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因此,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就終於沒有困難了。

【小處方】

有一個做事原則要記得: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容易的通過了,難的也變簡單了。

要鄭重其事,但不要焦慮;要放下,但不要忘了;要緩緩地處理。

不要再計劃了,開始吧。有了第一步,一切就好端端地來了。

可以慢些,但不能停歇;要綿綿若存的努力。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文】

局麵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裏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幹預。

【小處方】

天下國家不是用計較心去做成的,而是用一番真心做成的。

要守愚,純樸自然,看似笨笨,其實才能生長。

追求世俗,太辛苦了,何妨守著原先的純樸氣質,雖然粗粗的,卻有力量。

最玄的事是:好像沒有,其實是有,生命的奧秘就在這裏。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譯文】

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樸實。人們之所以難於統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了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差別,就是一個法則,經常了解這個法則,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遠,和具體的事物複歸到真樸,然後才能極大地順乎於自然。

【小處方】

如果你已經是一個領導者了,那你就盡可能的謙卑吧。如果你將要成為領導者,那你要學習謙卑。

落入競爭的機製,那有爭得過的道理;隻有不落入競爭的機製,才能爭得過人。

等在下頭,別人會給你;站到上頭,那你就得給人;好好選擇吧。

卑下得別人都不覺得你是一號可競爭的人物,但你卻是一最能競爭的人物,這局勢如何,不問可知。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

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彙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麵。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小處方】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爾無忿疾於頑。無求備於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宰相肚裏能行船,姑且不論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廣泛胸懷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譯文】

天下人能說“我道”偉大,不像任何具體事物的樣子。正因為它偉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那麼“道”也就顯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寶執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麵。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現在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嗇儉而追求大方;舍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征戰,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就能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小處方】

滿懷愛的人,無所怖栗、無所憂懼,因此是最為勇敢的。

儉嗇之道可以令人回到自家生命之源來,不外放、不衰歇。

不用急,在後頭,隻要有生長的力量,後頭總會跑到前頭來的。

戰爭是不得以的,隻有愛才能化解戰爭。

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文】

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麵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小處方】

對治很辛苦,要懂得轉圜,留了餘地,才可能轉圜。

生氣是下下策,要懂得不生氣,才可能鼓足勇氣,克服困境。

什麼事都自己做,那鐵定會累死;做領導的人,是去領導人做事,不是讓事把自己做死了。

大自然的啟示是:讓該活動的活動,自己還給它個自己。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譯文】

用兵的人曾經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犯,而采取守勢;不敢前進一步,而寧可後退一尺。”這就叫做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一樣;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麵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打一樣;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以執握一樣。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三寶”。所以,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悲痛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

【小處方】

凡屬於生者,就主動參與;凡屬於死者,就被動些吧。

有了最深沉的悲憫與關懷,一切著相的戰爭,都會過去的;而且一定會成功。

老在意會贏與否,那就很難說;用了氣力、智謀,一切由它去吧。放開往往是最大的力量。

有餘地可退就退,不用急地反擊,長成力量時,它就衰頹了。悲憫些吧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譯文】

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正由於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麼能取法於我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穿著粗布衣服,懷裏揣著美玉。

【小處方】

真人是被褐懷玉,俗人卻是被玉而懷褐;名牌是為俗人妝點的,真人隻是個素樸而已。

話不用多,意思到了,就要停。事不用繁,可以成了,就罷手。

有了共識好說話、好做事;共識雖難,但要用心培養。

最可貴的東西通常是要珍藏起來的,不必現。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

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聖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小處方】

對於自己所知的要知清楚,對於所不知的則常存敬意。

事物之總體本源是難以了知的,但卻可以以生命相遇。

去除心知執著,讓自家生命回到本源,好自生長。

識得病痛,當可免得病痛,這是認不是的工夫。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譯文】

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隻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厭惡統治者。因此,有道的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所以要舍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