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最後的團圓宴(1)(1 / 2)

難得的好天氣,一直晴著,隻是沙塵越來越重了。北方的春天就是這樣,沙塵籠罩了一切,雖然晴著,卻難得見江南那樣明麗的日頭。

唐天明一直在奔忙。

每年的正月,唐天明都得像隻陀螺似的,被王天達的鞭子抽得團團轉。王天達的天達時代集團下麵號稱有八萬農民工,這八萬農民工,一部分跟天達的關係是緊密的。另一部分隻是借著天達的名義,在北京搞建築生意。北京是個重資質的地方,八萬人,分成小的建築公司,少說也有上百個,怎麼可能都有適合於北京的資質?天達集團就理所當然地成了他們的頭,也就是航母。後麵跟著的,就是近百個大大小小的艦艇。這些艦艇,平時倒沒什麼。但一年中有兩個時候,是相當麻煩也相當關鍵的。一個就是年關,八萬農民工中的百分之九十得回湖東,怎麼離開北京,成了小公司和天達集團的大難事。唐天明到北京接手駐京辦後,做的到現在他認為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大概就是基本解決了農民工的回家問題。他當時到北京正是十月,很快,在與王天達的交往中,就了解到了農民工每年為著返鄉為著車票,辛苦倒不說,重要的是很多人年前根本回不了家。唐天明給王天達提了兩個建議:一是造出農民工回鄉計劃,按期分批。大部分人回家過年,小部分人留京守工地和繼續幹活。每年輪換,頭年沒有回家過年的,第二年回家。頭年回家過年的,第二年留京。這樣,就可以減少三分之一的人員返鄉。同時,唐天明建議盡快與各交通部門形成長期的合作關係。農民工的返鄉交通由公司統一安排,統一與相關交通部門,比如鐵路,汽車等聯係,提前預訂;既解決了農民工買票難,又會受到交通部門的歡迎。王天達一聽,覺得這建議相當好,就拉著唐天明一道,跑了鐵路與汽車公司。果然如唐天明所料,無一例外地得到了支持。從那以後,湖東八萬農民工返鄉過年,在全國少有的成了“容易事”。王天達因此說:唐主任兩條建議,應該寫進《天達集團誌》的。

八萬農民工帶來的第二個問題,就比第一個要複雜得多。那是市場。

北京皇城,全國各地的人都湧了進來。建築業市場上,也是競爭激烈。每年一到八九月,王天達就得為下一年的市場發愁。甚至有個別年份出現了近兩萬人到京,無工程可做的局麵。工人們隻好蹲在街頭,等著上門做零活。王天達說:我看著那些工人,心裏有愧啊!我都不敢看他們眼睛。他們是衝著我到北京的,可到了北京,卻沒活幹。唐天明說這也不能怪你,市場經濟使然。但針對這種情況,要未雨綢繆,先計劃。不能臨時抱佛腳,那是沒用的。從六年前開始,天達集團走上了以計劃找市場,以市場定員工的決策方向,盡量不減少農民工,但相對避免無工可做的尷尬。唐天明以湖東駐京辦主任的身份,陪著王天達,跑了上百家與天達集團有業務關係的單位與企業,並且成功地跟半數以上的單位簽訂了長期建築業務意向協議。這協議,很多到今天還在為天達集團所用。為了鞏固這些業務單位,這些年,春節過後,唐天明到北京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跟天達集團一道,拜訪這些與天達集團與八萬湖東農民工息息相關的業務單位。每個單位,天達集團都會以駐京辦的名義送上一份禮物,不厚也不薄。人情大似天,湖東駐京辦主任雖然隻是一個正科級,但畢竟代表著湖東縣委縣政府。縣委縣政府都出麵了,這些業務單位們自然也跟著給麵子。王天達為此對唐天明敬佩之至,也感激之至。人說駐京辦就是在京的小政府,王天達說:有這政府在,天達集團就會在北京的市場上更有作為。

事實也是如此,七年來,天達的業績翻了兩番。湖東有一半的學校,都改名天達學校了。湖東財政,每年還從天達這兒至少拿走兩三百萬。與之相適應的,王天達現在是江南省人大代表,湖東縣人大常委。王天達回湖東,宗仁書記會親自陪同。電視台還得播出專題新聞。

唐天明是從正月十二開始,跟王天達一道跑這些業務單位的。十一,他到葉老將軍府上去拜望了一下。老將軍感冒了,正臥床休息。唐天明將從湖東帶來的小鹹菜拿出來,老將軍口水都差點流出來了。老將軍說:“這小鹹菜,我可是想了幾十年;也就這幾年,因為有天明在,才能吃上一口。好啊!”

“隻要您覺著好,湖東會不斷送您的。隻是這鹹菜,吃多了不好,血壓高,也不利於大腦。”唐天明說著,老將軍也道:“這就得有節嘛!這個社會,懂得有節的人不多了。天明你懂得!這次回湖東,一切都好吧?”

“都好!”

“那事……”

“啊,還在擱著。也快了。”

“這宗書記啊,年前還專門打我電話,說這事呢!聽說他還找我那個部下辦什麼事?什麼事啊?搞得讓他把啟功老的書法都拿出來了?不是腐敗吧?”

“不是,不是!應該不是。我也不太清楚。我隻是介紹他們見了麵。其餘的,我也沒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