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計議便會生出貪欲渴求,這時須要的不是去壓抑它,而是讓大道顯現,這樣的鎮伏是自然鎮伏,這才有效。

無貪無求,就是至福;真正的德從此處立起,這是通於自然大道的,這叫道德,道生之、德蓄之。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麵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舍棄澆薄虛華而采取樸實敦厚。

【小處方】

道是有人起個頭,帶著你走,這人是誰,是你胸中的主。

德是依正直的心來做,直入本源,不必罣礙。

仁是彼此真誠相感、相應,融合為一體。

義是自我要求完善,做成規則,戮力為之。

回得本源,一切自在、自然。純樸的力量最大。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者]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穀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穀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幹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讚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小處方】

一是一切的本源,也是當下的起點,想著一,一件一件的去做完它,不必掛心。

你高貴嗎?正因為有所謂的低賤襯托出來的,想到這裏,你怎能不對所謂的低賤默首道謝呢?

最高的榮譽不必須索、貪求,寧可無什榮譽,因為自然大道本來是平平常常,那有什麼榮譽。

你不夠好,人家說你好,這要慚愧。你很好,人家說你不好,卻要坦然。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

循環往複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小處方】

將一條線圈成一個圓,原先的兩端就成為同一個點。想想:這就叫道理。

管人家說你、笑你脆弱,你明白自己是在生長就好了。須知:此時生長最安全,最有空間。

沒有經驗,正充滿了可能性,誰說一定要是老經驗的好。

無可以是沒有,可以是可能,更可以是無窮無盡,有個無真好。

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穀;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汙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隻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小處方】

別人怎麼說是一回事,我怎麼做更是一回事;這回事不同於另一回事,隻此一回事,如其所如,自自在在。

世俗人看得很低,而值得作的事,往往具有強大的生長力量,可以一試。

自然大道是自然,是大道;自然就不在意他人,而是自自然然;

大道就不避崎嶇,何路非大道也。

大道是看不見的、聽不著的,但它就在生長中。

第四十二章[道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小處方】

人們用語言名號去對既有的存在定下標簽,但可不要忘了未貼標簽前,正是存在事物生長的過程。

任何存在事物總有陰陽剛柔兩個對立麵,用你的謙卑心靈去活轉它吧,處環中以應無窮。

教,是不言之教,是柔弱之教,這是生長的關鍵處;即使要說話,還是要歸於不說。

損之可益,益之可損,自然有一種持平原則,人間福分亦是如此,且安心吧。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譯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小處方】

有形有象的東西必然會毀壞,無形無象的東西卻可以長存。

修行,不是去追求有,而是回返於生命的無,無是本源。

說了有作用,但不說有時作用會更大、更大。說與不說之間要拿捏恰當。

不是不作,而是作了要放下;放下才能自在,才能開啟新局。

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

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小處方】

厘清何者是須要,何者是欲望、是貪求?對生命會有基本的幫助。

生命是無價的,用生命去換取其它有價的東西,這是人世間最大的倒反。

有個小洞洞,可能保住了整體;封住了那小洞洞,可能垮掉了全部。留些缺憾,可能是保住美善最好的藥方。

知足的人是富有的,知止的人是有福的,合乎大道就能長久。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譯文】

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小處方】

大道生於有餘,留有餘可以補不足,天地之大,有餘可以容物,可以延年益壽。

記得:不要做盡了。

真正會說話的人,話說出口,就要能回得來,這叫訥。

清靜是讓渾濁的澄明了,讓躁動的安住了;你的心自在了,事物也就找到他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