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1章 《新日友好條約》(1 / 2)

日本是一個資源稀缺的群島國家,如果要想發展就必須向外擴張。而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朝鮮王國,其次就是大清國。而在這兩個地區,新幾內亞公國都擁有大量的利益。所以無論是為了公國的自身安全,還是為了經濟利益,封殺日本的發展是公國必須要做的事情!否則一旦讓這頭恐怖的怪獸發展了起來,那對公國而言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日本別看後來好像很強,其實在鴉片戰爭以後他還不如中國呢!1853年的時候,美國東印度司令官隻用4艘軍艦就打開了日本的國門,並在第二年簽訂了《日美和親條約》。後來看到美國人占到了便宜,俄國人、英國人和荷蘭人相繼過來想分一杯羹。日本在大炮的威脅下不得不簽署了大量喪權辱國的協議,開始一步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1858年的時候,以美國為首的列強又強簽了不平等的《安政條約》。日本陷入了嚴重的民族危機,幕府頓時內外交困。主要由薩摩、長州兩藩下級青年武士構成的討幕派,乘機將國內所有的不滿導向屈從列強的幕府。1867年,明治天皇在薩摩、長州等藩的支持之下頒布了“王政複古大號令”,宣布廢除幕府,一切權力複歸天皇。次年,新政府在軍事上徹底擊潰了幕府,明治天皇開始掌握國家大權。

不過這個時候擺在他麵前的是一個混亂的日本,眾多的封建藩主掌握著眾多的土地,而底層民眾不僅生活困苦,還要麵對層層的剝削。加上外國列強的威脅始終存在,日本的前途好像並不光明!

可是就是在這種極端複雜的情況下,日本天皇在眾多賢臣的幫助下開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先是廢藩置縣,從眾多藩主手上收回了領地,在全國設立3府72縣。隨後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包括改革軍事,承認農民的土地私有權,扶持工業發展等等。在短短幾年間,日本國內一派中興的跡象。各種現象都表明當時的日本發展非常迅速,可是因為天皇掌握了大權,那些士族失去了權利。這些士族當然不甘心了,於是在1874年發動了佐賀之亂,1876年又發生了荻、秋月、神風連之亂。以及到1877年的時候再次發生了由西鄉盛隆領導的鹿兒島叛亂。可以說日本國內也是禍亂不斷。但是日本在這種時候也不放棄對外擴張的步伐!

1871年12月,有琉球船民在海上遇風,飄流到台灣南部東海岸上陸,被台灣土著部落殺害。日本當權者正醞釀吞並琉球,一得到此消息,就有人提出應為此向台灣“興問罪之師”,統治集團中很快興起一股“征台論”。1873年,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來華借《中日修好條規》換約之機,就琉球船民事件向清政府進行外交訛詐,並狡辯說台灣東部“土蕃”之地不是中國領土。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本派遣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侵犯台灣。大軍在琅登陸,征討牡丹等社。清政府一麵向日本質問,一麵任命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帶領輪船、兵器入台,處理日本侵台事件。英國也對日本用兵台灣表示不滿。日本武力侵台遇到許多困難,隻好尋求外交解決的途徑。

如果按照曆史正常的發展,由於日本的恐嚇,加上當時大清國正在對西北用兵,抱著息事寧人態度的清政府會在1874年和日本簽訂《中日北京專條》,賠償日本人50萬兩白銀,而且承認日本為琉球的保護國。

可惜曆史在這一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為新幾內亞公國出兵幹涉了。當時約翰派7艘軍艦擊沉了日本的那幾艘運兵船,使得日本人失去了討價還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