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處方】

居下位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卻也是巨大的,官逼民反,天地覆滅,可不慎哉。

人民的力量要懂得去欣賞它、裁成它,千萬不要壓製它。

統治者是去統那些治者,而不是統統你自己來治理。

自知是一切認識的起點,先明白自己吧。

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則殺]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

勇於堅強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以活,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有道的聖人也難以解說明白。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安排籌劃。自然的範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小處方】

有人激你說你敢嗎?那就厚著臉皮告訴他,我真的不敢。

世間事有一自然的奧秘在,真的是疏而不漏,且寬寬心吧。

用命令的,不如用說的;用說的,不如用感應的。

奧秘不是讓你去認知的,而是讓你去體會的。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譯文】

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麼用死來嚇唬他們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懼死亡的話,對於為非作歹的人,我們就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經常有專管殺人的人去執行殺人的任務,代替專管殺人的人去殺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指頭的。

【小處方】

死亡的恐懼是一切恐懼根源,人民連死亡都不恐懼了,這世界就要變了。

若要去撻伐一個人,那就慢些吧。因為大自然的奧秘會展開他懲罰的手段的。

能不動手,就不動手;因為自然大道有其好生之德。

讓畏懼轉成敬畏,再轉而成為敬意,這豈不善哉。

第七十五章[民之饑]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譯文】

人民所以遭受饑荒,就是由於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陷於饑餓。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是由於統治者政令繁苛、喜歡有所作為,所以人民就難於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於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淨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了不算什麼。隻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小處方】

強將手下無弱兵,這樣的強不是強力之強,而是能自勝者強,能夠退到後頭去的強。

有為造作所可能的成績仍然是有限的,無為自然才能好自生長。

當屬下已不把他們的生命當生命來愛護時,這團體早該散夥了。

尊重是一切領導者所要學習的最重要良方。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文】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幹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小處方】

不要以為弱勢人家會瞧不起,其實,正因為人家看不在眼裏,反而是生長的好契機。

生命的原則是看內裏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長的,不是看既有的。

真正的強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嬰兒一般。

死板板的,有什麼好;活生生的才好。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隻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小處方】

自然有自身的調節性的原理,因此損有餘以補不足,但人間世往往西瓜偎大邊,損不足以奉有餘。

依道不依勢,依理不依力,這原則很簡易,不要自己弄混淆了。

放大空間,心胸自然寬廣;放長時間,目光自然久遠。大時間、大空間,自有大格局。

跳脫開目前的限製,超越出來,你真會有意想不到的喜悅。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譯文】

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麵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小處方】

話怎麼說都不重要,事怎麼開展的,這才是重點,請注重坤(具體性)原則。

語言的最大限製與吊詭就是它具有兩麵性,解開這兩麵性,直入本源,你才能真明白事理。

柔性的顛覆與瓦解勢將帶來真正的生長,不必太強調剛性的建構。

正言若反,但不一定反言若正,正正反反,要息心止慮,想一想。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小處方】

與其事後還要調節,無寧就不要發生,這要有一點曆史發展的智慧。

還它個本來麵目,讓出一片天地,這世界就會變得很美好,不是嗎。

站到裏麵去,會很擠;站出去,一切不就都好了嗎?另立新的生長可能。

什麼是德,就是讓他覺得有得,若老讓人覺得失去了什麼,這德就不叫德。

第八十章[小邦寡民]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複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小處方】

有了真情相感相應,那就不必用言語急得去溝通,隻是雞犬之聲相聞,已是悅樂一懷了。

爾分我界的觀念是人類文明的象征,這是文明,同時也是文蔽。

生命的可生長性原則是優先於一切的,不要在世俗的勢上打轉,把自己都轉糊塗了。

雞犬之聲無意義而有意韻、有意味,人們的語言看似有意義,但可能既無意韻,也無意味。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

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聖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小處方】

話要聽真的,不要聽漂亮的;人要交善良的,不要找會說話的;懂了就懂了,不必找那麼多拉拉隊。

利他就能利己,這原則是一共利的生長性原則。

退到後頭去,讓該上場的上來,舞一番新姿,便會有新的氣象。

說了就算了,沒說也不必再說,反正說了還是白說,一切默然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