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海峰字淩雲,法名:旨高,湖南省冷水江市西禪寺住持
付法偈:此是如來法三祗六度圓不住於生死亦不住涅盤
16能禪字嶽凡,法名:旨淵,吉林省吉林市磨盤山萬德寺住持
付法偈:此是如來法出障真如現一念萬年去萬年作一念
17理群字宗明,法名:旨靜,台灣台中大甲鎮妙法寺
付法偈:此是如是法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
18行吉字昌智,法名:旨悟,浙江省上虞市堆高山秀峰寺
付法偈:此是如來法非如亦非異不如三界人見於三界相
19聖如字祥學,法名:旨安,廣東省雷州市企水鎮華嚴禪庵住持
付法偈:此是如來法分派亦分家千流歸大海萬樹竟紛華
20振宏字慧忍,法名:旨梵,福建仙遊縣應元堂住持
付法偈:無中生有有即無生佛迷悟體不殊
宜將事功嚴性海更須殞習下功夫
揚州高旻寺方聚悟成禪師續了達悟真空下另演派五十六字空字與源字平輩
達悟真源理事全西來妙旨有師傳
性天朗廓常清湛心印佩指自遠綿
淨律森嚴開本慧嘉猷揭示發靈詮
光騰覺海珠如意瑞現優曇徧大千
附錄三
《照見清淨心—禪修入門指導》學習筆記摘要
一、禪修的目的
了解所有的快樂及痛苦根本不取決於外境,而是來自心的本身:正麵積極的心態醞釀快樂,負麵消極的心態製造痛苦。隻有心不被惡業汙染,那種避之唯恐不及的痛苦才會終止。因此之故,唯有修心能讓去除痛苦,並確立真正的、恒久的快樂。
二、禪修的意義
渙散的心隨時都被感官捕捉到的對象所吸引,被川流不息的念頭所纏繞,無法安住在它的自性之中,得不到任何平靜。事實上,執著於“念頭是真實的”,即是痛苦的根源。知曉如何讓心安住在自然本性之中,既不被外在現象也不被內在念頭所幹擾,正是禪修的意義。
三、禪修的方法
(一)必備的有利條件:
1、強烈的意願,並歡喜地期待禪修;
2、一位具足資格的禪修導師;
3、一個僻靜的場所(尤其對初學者而言),禪修的心無法在外界幹擾及誘惑連綿不斷的狀況下開展。
(二)豐饒的根基
1、依止一個傳承發起信心
釋迦牟尼佛的法教是禪修的基礎,禪修是修心傳承的一部分,在此傳承中,禪修之道起於我們對創始祖師的信心,皈依就是表達這種信心的基本方式。信心源於覺知到佛陀璀璨的功德,了解佛陀能真實幫助我們。對佛陀抱持信心,自然會引發對法教的信心,以及如理如法地修持禪定的能力。佛的功德可歸納為三大項: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慈悲心,以及無量無邊的度生能力。
2、矯正自己的行為,發展愛心及慈悲心
苦樂基於所行的善惡,深切了解因果關係,並明白所為與所受之關係的人,自然會棄惡行善,並得到內在的平靜。矛盾的念頭和情緒(煩惱)及連帶造成的痛苦,將逐漸變淡,禪修本身也會變得比較容易。
另一方麵,必須了解欲求快樂、遠離痛苦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基於這個了解,嗔怒、侵略性及一切惡意都會自然消除,我們會發展出愛心、慈悲心及善心。如此,我們的禪修必然會開展良好的結果。
(三)修持次第
第一個階段稱為“息內”(“止”,使心平靜);在這個階段中,我們逐漸平息內心的紛擾。
第二個階段稱為“拉格通”,即“觀”、“慧觀”,逐漸去除輪回的根本——我執。
第三個階段為“止”和“觀”的融合。修止觀,至為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安置心:放鬆、開放、不造作。
(四)保持身體的正確姿勢和言語的沉默,把心放置在選定的專注物上,不渙散地安住在當下的覺知之中,保持一種開放、輕鬆自在及光明的境界。
四、禪修的結果
(一)暫時結果:平和、沉穩、不被外境所牽製。平靜及定性會逐漸開展,我們也會感覺到身體及內心都愈來愈自在,能削減外在世界對我們的影響力,並使我們更加強韌。
(二)究竟結果:達到正覺或圓滿的佛果。藉由禪定,一切痛苦都可被轉化為快樂;擾亂自心的一切煩惱都可被轉化為非二元的智慧;輪回可被轉化為涅槃,即世俗的世界可被轉化為悟境。完全解脫了依因緣而存在的輪回及苦因,同時擁有能實際幫助其他眾生的力量。
五、關於禪修的錯誤觀念
