣候條件、物理性質以及周圍環境等綜合指標來分,山嶽冰川又被人分為海洋性冰川和大陸性冰川兩大類。
海洋性冰川又叫做暖冰川,它主要的分布地點是被海洋濕潤氣流所控製或者影響的地區。在它附近氣溫比較高、降水豐富。冰川對降水補給的需求非常大,但是消融的也非常快。所以,冰川水分循環速度很大。平均每年的流速可以達到100~300米。它受地質、地貌作用比較強烈、地形發育容易受到侵蝕。
大陸性冰川也叫做冷冰川,通常分布在大陸內部氣候幹燥的地區。雪線附近的氣溫比較低,降水也很少,冰川就依靠低溫和嚴寒所提供的冷儲條件來生存。由於補給少,所以消融不算強烈,冰川水分循環速度也不大,每年的流速在30~100米以下。地質、地貌的作用非常微弱。在一些較大的冰川冰坎下會發育有奇形怪狀的冰塔林。
中國現代冰川的分布
中國的現代冰川分布範圍非常遼闊,北邊從阿爾泰山開始,南邊一直延伸到雲南麗江的江玉龍雪山;西起帕米爾,東至四川貢嘎山,跨越了新疆、西藏、甘肅、青海、四川以及雲南六省。它綿延縱橫2500公裏,總麵積達到56500平方公裏,在全亞洲的冰川總麵積中占到了40%,儲水量更是達到了50000億立方米。在現代冰川中,分布在內陸河的冰川麵積為33600平方公裏,占到全國冰川總麵積的60%;在外流河分布的冰川麵積有22885平方公裏,占了總麵積的40%。一般情況下,都認為海洋性冰川在中國的分布主要在念青唐古拉山嘉黎以東地段、川西滇北的橫斷山脈以及喜馬拉雅山的東段和中段。大陸性冰川的分布則分布在阿爾泰山、天山西部、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以及祁連山的東段。
中國境內的阿爾泰山擁有冰川有420多條,麵積則有290多平方公裏。天山上的冰川有6896條,麵積為9549平方公裏。天山上的冰川大多在西段,雪線變化為3600~4400米之間,海拔為7435米的托木爾峰周圍便是中國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之一,光是長度超過了30公裏的大型冰川就有4條,南側的托木爾冰川的長度為36.7公裏,麵積為293平方公裏,是中國的第二大冰川。
祁連山上的冰川一共有3306條,麵積為1972平方公裏,雪線的走向是從東向西,而且逐漸升高,變化大多在4300~5240米之間。老虎溝12號冰川是最大的山穀冰川,長度有10.8公裏。公格爾山(7719米)和慕士塔格山(7546米)位於昆侖山脈的西端,一共有冰川30多條,麵積有596平方公裏。
橫斷山一共有390多條冰川,麵積約600平方公裏,雪線為4700~5200米,貢嘎山是冰川作用的中心,擁有冰川110條,麵積為292平方公裏。海螺溝冰川是最長的冰川,全長14.2公裏,冰舌的下端伸入到森林帶中有5公裏長。
冰川對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的重要意義
現代冰川在人們心中就是天然的固體水庫。亞洲眾多著名的大河比如黃河、長江、恒河、印度河的源頭,不僅是中國西部冰川分布的地區,還是西北部一些幹旱地區農牧業的主要水源。尤其是在新疆的準格爾、塔裏木以及吐魯番等盆地生活的人民,他們世世代代都是通過引用冰川融水的水源來生活,並且在沙漠、戈壁中孕育了一個又一個綠洲。
在中國,一些山嶽冰川的末端可以一直延伸到海拔為2500米的山麓地帶,在狹窄的峽穀內,大量的冰融水會衝刷冰川上深厚的堆積物,所以導致了泥石流的爆發,以至於堵塞江河甚至切斷了公路交通。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許多的科學工作者跋山涉水、不懼艱難、不避風險,多次深入到冰川的凍土地區,才初步摸清了中國山嶽冰川的一些特征,正是因此,一些冰川造成的泥石流地區、風雪流以及雪崩地區才有了防治的措施。他們不僅了解到這些問題的危害,也進行了大量的艱辛的研究,還采用了黑化冰川的方法增加了融水,以此來灌溉農田。在中國西北,一些幹旱的地區就新建了大量的引用冰雪融水的工程,擴大了農田的灌溉麵積。1959~1960年時旱情較為嚴重的一年,他們將冰川表麵撒布黑色粉狀物質來促使冰川快速小榕,以此增加灌溉水量。中國西藏的一些人民更是利用冰川融水,在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地上栽培了許多農作物,使冰川成為人類的一個極為寶貴的自然資源。
