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唐朝的長樂公主將要下嫁,唐太宗特別喜歡這個女兒,因為她是皇後親生的,於是就下令給有關官吏,她的嫁妝要隆重,是永嘉公主的一倍(永嘉公主是長樂公主的姑姑)。魏征覺得這種做法不妥當,直言進諫。他用東漢明帝劉莊,即光武帝劉秀封賞自己兒子的事來作比較。魏征說:“當年漢明帝要封賞自己的皇子,說‘我的皇子豈能同先帝的皇子相提並論!’敕令都隻封給先帝光武帝的皇子楚王劉英、淮陽王劉延封地的一半。如今您給公主的陪嫁,是給她姑姑陪嫁的一倍,恐怕和漢明帝的英明做法不一樣吧!”
唐太宗將這件事告訴了皇後,皇後忍不住讚歎地說:“臣妾多次見陛下稱讚、看重魏征,不知是什麼緣故。現在看他援引禮義來抑製皇上的私情,才知道他真是社稷之臣啊!臣妾與陛下結為夫婦,多承陛下的恩禮,但每次提什麼建議,還都要察看一下陛下的臉色,不敢輕易冒犯陛下的威嚴,何況他是處在人臣的疏遠的地位,卻能如此直言諍諫,陛下不能不聽從。”
皇後將自己和魏征進行比較,認識到魏征美言之所以美,一是說話有道理,二是敢於冒犯皇帝的威嚴,三是沒有私心,全為了社稷之大業。再說唐太宗能有這樣的氣度,真是很不容易了,不過有時候魏征當麵強諫,還弄得唐太宗下不了台,唐太宗也很受不了。
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宮,生氣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下人。”長孫皇後很少見到他發這麼大的脾氣,問要殺了誰。唐太宗說:“還不就是那個魏征,總是在朝堂上當眾羞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皇後聽了,也不表態,馬上退回內室,穿戴好一套朝見的禮服站在庭堂上,唐太宗吃驚地問:“這是幹什麼?”皇後說:“臣妾聽說,如果君主賢明,那麼臣下就正直。如今魏征很正直,正是因為陛下賢明的緣故,臣妾怎能不慶賀呢!”
長孫皇後的一番美言,把唐太宗的滿腔怒火澆滅了,他轉而高興起來了。後來魏征死了,唐太宗很傷心,親自為他寫了墓碑的碑文,還說了一番美言,流傳於世:“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衣帽;用曆史做鏡子,可以知道興亡的道理;用人做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過失。我經常用這三麵鏡子來檢查自己的得失。如今魏征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麵鏡子啊!”
【妙語箴言】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候需要迅速而有效地去改變另一個人的行為或想法。但直言相勸,通常都會持相反的態度或觀點,如果出言不慎還會傷及彼此的感情,這時最好換一種方式,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願。
說話要學會委曲求全
曲則全,枉則直。——《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釋義】委曲反而能成全,彎曲反而能正直。
【自我解讀】
老子認為,隻有拐個彎才能達到目的,並且達到得更快更好。說話藝術也是如此,直著不行不妨就繞個彎,要知“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可是一個天大的錯誤。
