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企業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卓越的領導,一個成功行業的背後必定有一位對市場戰略有敏銳眼光的領導,惟有對未來做出了精確判斷並有完善的發展遠景規劃的企業領袖,企業才能走好未來之路。
--比爾·蓋茨
一、為打造航母而分拆
聯想宣布一分為二,這是聯想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結構手術。聯想集團的業務被分成了兩大子公司。一個子公司以楊元慶旗下的“聯想電腦公司”為主體,主要負責網絡接入端產品和信息產品,以及ISP和ICP的服務為主;另一個以郭為領軍的原“聯想科技發展公司”為主,組建“聯想神州數碼有限公司”,主要負責以電子商務為中心的網絡產品,以及為客戶提供全麵的係統集成方案。
1.聯想分拆
柳傳誌總是先有目標瞄準,再射擊的。可是矽穀企業的創業思路改變了他,它說:“NO!我們先射擊,再瞄準。”盡管聯想兩個子公司都打上“互聯網”的符號,但這並不表明柳傳誌靠著傳統思維和經驗積累找到了清晰的路徑。事實是,互聯網依然讓人無法看清,是柳傳誌變了,他努力使自己能與互聯網時代的遊戲規則合拍,至少去修正他頭腦中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他說:“這樣的事我過去是不做的,我拿不穩的事我都不做。”
在TCL的轉型中,總裁李東生是按照傳統業務與新興業務分割的,獨立出去一個信息產業集團。但任何一個企業都各有各的特點。柳傳誌在業務分割上的想法是“產業鏈”讓楊元慶把網絡捆綁在聯想電腦上;讓郭為在傳統代理分銷平台上構建電子商務。
柳傳誌的如意算盤是,聯想的架構改革實際上是業務、人事、組織三個輪子一齊動。從組織架構上,集團為中心的模式徹底改變。聯想以前是一種事業部的模式,像電腦公司和科技公司名義上是公司,實際上並不是一個法人實體,現在變成一種真正的子公司運行方式。原來作為事業部,兩家公司的戰略決策放在總部,人事和財務相當一部分被集中。現在,這兩家子公司真正握有實權,獨立運作。柳傳誌稱這是“斯巴達克方陣,我們給它打95分以上”。
柳傳誌說:“兩大事業部改成兩大子公司,管理少了一個層次。過去,聯想總部大權獨攬,什麼業務都要總部決策,新老業務混在一起,新業務中網站與電子也混在一起,總部就那麼幾個腦袋。現在業務與權利分開下放,既有利於組織扁平化,又有利於業務專業化。”
分析家認為:“一個企業去做新興業務,的確需要新的資源和新的能力,但新的資源的投入往往並不是需要很多人力物力,而是很精幹的一個全新體製,最關鍵的是新思維方式和新文化的一個獨立體製。”
聯想分拆,工程浩大。9000員工一分為二,一支7000人,一支2000人。柳傳誌下決心動大手術,親手打破自己多年營造的格局,原因在於他意識到集權管理架構在互聯網規則中已無法奏效,所以選擇在聯想內部創建新生企業的做法,給成熟的領軍人物以獨立生長空間。後來又分出來個由第三位少帥朱立南作領軍人物的“聯想投資公司”,聯想可以說是“一分為三”了。
2.蛻變才能新生
2000年年初,柳傳誌對科技部部長朱麗蘭曾講了一番肺腑之言:“我做企業磕磕碰碰十多年,最明白的就是麵對中國現實。我不僅麵臨轉型,還麵臨改製,如果我被捆綁著怎麼快速前進,如果體製理不順,內耗就抵消我所有努力,不改製不可能轉型。”
聯想是在計劃體製下悄然漸變的一個市場型企業,但變得並不徹底。在特殊的年代,柳傳誌為聯想獨創了一個“國有民營”體製。但他現在認為:“國有民營本身是時代的怪胎,國有就是國家拿利,民營就是經營者負責任,責與利的割裂怎能長久?”聯想從1993年開始啟動改製,曆時8年尚未完成。柳傳誌說:“聯想現在是國有控股公司,國有占65%,雖然這種體製對聯想的市場行為已無太多影響,但這隻是暫時的,聯想改製還要繼續往前走,直到完全變成一個市場型公司。”
柳傳誌認為,現在國內許多大企業都想轉型,生硬地與新經濟對接,難度並不在於用什麼途徑轉型,最大的風險是中國的企業機製與美國企業完全不同,在新經濟的跑道上,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不是汽車與飛機的差別,也不是老手與新手差別,而是一個商業頭腦與一個政治頭腦的差別。架構先行,機製緊調,這是聯想轉型成敗的關鍵所在。
回顧聯想曆史上幾次架構調整,其意義都是重大的,多少都帶有破釜沉舟的意味。惟獨此次的調整吸引了眾多關注,很大原因是人們在想:“柳傳誌會把班交給誰?”
結果柳傳誌巧妙地把這個問題化解了。“楊元慶和郭為這事兒我不用回答已很清楚了。他倆已可獨立動作,我在上麵做的是宏觀的事情,宏觀的事情有什麼可接的呢?”
但人們也可理解成這恰恰是柳傳誌的韜略和高明。柳傳誌回答得很瀟灑。這好像是一個巧合,互聯網把聯想的業務劃分為信息產品和信息技術服務兩大塊,楊元慶和郭為剛好各就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