26.望而生畏的沙漠
沙漠,當人們在對它沒有足夠認識以前,往往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中國新疆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在維吾爾語中就是“進去了出不來”的意思。然而這個在19世紀90年代被一位外國探險家稱之為“死亡之海”的大沙漠,如今已有許多地方慢慢的向世人掀開她的麵紗,並得到了開發、利用和改造。
中國沙漠的成因
沙漠
沙漠是幹燥氣候的產物。就世界範圍而論,幹燥氣候區的形成主要與緯度、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等因子有關。中國的沙漠是在幹燥氣候和具有豐富的沙質來源等自然條件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下,長期發展演變而成的。若單就緯度來說,中國的西北、內蒙古等地區,是不應該成為幹燥氣候區域的。但由於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是東亞季風盛行的地帶,中國的降水主要是受夏季風的影響,夏季降水的水汽來源主要來自西南、南和東南沿海。而西北和內蒙古地區則深居歐亞大陸中部,距海洋遠,特別是它的南部和東部邊緣有許多高大山係,阻擋了夏季風表的深入。冬季,歐亞大陸處於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控製下,加之本區北方地形比較開闊,無高山屏障,幹燥的大陸氣團和北冰洋的寒冷氣流可以傾注直瀉,從而使這裏異常幹燥寒冷。這樣中國西北和內蒙古廣大地區就終年處於極端幹旱的情況下,從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幹燥大陸性氣候的溫帶、暖溫帶幹旱區,而幹旱盆地周圍的豐富沙源又成了沙漠形成的物質基礎。此外還有人為的原因,如濫伐森林、過度放牧和盲目開墾,破壞了森林草原;或因戰爭等原因毀壞了幹旱地區的灌溉工程等等,促使沙漠不斷擴展,形成“人造沙漠”。如陝北榆林一帶的毛烏素沙地,年降水量有400毫米左右,曆史上曾經是一片肥美的草原,在草原的窪地和坡地上分布著相當數量的“沼澤叢林”,但後來因濫墾大肆破壞草原,致使長城以外60多公裏寬的地帶變成了一片茫茫的沙漠。
中國沙漠的自然特征
由於中國的沙漠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加上周圍的高原、大山阻擋了濕潤的海風吹入,因此氣候幹燥、日照強烈、雨量稀少、氣溫較差大、風沙頻繁、植被稀疏低矮等,成為這一地區共同的自然地理特征。
沙漠裏既缺少動物的飼料,又缺少雨水,再加上強烈的日曬、高溫和巨大的蒸發,使很多常見的動物難於生存,可是卻有一些獨特的動物在沙漠中生活得很好。生活在沙漠中的動物為了適應幹旱環境,在生理上的先決條件是善於保持液體,使水分損失最小,而且能耐饑耐渴。被稱作“沙漠之舟”的駱駝就是這樣一種具有特殊機體構造的動物,它有儲藏養料的駝峰,胃壁上長著許多盛水的小窩,可以儲存大量的水分;它又有能反芻的胃,四蹄像個軟墊子,不怕沙子摩擦,鼻孔可以隨意關閉,擋住風沙;它還有一雙很好的眼睛,雙眼皮,長睫毛,是抵抗飛沙的門戶。駱駝特別能耐饑耐渴,可以幾天不喝水,不吃東西。當遇到各種帶刺的灌木和幹枯了的草本,別的動物不能吃的,駱駝卻都能吞得下去,等到休息的時候,曲腿臥下,再把匆忙吞下去的食物順著脖子反上來,開始從容不迫地倒嚼著,然後咽到第二個胃裏去。正因它具有這樣的生理特征,才使它成為沙漠中最好的運輸工具。一頭駱駝能馱載150~250公斤重物,一天能走30~40公裏,因此,不管沙漠地區如何廣泛地利用汽車,駱駝仍然保持著它特有的功用。
中國沙漠地區地表的基本形態
沙丘是沙漠地區地表最基本的形態,也是沙漠地區最具特色的地形。如果從飛機上俯瞰一下塔克拉瑪幹沙漠,那麼首先看到的就是金黃色沙粒堆成的各種不同形狀的沙丘,其中最常見的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是新月形沙丘。從空中看新月形沙丘就好像是立體的一彎新月,這主要由於從沙丘背部和兩側吹來的風將沙粒從背風坡順著沙丘的兩側搬向前端停積下來,逐漸形成兩個沙角所致。
