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生活處處有禪機3(1 / 1)

2、幸福與貧富無關

《佛遺教經》中講:“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意思是說,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處在富足、快樂、安穩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覺得很安樂。不知足的人,即使身處天堂,也覺得不滿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質上很富有也是貧窮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質上很貧窮也是富有的人。

由於人的欲望太多,才會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回。如果能夠在每一刹那,自我觀照,自我控製,長養智慧與安詳,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攀緣,離開一切執著,則能擁有和諧的心靈,幸福也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了。

但人往往是知多知少難知足,就像《漁夫和金魚》故事裏的老太婆,要了木梳要木盆,要了木盆要木屋,要了木屋要皇宮,要來要去一場空。

與老太婆異曲同工的還有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地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但收成卻很少。一位官員可憐農夫的境遇,就對農夫說,隻要你能不斷往前跑,你跑過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歸給你。

於是,農夫興奮地向前跑,一直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來休息;然而,一想到家裏的妻子、兒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來耕作、來賺錢啊!所以,他又拚命地再往前跑。真的累了,農夫上氣不接下氣,實在跑不動了。可是,農夫又想到將來年紀大,可能要人照顧,需要錢,就再打起精神,不顧氣喘不已的身子,再奮力向前跑。最後,他體力不支,“咚”地躺倒在地上,死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機會,可以說是能讓人豐衣足食。生活中有這麼多令人幸福的東西,可我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一顆知足的心。有了貪念,就永遠不能滿足;不滿足,就會感到欠缺。因此,一顆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悅、真正的寧靜、真正的幸福。

其實,我們賺錢,就是為了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一些。如果隻是埋頭苦幹,沒有享受的樂趣,那生活還有什麼意義?生活質量的高低,並不完全體現在你擁有金錢的多少和物質利益的多寡上,還有你臉上的微笑,心中的情感。而人生有著太多的不公平,有起點的不公平:有的人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有的人則生來就是殘疾;有的生在窮鄉僻壤,而有的則生在“天子腳下”。有結局的不公平:同樣的辛勤付出,有的人搶得先機,而有的人隻能向隅而泣;同樣的冒險一搏,鶴起兔落之間,有的人倒黴,有的人走運。

古人的“布衣桑飯,可樂終身”是一種知足常樂的典範。“寧靜致遠,淡泊明誌”中蘊含著諸葛亮知足常樂的清高雅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盡顯陶淵明知足常樂的悠然;沈複所言“老天待我至為厚矣”表達著知足常樂的真情實感。更多的時候,知足常樂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知足常樂,是一種人性的本真,在孩童時代,我們會為擁有自己夢想得到的東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顏開,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記憶;今日重溫,也許會忍俊不禁,無論行至何方,所處何位,知足常樂永遠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續。

一個人知道滿足,心裏麵就時常是快樂的,達觀的,有利於身心健康。相反,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就會時時感到焦慮不安。用叔本華的觀點來說,就會使人生在欲望與失望之間痛苦不堪。麵對現實,我們看到不少鋌而走險而落得身敗名裂的人,他們正是因為欲壑難填,貪得無厭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這些人的犯罪事實,很多人都會由衷感歎說:“要是他早一點收手,大概也不會走到這一步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這些感歎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問題是,一旦受貪欲支配,又哪裏會知足,哪裏會收得住手呢?所以,“知足”不是沒有追求;“知足常樂”更不是平庸的表現。

寒山禪師曾作過一首《東家一老婆》的偈:

東家一老婆,富來三五年。

昔日貧於我,今笑我無錢。

渠笑我在後,我笑渠在前。

相笑儻不止,東邊複西邊。

這首偈以生活中常見的社會現象,提出令人深思的嚴肅問題。過去被我看不起的窮者,富了之後反笑我寒酸。我笑他在前,他笑我在後,笑與被笑的位置不斷變換,必將陷入無窮的悲與喜的輪回之中。然而一旦做到了既不因貧賤羨人,也不以富貴驕人,超脫於世俗的禍福之外,唯求自心清靜,律己自重。這樣,就不會陷入“東邊複西邊”的無盡煩惱之中了。在現實社會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十分富有的父親,想讓兒子看看窮人的生活,使他知道自己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是多麼幸福的事兒,就安排他去看看窮人們的生活。

於是,這位父親帶著一家人來到鄉下。他想讓兒子看看貧窮是多麼可憐。他們找到了一戶最窮的人家,在那兒度過了一天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