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常見病症的足部按摩(1)(1 / 3)

呼吸係統疾病

感冒

感冒俗稱“傷風”,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內科疾病。凡衣著過少、大汗濕身、疲勞過度、酒後當風等導致機體抵抗力低下時,易致感冒。

感冒為多種病毒或細菌所引起鼻、鼻咽或咽喉部的急性感染,通稱為上呼吸道感染。起病較急,常出現噴嚏、鼻塞流涕、咽痛聲嘶、咳嗽、惡寒發熱、關節酸痛和周身不適等症狀。

感冒一般要經過5~7天才能痊愈。目前,西藥對抗病毒尚未有特殊療效,中草藥對病毒有一定的抑製作用。發病期間,在使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足部按摩,可在很大程度上減輕鼻塞、頭痛等症狀。

治療

1.足部的穴位療法。

刺激昆侖、足通穀、然穀等穴位,可以緩解症狀,促進康複。

2.足部反射區療法。

按摩足部額竇、鼻、氣管、喉、扁桃體、脾髒、肺與支氣管、腎髒、胸部淋巴腺等反射區,並推擦足底心,有利於身體的康複。

另外,患病期間,忌食油膩之品,飲食應清淡,多喝開水,有助於康複。

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是指氣管、支氣管粘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臨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複發作的慢性過程為特征。病情如緩慢進展,常可並發阻塞性肺氣腫、肺原性心髒病。

此病尤以老年人多見。其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吸煙、感染、理化因素、寒冷氣候、過敏因素、呼吸道局部防禦及免疫功能減低、植物神經功能失調。

治療

1.足部穴位療法。

刺激足竅陰、足通穀、湧泉、太溪等穴位,發熱者加厲兌。

2.足部反射區療法。

對於這種慢性疾病,首先應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康複,並可起到預防的作用。另外,還應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因為呼吸道副交感神經反應性增高時,對正常人不起作用的微弱刺激,也可以引起支氣管痙攣、分泌增多,而產生咳嗽、咳痰、氣喘等症狀。

因此,應重點按摩腹腔神經叢(調節交感神經功能)、淋巴腺(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腎(提高機體應激閥值)、肺與氣管(緩解氣管痙攣,減少分泌物產生)反射區。

哮喘

哮喘是一種以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反應為主的氣道變態性炎症和氣道高反應性為特征的疾病,表現為反複發作性伴有哮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可自行或治療後緩解。

哮喘發作的季節性和環境性較強,多在秋冬和春季發病。發作前,往往有先兆症狀,如鼻塞、流涕、打噴嚏,或咳嗽、胸悶等,若不及時治療,可出現氣急、喉中哮鳴,且每有咳嗽多痰、呼吸困難、不能平臥,嚴重者可出現口唇青紫、指甲紫紺。

哮喘是一種過敏反應,所以,致病原因以來自先天的體質因素居多。其誘因則多半來自外在環境。例如空氣中的扁虱、塵埃、花粉等,還有食物裏的青花魚、海鮮類、各種蛋類(包括魚卵)等,都有可能引發氣喘。

這種疾病治療起來相當困難,所需的時間也很長,並且目前尚無特效療法。穴道療法可以改善體質,對該種疾病有一定的治療和預防作用。

治療

1.足部反射區療法。

按摩足部肺、支氣管、上身淋巴腺、腎髒、脾髒、腎上腺反射區,能增強免疫力,有利於緩解症狀,促進康複。

2.足部穴位療法

刺激足臨泣、昆侖、足通穀、隱白、然穀、湧泉、太溪等穴位,可緩解症狀。

對於過敏性反應,以刺激能影響腎髒功能的腎經最為有效,所以“湧泉”、“太溪”是治療該病的重要穴位,發作時應對上述諸穴立即進行剌激,也可使用香煙灸。

為了改善過敏性體質,平常應當對這些穴位加以適當刺激,可用手指仔細的輪流壓揉,能減少發作次數、降低發作時的痛苦。除此之外,腳部的保暖也非常重要。

肺氣腫

肺氣腫是指終末細支氣管遠端部分,包括呼吸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彈性減退,過度膨脹、充氣和肺容積增大,或同時伴有氣道壁破壞的病理狀態。

本病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清楚,大多分為以下幾個原因:

支氣管的慢性炎症,使管腔狹窄,形成不完全阻塞。

慢性炎症破壞小支氣管壁軟骨,失去支氣管正常的支架作用。

肺部慢性炎症使白細胞和巨噬細胞釋放的蛋白分解酶增加,損害肺組織和肺泡壁,致使多個肺泡融合成肺大泡或氣腫。

肺泡壁的毛細血管受壓,血液供應減少,肺組織營養障礙,也引起肺泡壁的彈性減退,易促成肺氣腫的發生。

肺氣腫患者有反複咳嗽、咳痰或喘息的病史。疾病早期可無明顯不適,隨病情發展可出現氣短、氣促、胸悶、疲乏無力、納差,寒冷季節或呼吸道感染時,咳嗽、咳痰和氣急加劇,並可出現發紺及肺動脈高壓症,最後可導致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治療

足部按摩可緩解氣喘、氣憋等症狀,但隻適用於緩解期,發作期病人應送往醫院,經治療緩解後,可輔以足療按摩。

施行足部按摩,應以上身淋巴腺、氣管、肺、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脾、胸部淋巴腺、胸及膈等反射區為重點。對反射區的刺激,以酸痛而能忍受為度。

另外,應鍛煉身體,增強機體免疫力;注意氣候變化,防止感冒;忌食生冷辛辣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