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治重在如其所如,觀複其身,讓他自己生長。

觀是對比而視,是清靜的觀賞,是如其所如的讓它生長。

能放得開,他才能生長,給他天地,比給他什麼都重要。

不必太關心他,把關心轉成開心,開開心心的,自在的生長。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凶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貪生縱欲就會遭殃,欲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小處方】

柔性的顛覆比起剛性的鬥爭,有力量多了。他的力量在於真實的生長。

體會自然大道的和氣,和氣是如其所如的喜怒哀樂,並不是無喜怒哀樂。

柔性的堅持,骨弱筋柔而握固,因為此中有一大道的生命力在裏麵。

和諧,不破裂、不迫切,讓他來、讓他去,他來來去去,就停在那裏了,這叫做常態。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譯文】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範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小處方】

不要把自己放在一線之兩端來思考,而要得環中,應無窮。

因玄故妙,拉成一長遠的辯證曆程,幽深而識其和同,因為和同故知其妙。

打扮的光鮮亮麗,一但習慣,那你就得花許多時間去維護它;回到樸素之地,它會自然生長。

每天要插一盆漂亮的花,不如長久種一株會生長的花。不要隻重生命的表象,要重視生命的本體。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譯文】

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下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麼知道是這種情形呢?根據就在於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於貧窮;人民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於混亂;人們的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厲害;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是不斷地增加。所以有道的聖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自然富足;我無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樸。

【小處方】

台灣俗彥說嚴官府出厚(多)賊,人為的戮力控製,不如自然無為的調劑。

把理想的堅持掛搭在意識型態的執著上,可能生出很大的力量,但破壞性的力量將極為可怕。

自然無為吧。不用擔心,隻要用心、關心,寧靜、無擾、無貪,一切會有進境的。

用其機,不如渾其機;用其心,不如渾其心;渾樸自然,任天無為,就是藥方。

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

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裏麵;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裏麵。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呢?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準。正忽然轉變為邪的,善忽然轉變為惡的,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因此,有道的聖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小處方】

一種看不出來的生長力量,那是最值得學習的。這叫默運造化。

一直擔心禍福的問題,不如真正的回到自身來體會體會,凡是能回到自身的,就是有福之人。

原則立了之後,便要歇手;歇手才能走出自己的新生命。

要照亮人,但可不要讓別人眼睛都睜不開,什麼都看不到,隻是一片漆黑。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譯文】

治理百姓和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愛惜精神,得以能夠做到早做準備;早做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麼不能攻克的;沒有什麼不能攻克,那就無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備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國運長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長久維持之道。

【小處方】

不要那麼慷慨,寧可儉約一點地好,儉約會使得人的生命儉肅而有力量。

長在枝葉的,不必太在乎。你當在乎的是長在泥土裏,看不見的部分。

有個道在,一切好辦,道是要長養的,不是把捉得到的。

給出一片天地,就能生長。給別人天地,就是給自己天地。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譯文】

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不要頻繁翻動導致破碎,要注意掌握火候。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傷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傷害不了人,聖人有道也不會傷害人。這樣,鬼神和有道的聖人都不傷害人,所以,就可以讓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澤。

【小處方】

不要老考慮勢如何?要考慮的是道理,順道理就能生長。

自然大道的恩慈是:使得那會傷你的也不傷你了;自然大道的狠戾是:使那原來不會傷你的,竟然回過頭來傷你。

有了泥土才能生長,大道所強調的隻是這麼一點點。

不要用掃黑的方式,會愈掃愈黑,應當用照亮的方式。

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譯文】

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遊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彙在這裏,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居於柔下的緣故。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忍讓,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和依賴;小國對大國謙下忍讓,就可以見容於大國。所以,或者大國對小國謙讓而取得大國的信任,或者小國對大國謙讓而見容於大國。大國與小國不過是“取”和“取於”的關係。“欲兼畜人”即接納吸收別國加入自己的聯盟;“欲入事人”則是加入別國的同盟。兩方麵各得所欲求的,大國特別應該謙下忍讓。

【小處方】

站在上方的,就要給人;處在下方的,才能得到別人的恩賜。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道理。

最好的領導者,不是站在上方指揮,而是處在下方觀看,並且要懂得回到本源的看。

不必打破身段,因為根本就沒有身段,有的隻是讓自家生命恰當的、好好的活著。

離去不必要的高傲,正視真正的卑下;卑下才有坤德載物。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譯文】

“道”是蔭庇萬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貴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時候還要求它庇護。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不善的人怎能舍棄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設置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壁在先駟馬在後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道”進獻給他們。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道”看得這樣寶貴,不正是由於求它庇護一定可以得到滿足;犯了罪過,也可得到它的寬恕嗎?就因為這個,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小處方】

自然大道是萬物所歸趨的奧秘之所,它以包容為德。

世間紅塵,且讓它囂嚷一下,也就沉寂了。沉寂了,就好。

靠著外在的華美、光鮮,是不實際的;要由內在樸實的生長起來。

大道無形,去掉了形,進到了無,這樣才能入乎道,最後是要無所不在的大,這是一個不休止的曆程。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