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生活處處有禪機2(1 / 1)

眾弟子一聽,都笑了,齊聲說:“曠野裏長滿雜草。”

佛陀又問:“你們該怎樣除掉這些雜草?”

弟子們很驚訝,他們沒想到師父會問這麼簡單的問題。

第一個弟子說:“師父,隻要有一把鏟子就夠了。”佛陀點點頭。

第二個弟子說:“師父,用火燒。”佛陀笑了一下。

第三個弟子說:“師父,在草上撒上石灰。”

第四個弟子說:“把草根挖出來,斬草除根就行了。”

待所有弟子們都說完了,佛陀告訴大家:“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裏。明天你們下山,按照你們自己的說法去除草,一年後再回來。”

一年後,弟子們都回來了。不過原來他們坐的地方已經不是雜草叢生,它變成了一片長滿莊稼的田地。這時,佛陀說:“今天我給你們補上這最後一課。要想除掉雜草,方法隻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麵種上莊稼。同樣,要想讓心靈不荒蕪,惟一的方法就是修養自己的美德。”

正如六祖慧能禪師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不必將那些不現實的妄念掛於心間,自然煩惱也就消失了。

《六祖壇經》上還說,“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係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不能任運隨緣,就束縛了身心的發展,於做人處世都沒有什麼益處可言。

藥山禪師門下有兩個弟子,一個叫雲岩,一個叫道吾。

有一天,大家坐在郊外參禪,看到山上有一棵樹長得很茂盛,綠蔭如蓋,而另一棵樹卻枯死了,於是藥山禪師觀機逗教,想試探兩位弟子的功行,先問道吾說:“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

道吾說:“榮的好!”

再問雲岩,雲岩卻回答說:“枯的好!”

此時正好來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彌,藥山就問他:“樹是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

沙彌說:“榮的任他榮,枯的任他枯。”

他們三個人對樹的成長衰亡有三種不同的意見,寓意他們對修道所采取的態度,有三種不同的方向。雖然高沙彌的見解有點誰都不得罪的意味,然而這確是禪對這件事的正解:我們平常所指的人間是非、善惡、長短,可以說都是從常識上去認識的,都不過停留在分別的知識界而已,但是這位見道的沙彌卻能截斷兩邊,從無分別的慧解上去體認道的無差別性,所以說:“榮的任他榮,枯的任他枯。”

宋代的草堂禪師總結了這一公案,並作偈一首:

雲岩寂寂無窠臼,燦爛宗風是道吾。

深信高禪知此意,閑行閑坐任榮枯。

人活著,要做的事情很多,奢望每一件都能按自己的設想發展結局,是根本不可能的!一切的羈戀苦求無非徒增煩惱。隻有一切隨緣,才能平息胸中的“風雨”,發現處處是快樂。麵對生活中的種種煩惱和痛苦,我們不必過於掛在心間。既然它們隨風而來,就讓它們隨風而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