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的人能把話句句說到他人的心坎裏,這樣他才能在社交場合中脫穎而出、左右逢源、如魚得水;會辦事的人能把事件件做到點子上,能把各種各樣的事情辦得天衣無縫,這樣他才能長袖善舞,財運亨通,才能生活順心,事業有成。
滴水不漏的說話技巧
善言者無瑕謫。——《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釋義】善於說話的,沒有差錯讓人指謫。
【自我解讀】
老子認為,會說話的人可以把話說得滴水不漏,可見他對語言藝術的肯定。“你會說話嗎?”這樣問你,你一定覺得可笑,隻要是正常人,說話誰不會?實際上,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
誰都會說話,但有許多人不懂得說話技巧,漏洞百出。我們還是先看幾個笑話:一剃頭師傅家被盜劫。第二天,剃頭師傅到主顧家剃頭,愁容滿麵。主顧問他為何發愁,師傅答道:“昨夜被強盜將我一年積蓄劫去,仔細想來,隻當替強盜剃了一年的頭。”主人怒而逐之,另換一剃頭師傅。這師傅問:“先前有一師傅服侍您,為何另換小人?”主人就把前麵發生的事細說了一遍。這師傅聽了,點頭道:“像這樣不會說話的剃頭人,真是砸自己的飯碗。”
在壽宴上,客人同說“壽”字酒令。一人說“壽高彭祖”,一人說“壽比南山”,一人說“受福如受罪”。眾客道:“這話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壽’字,該罰酒三懷,另說好的。”這人喝了酒,又說道:“壽夭莫非命。”眾人生氣地說:“生日壽宴,豈可說此不吉利話。”這人自悔道:“該死了,該死了。”
有一人請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語道:“咳,該來的還沒來。”一客人聽了,心中不快道:“這麼說,我就是不該來的來了?”告辭走了。主人著急,說:“不該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興了:“難道我就是那該走又賴著不走的?”一生氣,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著對剩下的一位客人說:“他們誤會了,其實我不是說他們……”最後一位客人想:“不說他們就是我了。”主人的話未完,最後一位客人也走了。
由此看來,如果我們說話時不加檢點,就可能傷人敗興,引起誤解,惹怨招尤。我們要注意說話的場合、對象、氣氛,不要口不擇言,想說就說。
像有些人去菜市場,問賣肉的:“師傅,你的肉多少錢一斤?”或飯館服務員上一盤肥腸,說:“先生,這是你的腸子。”這類生活中的笑話,我們要注意避免。
明人呂坤認為,說話是人生第一難事。像上麵所說的情況,還不是太難的。隻要注意語言修養,慢慢就會改善我們說話的紕漏和不足之處。
春秋時期的優孟就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話說“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在爭得中原霸主地位後,逐漸自大起來,而且開始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沒有當年爭奪霸權時那種銳意進取的精神了。
一次,楚莊王得到一匹身軀高大、色澤美麗的駿馬,心裏高興得不得了。於是,莊王便從此一心撲在這匹馬身上,不僅每日撫弄幾次,而且還給它“衣以文繡,庇以華屋,席以露休,啖以棗脯”。不想此馬沒有福份消受,不久,便得了肥胖症病死了。莊王為之沮喪不已,好像死了貴妃似的。最後,莊王為了表達他對愛馬的真情,決定為馬發喪,以棺槨埋之,以大夫禮葬之。
莊王的決定一發布,立即遭到眾臣的反對,許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諫,但莊王主意已定,誰也無奈他何。正當群臣搖頭歎息之際,突然從殿門外傳來號啕大哭之聲,莊王驚問是誰,左右告之是侍臣優盂。於是,莊王立即傳令優孟進見,並問道:“愛卿,何故大哭?”
優孟一邊擦眼淚,一邊如泣如訴地說道:“堂堂一個楚邦大國,有什麼事情辦不到,有什麼東西得不到?大王將自己所愛之馬以大夫之禮下葬,不但不過分,而且規格還嫌低了。我請大王應該將愛馬以國君之禮葬之,賜以玉雕棺材,上好木料作的棺槨,而且要全國老幼負土掩埋,通知鄰國來唁悼。這樣讓諸侯們也好知道大王你看重馬而輕於人,這不是很明智的舉動嗎?!”
優孟的話音剛落,群臣一片喧嘩,以為優孟之說,十分荒唐。莊王一聽,卻沉默不語,他細細品味優孟話中的真意,尋思良久,終於低著頭慢慢地說:“我說以大夫之禮葬之,確實太過分,但話已傳出,於之奈何?”優孟一聽,馬上接口道:“我請大王將死馬交給廚師,用大鼎烹飪,放上薑棗、椒蘭等佐料,馬肉讓群臣飽餐一頓,馬骨頭以六畜之常禮下葬。這樣,天下人以及後世就不會笑話你了。”
於是,莊王按優孟的主意辦理,群臣與優孟一道,吃到了莊王愛馬之肉,抹抹嘴巴,揚長而去。君主有失,為臣諷刺勸止,這是古之常理。優孟因侍從莊王多年,熟知莊王的性情,知道此時的莊王,忠言直諫、強行硬諫都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在獲悉群臣勸諫失敗之後,采取一種“正話反說”的策略,先順著莊王之意說下去,自然地在不無讚同的言辭中露出揶揄諷刺之意。
優孟先指出楚國是個實力雄厚的了不起的國度,什麼事情都可以辦得到,如此強國,大王以大夫禮葬愛馬有什麼過分?甚至應該以國君之禮葬之。這些話在莊王聽來自然適意,乃至感謝優孟對自己愛馬心情的深刻理解。但是,後來優孟把自己的論調自然地推向極端,或者說是水落石出,大王以國君之禮厚葬愛馬,這著實是“貴馬”之舉,但在它的反麵卻是“賤人”。
優孟正是運用“正話反說”的方法,從稱讚、禮頌楚莊王“貴馬”精神的後麵烘托出另一相反的又正是勸諫的真意——諷刺楚莊“賤人”的昏庸舉動,從而把楚王逼入死胡同,乃至不得不回頭,改變自己的決定。人們不得不佩服優孟“正話反說”的機智。
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提忠告和進行勸慰,這兩種情況下如果缺乏語言技巧很容易傷人傷己。下麵分別闡述各自需要注意的問題。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忠告的話聽起來一般都讓人難以接受,甚至會引起他人反感或抵抗。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丞相比幹多次進諫,紂王非但不聽,還下令將比幹剖心處死。
對領導提出忠告很有可能招致他的怨恨,結果自己被炒,走人了事;對於下屬的忠告也往往引起他們的不滿。那麼,有沒有辦法能讓忠言不逆耳呢?
1.忠告要體現出“忠”
忠告首先應該是對對方誠心誠意的關懷。當你對某人提出批評時,如果對方發現你並不是為了關心他才批評他,而是出於你個人的某種意圖,他馬上會站到與你敵對的立場上。對人提出忠告的時候,應該抱著體諒的心情。他誠然在某些方麵做得不對,但是他可能有難言的苦衷。所以在提出忠告的時候,還要體諒他人的難處,不要一味地強求或大加責難。必要的時候要深入他的內心,幫助他徹底地解決“心病”。
2.從實際出發
忠告要想獲得成功,必須了解真實情況,不要捕風捉影。隻有了解了事實,你才能清楚地判斷是否有必要提出忠告,提出忠告的角度怎麼選擇,忠告以後會有怎樣的效果。如果你是公司的一名職員,對公司的計劃背景缺乏了解時就對其提出自己的看法,你不可能獲得領導的信賴。相反,他會認為你思考問題不夠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