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者,排便次數增多,瀉下糞便稀薄或如水樣為其主要症狀,夏秋兩季多見。包括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胃腸神經功能紊亂、結腸炎等,係由細菌感染和胃腸功能障礙所致。
近年呈增加趨勢的過敏性大腸症候群,是因緊張原因所引起的慢性腹瀉,多見於年輕人和活動頻繁的中年人。
治療
1.足部穴位療法。
位於小趾外側的至陰穴,對於腹瀉有良好的效用,應加強對此穴的揉按。2.足部反射區療法。
腹瀉者,經常揉搓胃和十二指腸反射區,可以調整胃腸功能。另外,脾髒、肝髒、肛門、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泌尿係統反射區也很重要,但不要按摩直腸反射區。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細菌性或因疾病所致的腹瀉,則須盡快就醫。找不出原因的生理性、神經性、慢性的腹瀉等,使用足部按摩治療則能產生效果。
肝病
肝髒是人體中最強壯的髒器,它的主要功能除了對營養物質進行處理和蓄積等重要作用外,還有分解體內毒素、體外侵入的毒素和代謝廢物等功效。肝髒是扞衛健康的重要防線,一旦受到傷害,就會產生重大病變,並對其它髒器產生極大的影響。
肝病雖然有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許多種,但是其中真正最令現代人感到頭痛甚至成為重大社會問題的,首推各類肝炎。因為它不但死亡率高,而且傳染速度、範圍都非常驚人,讓人防不勝防。
一般來說,肝炎可分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兩大類。症狀除類似感冒的發燒、食欲不振外,都有容易疲勞、倦怠感等特症。如果不趕緊治療,有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
治療
到目前為止,西醫尚未發現治療肝病的特效藥,因此無法完全控製病情。利用足部按摩療法,隻要有耐心,並注意飲食起居,效果會十分卓著。
1.足部穴位療法。
無論肝炎或其他肝病,都以始自拇趾側的肝經上的穴位為治療重點。其中以“太衝”為主。除太衝外,“行間”、“大敦”,都是對肝髒有重大作用的特效穴。操作時,可用發夾或牙簽刺激上述穴位。肝硬化和酗酒引起的肝炎則用香煙或艾柱灸。
2.足部反射區療法。
足部反射區按摩時,除了肝髒、膽囊反射區外,淋巴腺、十二指腸反射區也很重要。肝髒不佳者,按壓這些部分應有疼痛感覺。另外,施行足部按摩治療時,不要忘了泌尿係統。經過足部按摩刺激後,尿的顏色和氣味變濃,這是好轉前的預兆,不用擔心。
慢性膽囊炎
慢性膽囊炎常因膽囊結石的存在而發生,在反複發作的病人中,約70%有膽囊結石。由於感染導致炎症反複發作,輕者膽囊壁有炎性細胞浸潤,重者膽囊的正常結構破壞,以致纖維組織增生,瘢痕形成,完全喪失了濃縮和排出膽汁的功能。
本病患病率女性比男性多,尤其多見於中年、肥胖者。臨床症狀常不典型,可持續多年無症狀,但大多數病人既往有膽絞痛病史,主要表現為反複發作性上腹部疼痛,常發生於晚上和飽餐後,呈持續性,伴有厭油膩食、腹脹、噯氣等消化道症狀,有時出現右季肋部和腰背隱痛。
治療
1.足部穴位療法。
揉按足部行間、太衝、足臨泣、足竅陰等穴位。
2.足部反射區療法。
按摩肝、膽、腹腔神經叢、腎、輸尿管、膀胱、胃、十二指腸、各淋巴腺反射區。膽囊反射區和肝髒反射區是按摩的重點,胃腸和腎髒反射區也是相關的反射區帶。
另外,患者飲食應清淡,避免油膩厚味而誘發膽囊炎。
心腦血管疾病
心髒病
隨著社會的發展,近年來心髒病已經逐漸領先於腦溢血,穩局十大死因中的前列,而在美國,它已經高居榜首多年了。
心髒病是包括心肌病、冠狀動脈型心髒病、心瓣膜病變及心律失常等病症的總稱,致病的原因以動脈硬化居多,而高脂血症、抽煙、精神因素、生活不規律等,都是心髒病發作的誘因。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由於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脂肪大量的攝入,加之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心髒病將會超越癌症,成為十大死因之首。三四十歲以後,即將邁入中年的朋友們,對此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一般的心髒病最常見的症狀,有呼吸不暢、心悸等,發生心肌缺血時,可出現心髒被牽扯般疼痛的感覺,嚴重者可危及生命。足部按摩療法,對這類疾患有較好的預防保健作用。
治療
1.足部穴位療法。
在足部穴位中,和心髒關係最密切的是“泉生足”與“第二泉生足”。除此之外,腳背的“京骨”,也是治療時不可或缺的穴位。操作時,均以指壓刺激法最為適合。
在急性心髒悸動的治療上,還可指壓手掌上的勞宮穴(握拳時,中指指尖對應的部位),及手腕和手肘間正中央處的郤門穴,效果較為明顯。
2.足部反射區療法。
按摩腎、輸尿管、膀胱、腎上腺、心髒、脾、肝髒反射區。
治療期間,應注意休息,勞逸結合;避免辛辣刺激性或油煎食品,限製食鹽的攝入,忌煙酒。需要提醒的是,心髒疾病的反射區治療務必接受醫生指導,而且症狀嚴重者開始時需慎重實施,以免導致不良後果。
高血壓
高血壓病,是一種以動脈血壓增高為主的臨床綜合征,凡收縮壓≥140毫米汞柱,或(和)舒張壓≥90毫米汞柱,即可診斷為高血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