新月形沙丘隨風移動,迎風坡平緩,背風坡陡峻,兩坡交接成弧形交替,高幾米到幾十米,寬可達100~300米之間。在沙源豐富處,這些新月形沙丘會互相連接成一條鏈子似的,垂直於風向,這就叫做新月形沙丘鏈,它們的高度大小不等,一般是20~30米。這種沙丘鏈在中國和世界各地的沙漠中分布十分廣泛。
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中心和西南部,還分布有在其他沙漠中少見的複合型縱向沙壟。沙壟也叫“壟崗沙”或“縱向沙丘”,也是沙漠中廣泛分布的一種沙丘,它隨盛行風向平行伸展,長可達數百米至數公裏,高可達數十米,頂部微呈穹形,兩坡大致對稱。最長的沙壟可達45公裏,沙壟與主風向大致平行,但覆蓋其上的次一級沙丘卻與主風向垂直。位於多種風向及下伏地麵有顯著起伏或鄰近山嶺的地帶往往發育有金字塔沙丘,其分布形式或成孤立的個體分布,或一個接著一個地組成一個狹長而不規則的壟崗。此外,在中國沙漠北部還可見到高大的穹狀沙丘,西部及西北部還分布有魚鱗狀的沙丘群。
沙漠雖然可以移動,但隻要能生長植物,它就會被植物的根牢牢抓住,風再吹也不易移動,這種沙丘就叫做固定沙丘。有時沙丘上植物長得不夠多,風還能將灌叢間的沙子吹跑,這種沙丘就叫半固定沙丘。在我國小騰格裏沙地的邊緣和局部水分條件較好的地方,常可以見到固定和半固定沙丘。
戈壁是一種基本上沒有細沙的幹燥區地形,它是在極端幹燥炎熱、四季和晝夜溫差大的氣候條件下,岩石飽經風吹日曬,熱脹冷縮,機械崩解作用強烈,產生了大小不等的礫石和沙粒,當其中細粒物質被風吹走以後而形成的。有的戈壁就是光禿的石質地麵,基岩上常有各種風蝕的小窪地,這種戈壁叫做岩漠,或稱石質戈壁。另一種全為礫石所覆蓋的荒漠,稱為礫漠,蒙古語中的“戈壁”,主要指的就是礫漠。
中國的戈壁灘多為礫石灘,在柴達木盆地山麓地帶分布的麵積最大,在內蒙古中部和西部廣大地區,甘肅河西走廊西北以及新疆東部等地也可見到,它們與沙丘剝蝕殘丘,風蝕窪地和鹽土平原交錯分布,相互包圍,形成一種複雜的鑲嵌地形。
風是塑造沙漠地形的動力,沙石則是塑造沙漠地形的工具。在茫茫的沙海中或石質戈壁附近,除了風力堆積的各種沙丘地形外,還常常可以看到風蝕窪地、風蝕槽、風蝕脊,以及分隔風蝕脊的壟崗和矗立在沙地上的風蘑菇、峰窩石和風蝕柱等各種風蝕地形。
風蝕脊又稱雅丹。“雅丹”為維吾爾語,是“具有陡壁的小丘”的意思。它是幹燥地區的一種風蝕地形,主要分布在傾斜和緩的粘土性岩層所組成的地區,由於暴流侵蝕,再經強烈的風蝕作用,形成一係列平行的壟脊和溝槽相間排列、順盛行風向伸長的地形。高可達半米至幾米,長數十米到數百米不等,溝寬1~2米。雅丹地形在中國新疆羅布泊的東北部有很典型的發育。
風對有裂隙發育的岩石的長期吹蝕所形成的一些孤立的柱狀石稱為風蝕柱。當風蝕作用不斷地對孤立的岩石(尤其是具裂縫而又不甚堅實的岩石)進行磨蝕時,因氣流在近地麵部分所含沙粒較多,使一些突出於地麵上的孤立岩石的下部受風蝕較甚,以致形成上部大、基部小,外形很像蘑菇似的石柱,這種石柱叫作風蘑菇或石蘑菇。在風蝕作用長期進行下,特別在軟硬相間的岩層分布地區,石蘑菇的下部更易變得越來越小,當發展到最後,上部的石塊就會墜落下來。如果石塊的重心恰好和支點在直線上,那麼與下部基座即使脫節,卻仍能維持不倒。刮大風時這種石塊會隨風搖擺,因而稱作搖擺石。在中國新疆吐魯番盆地西北部地區最易見到風蝕柱、風蘑菇,以及石柱上有無數蜂窩狀小凹坑的蜂窩石。這些都是千百萬年來風和沙在幹燥的沙漠中塑造出來的獨特奇景。
27.荒蕪幹旱的戈壁
所謂戈壁,指的就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與半荒漠地區之一,綿亙在中亞廣闊的土地上,跨越蒙古和中國廣袤的空間。戈壁很多地區並不是沙漠而是裸岩。向北能夠達到阿爾泰山和杭愛山,向東能夠達到大興安嶺,而向南能夠達到北山山脈。從戈壁東界算起,向西1600公裏(1000哩)之外為新疆地區,是一個被南麵的西藏高原和北麵的天山山脈所包圍的巨大盆地。這一荒漠占據一長1609公裏(1000哩)、寬483~966公裏(300~600哩)的廣闊弧形地帶,麵積大約是1300000平方公裏(500000平方哩)。在我國,戈壁的所謂界限北達阿爾泰山和杭愛山;東達大興安嶺西緣;南達阿爾金山、北山和陰山;西達東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