漢武帝有個奶媽,他自小是由她帶大的。曆史上皇帝的奶媽經常出毛病,問題大得很。因為皇帝是她的幹兒子,這奶媽的無形權勢,當然很高,因此“嚐於外犯事”,常常在外麵做些犯法的事情;漢武帝也知道了,準備把她依法嚴辦。皇帝真發脾氣了,就是奶媽也無可奈何,於是隻好求救於東方朔,讓東方朔去說清。
漢武帝至少有兩個人他很喜歡,一個是東方朔,經常與他幽默——滑稽、說笑話,把他弄得啼笑皆非。但是漢武帝很喜歡他,因為他說的做的都很有道理。另一個是汲黯,他人品道德好,經常在漢武帝麵前頂撞他,敢於講直話。奶媽想了半天,不能不求人家。皇帝要依法辦理,實在不能通融,隻好來求他想辦法。
他聽了奶媽的話後,說道:奶媽,注意啊!這件事情,隻憑嘴巴來講,是沒有用的。因此,他教導奶媽說:“你要我真救你,又有希望幫得上忙的話,等皇帝下命令要辦你的時候,叫人把你拉下去你被牽走的時候,什麼都不要說,皇帝要你滾隻好滾了,但你走兩步,便回頭看看皇帝,走兩步,又回頭看看皇帝,千萬不可要求說:‘皇帝!我是你的奶媽,請原諒我吧!’否則,你的頭將會落地。你什麼都不要講,喂皇帝吃奶的事更不要提。或者還有萬分之一的希望,可以保全你。”
東方朔對奶媽這樣吩咐好了,不久漢武帝叫來奶媽質問:“你在外麵做了這許多壞事,太可惡了!”於是叫左右拉下去法辦。奶媽聽了,就照著東方朔的吩咐,走一兩步,就回頭看看皇帝,鼻涕眼淚直流。東方朔站在旁邊說:你這個老太婆神經嘛!皇帝已經長大了,還要靠你喂奶吃嗎?你就快滾吧!東方朔這麼一講,漢武帝聽了很難過,心想自己自小在她的手中長大,現在要把她綁去砍頭,或者坐牢,心裏也著實難過,又聽到東方朔這樣一罵,便想算了,免了你這一次的罪吧!以後可不能再犯錯了。
東方朔運用了“曲則全”的說話藝術,救了漢武帝的奶媽,也免了漢武帝後來的內疚於心。假如東方朔跑去跟漢武帝說:“皇帝!她好或不好,總是你的奶媽,免了她的罪吧!”那皇帝就更會火大了。也許說:奶媽又怎麼樣,奶媽就有三個頭嗎?而且關你什麼事,你為什麼替她說情?可能她的犯罪,都是你的壞主意吧!同時把你的講話家夥也一齊砍下來。那就吃不消了。
他這樣一來,一方麵替皇帝發了脾氣,你老太婆神經病,十三點!如此一罵,皇帝難過了,也不需要再替她求情,皇帝自己後悔了,東方朔並沒有請皇帝放她,是皇帝自己放了她,恩惠還是出在皇帝身上。
三國時代,劉備在四川當皇帝,碰上天旱——夏天長久不下雨,為了求雨,乃下令不準私人家裏釀酒。因為釀酒也會浪費米糧和水。命令下達,執行命令的官吏,在執法上就發生了偏差,有的在老百姓家中搜出做酒的器具來,也要處罰。老百姓雖然沒有釀酒,而且隻搜出以前用過的一些做酒工具,怎麼可算是犯法呢?但是執行的壞官吏,一得機會,便花樣百出,不但可以邀功求賞,而且可以借故向老百姓敲詐、勒索。報上去說:某人家中,搜到釀酒的工具,必須要加以處罰,輕則罰金,重則坐牢。雖然劉備的命令,並沒有說搜到釀酒的工具要處罰,可是天高皇帝遠,老百姓有苦無處訴,弄得民怨處處,可能會釀出亂子來。
簡雍是劉備的妻舅,有一天,簡雍與劉備一起出遊,順便視察,兩人同坐在一輛車子上,正向前走,簡雍一眼看到前麵有個男人與一個女人在一起走路,機會來了,他就對劉備說:“這兩個人,準備奸淫,應該把他倆捉起來,按奸淫罪法辦。”劉備說:“你怎麼知道他們兩人欲行奸淫?又沒有證據,怎可亂辦呢!”簡雍說:“他們兩人身上,都有奸淫的工具啊!”劉備聽了哈哈大笑說:“我懂了,快把那些有釀酒器具的人放了吧。”這又是“曲則全”的一幕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