(一)錯誤地認為禪修是回顧及分析日常生活與過去時日的往事;考量未來,思考如何作為,或做長期、短期的計劃。即使身體及語言保持靜態,對過去或未來所產生的念頭本身,就與建立心的平靜相抵觸,無法導致內在安寧,這不是禪修。
(二)不追逐過去或未來,也可能會陷入一種近於無知覺的迷糊狀態,並引發極大的疲憊感。住於這種狀態的心,或許看起來很不錯,因為這樣顯得很滿足、很自在。可是,這種狀態完全缺乏明性,很容易使人陷入擊沈,然後轉變為念頭潮湧的情形。
(三)為一座美好的禪修而欣喜並依戀愉悅的經驗,對一座不佳的禪修感到難過,擔憂其中的困難,都是不恰當的態度。禪修是好是壞並不重要,重要的隻是堅忍不拔地去禪修。
(四)禪修時如果心依然狹隘,不開展廣闊的放鬆狀態,就將遊移於兩種極端之間:一端是壓力與擔憂,另一端是禪修的對象物,緊迫感隨之而來。以輕鬆、開放的心禪修時,很容易就能完全投入禪修的對象物,因為心隻專注於一件事。但過於放鬆時,心又容易渙散。所以必須設法找到最有效的放鬆程度,以不鬆不緊的方式維持警覺。
六、真正的無形之敵——自我與五毒
心和天空很像:沒有形式、沒有實質,沒有範圍和大小,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界,心是無限的。但是,我們把無限縮減為有限,並因而局限在所謂的“我”的狹隘領域之中,以此虛幻的並不存在的自我來認定自己,並作為一切關係的中心及標準。一切肉體上及精神上的痛苦,都由此而生。由我執產生五種基本毒素:愚癡、貪執、嗔惡、嫉妒及傲慢。所有確定它的存在及對它有利的事物,都變成我們執著的對象,反之,一切威脅到它的完整性的事物都變成敵人,都成為嗔惡的來源。自我的顯現本身,就已遮蔽了自心及一切現象的真正本質,它使我們無法分辨真相與幻相。就這一點來說,我們是愚癡的囚犯。自我也使我們對任何領域內,可能形成競爭的人,產生嫉妒。而且,自我希望比他人優越,這就是傲慢。
七、保持耐心、恒心及規律
禪定已存於心,它是一種潛在的狀態,上師隻能指出這種潛能,並提供我們將之由內開展出來的方法。一般初學者相當向往禪修,亦很有信心,並具有必要的理解力,卻很難持續修習。他們對禪修之道往往缺乏絕對不可或缺的勤勉及恒心。修習禪定的初衷,往往混雜著期盼迅速獲得非凡之內在覺受的強烈願望。這種期盼很快就遭到挫折:既無諸多美妙的覺受,也無非凡的境界升起。當厭倦感影響到禪修時,與其因沮喪或興趣索然而放棄,不如休息一下,讓心放輕鬆,然後再繼續禪修。
初學者應該限定自己較短的禪修,每座十或十五分鍾就好。一座禪修縱使進行得很順利,也應該停下來。時間足夠,可以在休息之後做第二座。一連串短的禪修,比一次冗長的禪修要好。一座較長的禪修即使開頭很好,初學者也很容易陷入困難或感到疲乏。
八、三種障礙
(一)貪戀世俗。
覺知身體及外相一切都是無常的,快樂終將會轉變為痛苦,同時一切現象都缺乏真實性而隻是自心的投射造作,可克服禪修的第一種障礙——對這個世界的貪執。
(二)缺乏信心
藉由吸收資訊升起一種初步的信任,以及開展極為重要的實修來增強鞏固信心可克服第二種障礙——對佛法及傳法上師缺乏信心,不相信佛法是唯一能契入自心本性的方法。
(三)渙散。
覺知念頭的升起,既不追隨,也不試圖阻斷,隻是不理會它,不執著念頭是真實的,念頭就沒有任何影響力。當我們不去理會或幹涉念頭的來與去時,我們的心並不會因念頭的升起而有所衰損,也是不會因無念而有所提升。讓心輕鬆地安住於當下,可克服第三種禪修的障礙——渙散。
九、止
平息沸騰的念頭,然後自在地停留在平靜狀態中稱為“止”。
(一)禪修的前行(“十二個要點”構成了理想的禪修背景)
1、四種基本思維,又稱為四正念轉心或四共加行
無常人身難得業報因果輪回是苦
專注地思考並徹底了解這四種重要概念,否則不可能達到甚深的禪定。
2、四不共加行
皈依及發菩提心(穩固對佛法的向往並增長信心)金剛薩埵清淨業障法獻曼達福德資糧積聚法累積智慧的上師相應法
3、四種因緣條件
起因:覺知輪回本質是苦,並渴望了悟心之究竟本質(大手印)及獲得究竟之解脫。
主因:跟隨一位指引修持之道的上師(人身上師、法教上師、法相上師、法性上師)。
正因:明確了解禪修的目的及方式,免除任何附會或造作的意念,讓心不渙散、自然地安住在本然的狀態中,不做任何增減,重新發現心原本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