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 榮
時刻準備著,接受祖國的挑選,聽從祖國的召喚——秉持這樣人生選擇的人,在我國發展的各個階段、各個領域,從不鮮見。今天,國力蒸蒸日上,但集體主義精神並未過時,因為個人與國家的聯結從未改變,也不會改變。強國夢可望可即,依然呼喚將個人價值與社會貢獻對接,把個人價值寄托在對國家對集體的大愛與奮鬥中。
浩瀚宇宙,一直都寄托著中華民族不懈追求的飛天夢想。翻開我們的奮進史冊,飛天勇士叩問蒼穹無疑是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近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迎來了成立20周年的日子。社會各界紛紛為這支承載了光榮與夢想的隊伍,表達敬意,送上祝福。
“中國航天人能飛多高,中國人的頭就能昂多高。”回想百年飛天夢的苦澀,追憶十年磨一劍的艱辛,幾經波折,一路走來,“載人航天”這幾個字總是讓國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1992年,中國政府批準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當時,盡管我們已經掌握了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衛星技術等基礎技術,但對於載人航天這個航天領域的最高難題,卻幾乎從零開始。即便如此,中國航天人還是大膽提出了設計製造一步跨越國外近40年發展曆程的飛船的設想。真是應了網上那句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短短20餘年,中國航天事業就以世界矚目的速度,走到一個新的方位;6次載人飛行任務的全麵勝利,不僅刷新了中國人的飛天高度,也在太空書寫了壯麗精神史詩。炎黃子孫幾千年的飛天夢想,從來沒有像今天這般照進現實。
航天員與科技工作人員交流模擬器訓練體會 (秦憲安 攝)
載人航天工程是一項宏大的係統工程,“兩彈一星”元勳孫家棟形容:“離開了集體的力量,個人將一事無成。”在很多人的印象裏,與中國航天掛鉤的,是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等名字。借由這樣的時間節點,我們不妨將目光投向那些幕後英雄。實際上,每次載人飛行,有超過10萬名的技術人員用齒輪咬合般的團結協作,托舉英雄飛天夢。即便是航天員群體本身,也還有很多時刻準備著卻始終沒能飛上天的“備份航天員”。鄧清明是目前航天員大隊唯一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仍在訓練的首批現役航天員。20年來,他3次入選任務梯隊,3次與飛天失之交臂。麵對記者,他直言自己“感到過枯燥,也煩過、累過,但沒有放棄過。無論‘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即便是飛過天的景海鵬,也始終堅持訓練。麵對別人的不解,他說,“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要時刻接受祖國和任務的挑選。”
甘當無名英雄、默默堅守本分,這樣的人生選擇根植於深厚的集體主義精神。中國航天事業之所以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正是因為無數航天人以無私奉獻凝聚起了磅礴合力。以更大視野看,航天事業發展的過程,也正是中國崛起過程的縮影。時刻準備著,接受祖國的挑選,聽從祖國的召喚——秉持這樣人生選擇的人,在我國發展的各個階段、各個領域,並不鮮見。他們當中,有在茫茫戈壁潛心鑽研、隱姓埋名數十載的“兩彈元勳”,有響應祖國號召、到最艱苦地方去的援邊青年,還有堅守在冰天雪地之中、站好每一班崗的戰士……讀懂了這些人生選擇,我們就會明白,新中國從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到今天的舉世矚目,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太多普通人腳踏實地、盡職盡責。
今天,國力蒸蒸日上,我們擁有越來越多的出彩機會。與此同時,人們自我實現的願望也被前所未有地激發出來,個人主義、利益至上等價值取向漸受追捧,重集體、重奉獻等價值觀不時遭到質疑。但要看到,集體主義精神並未過時,因為個人與國家的聯結從未改變,也不會改變。從國家層麵來說,各行各業的人都立足本職、各司其職,社會才能井井有條,國家才有發展基石。對於個人來說,也隻有國家強盛,每位國民才能夠安居樂業,萬千小家才能暢享太平。將個人價值與社會貢獻對接,把個人價值寄托在對國家對集體的大愛與奮鬥中,今天的中國呼喚更多這樣的使命自覺。
“到了太空,地球的引力變得微乎其微,祖國的引力卻越來越重。”這是飛上天的航天員們一個共同的感受。當前,強國夢可望可即,正呼喚凝心聚力、眾誌成城。相信每一個人攜起手來,為民族的未來獻出芳華和力量,必將收獲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更加舒展豐盈的自己。
《北京日報》2018年1月24日
掃 碼 閱 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