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朋友的意圖,就對他的行為妄加非議,他會認為你對他沒有盡一個朋友的責任。憑借聽到的信息忠告別人,容易引起誤解。這時補救的辦法是與他溝通,聽聽他怎麼說,等了解清楚事實之後再想辦法消除誤解。

3.選擇措辭

掌握了事實真相和對方的心理,就該拿出勇氣來忠告,指出他應該改善的錯處。當然要注意你的措辭,否則就容易得罪人。“你的想法完全錯了”,“你就是笨”,“這樣太可笑了……”諸如此類的措辭永遠都是失敗的,很可能傷害對方。以懇切的忠告作為幫助對方進步的動力,能夠很快地獲得愉快的人際關係。

4.注意場合

要注意,提出忠告切忌在大庭廣眾之下。因為提出忠告的時候必然涉及他人的短處,觸動他人的傷疤,而每個人都有自尊心,被當眾揭短時,情麵上很容易下不了台,從而很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是善意的,他也會認為你是在故意讓他當眾出洋相。

5.把握時機

在當事人感情衝動的時候不適合提出忠告。因為在他衝動的時候,理智起不到半點作用,他也判斷不清你的用意。這時提出忠告,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火上澆油。

6.簡潔而突出重點

提出忠告的時候,要注意簡潔中肯,按照“一時一事”的原則。若是再加上回溯起對方過去的缺失,再予以責備,當然會引起對方的反感,不理睬你的好心了。所以要掌握重點,不要隨便提及其他的事情是很重要的方法。

7.留有餘地

在提出忠告的時候要給對方留有餘地,不要把他指責得一無是處,否則很容易引起他的逆反心理,生發出“既然我已經這樣了,那就幹脆一錯到底”,這樣反而不如不提忠告。必要的時候可以多列舉對方的一些優點,比如,你可以這樣說:“你平時工作努力,表現積極,惟一的缺點就是想問題的時候稍微草率了一點,如果你思考問題再慎重些,就很有前途了。”

用這種口氣跟他說話,他會備受鼓舞,很容易地接受你的忠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得到別人的安慰,反過來,我們也要懂得怎樣去安慰他人。安慰他人是自己應盡的義務。安慰他人首先要有真切的同情心,因為同情是安慰他人的基礎。所謂“同情”,就是要有共同的感情。所以,如果你要安慰別人,就先要了解他的整個思想、心理過程及具體困難,然後再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並適當地提出一些解決困難的具體辦法。

其次,安慰的目的是為了啟發他人自我解脫,所以安慰時應緊緊圍繞這個中心,來啟發對方“想開一點”。人在遭受打擊時,往往會有一種孤獨、苦悶、消沉的感覺,想問題也容易鑽“牛角尖”,片麵地擴大其消極方麵,難以體會到事物的積極意義。這時,迫切需要安慰和啟發,使其從苦悶中解脫出來,看到積極方麵。說“忠言”要計技巧,安慰他人,也要講究藝術、講究技巧,以免給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1.選取恰當的時機

安慰人是要講究一定的時機的,時機恰當,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對喪親者的安慰,就是當你一聽到消息,就應該立刻出現在喪親者的麵前。你及時出現在他的麵前,就表明了你對他的關心和思念。而這種關心和思念,正好填補了他心靈上的空缺,安撫了他感情上的傷痕。

再如,當得知你的朋友失戀的消息時,你也應該立即趕到朋友麵前。見麵後,不要馬上問他(她)是怎麼回事,而是要任憑他(她)宣泄自己的感情。一個人在內心痛苦時,總願意在親友麵前宣泄自己的情緒,或借酒澆愁,或痛哭流涕,或喃喃自語。待他(她)宣泄完,內心稍平靜後,你安慰的話才能發生作用。

2.從側麵去寬慰別人

安慰的話有時要委婉含蓄,尤其麵對喪親者,最好的方法是不要提及死者,以免又撩起對方的悲哀。從側麵去寬慰別人,有時會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你去安慰一個病人,就不要直接問病人關於他詳細的病狀和調治的方法,這些他也許多次對人講過了,如果你還嘮叨個不停,就等於騷擾病人了。給他講點有趣的新聞和他所關注的事情,效果會更好。

3.在安慰中給予鼓勵

有位文科大學生畢業後自己去闖蕩,但一年多時間過去了,工作仍無著落,於是整天在家唉聲歎氣。麵對沮喪的兒子,父親語重心長地安慰他說:“對你現在的心情,我們做父母的是非常理解的,我們也為你的前途擔憂,但我們更相信你的能力。

社會是個大課堂,盡管你一進入這個社會就碰了壁,但你並不是個失敗者。你從這個大課堂裏學到了學校學不到的東西——毅力的培養。我們相信你不會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你一定能找到自己稱心如意的職業的。”一席話鼓舞了兒子的鬥誌,他最終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妙語箴言】

其實說話不必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也不需要旁征博引、口吐蓮花,隻要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裏就能打動人心,讓對方口服心也服,能把話說到心坎裏就是真口才。

漂亮話的作用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釋義】美好的言語可取得別人尊重,美好的行為可以被人看重。

【自我解讀】

我們從人際交往來看,美好的言語,確實可以讓人敬重。有的人因為品德高尚而被人看重,所以他說出來的“美言”、“嘉言”也使人可愛,也受人敬重。

唐代名臣魏征是一個敢於向唐太宗李世民進諫的人,他的“美言”不僅博得了當時人的尊重,而且也博得了一代代後人的敬重。他寫了一篇《諫太宗十思疏》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思知足、思知止、思謙和等“十思”的建議;還向唐太宗進諫過一篇美文,叫《十漸不克終疏》。

貞觀十三年,魏征看到唐太宗奢侈放縱,恐怕他不能堅持清廉到底,就上了奏章。他向唐太宗指出有十個方麵“漸不克終”,漸就是漸漸,克就是能夠,意思是原來做得不錯的,現在時間一長,漸漸不能堅持到底了,所以要提醒一下了。據說唐太宗看過以後感歎說:“人臣事主,順旨甚易,忤情尤難,公作朕耳目股肱,常論思獻納。朕今聞過能改,庶幾克終善事。若違此言,更何顏與公相見,複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反複研尋,深覺詞強理直,遂列為屏障,朝夕瞻仰。又錄付史司,冀千載之下,識君臣之義。乃賜征黃金十斤,廄馬二匹。”(《貞觀政要》)

唐太宗不僅感動了,賞賜了,而且寫在屏障上,朝夕可以看到,提醒自己,又錄下來存檔,成為曆史文獻,教育後代。確實,“十漸不克終”和“十思”是吻合的,這兩者雖然是針對唐太宗來說的,但是細細想來,一直到現在還是有閱讀的價值。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不就是這樣嗎?魏征的“美言”,當時就感動過好多人,得到好多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