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的家庭聚少離多,部隊在哪裏家就在哪裏。1974年,為了一家團聚,付淑芝抱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從吉林鄉村來到哈爾濱。當年12月20日,時任消防副中隊長的馬玉清,在哈爾濱第五製粉廠滅火戰鬥中被突如其來的粉塵爆炸奪走了年僅29歲的生命,留下了5歲的大兒子馬忠學和2歲智殘一級、患癲癇的小兒子馬忠任。

25歲的付淑芝挺起柔弱的肩膀,毅然擔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擔。她把兒子小忠學帶到烈士陵園他父親的骨灰前,給孩子講述他父親的故事,教育他“要做一個像爸爸一樣的人”。後來,忠學長大了,付淑芝經過反複的思想鬥爭,決定把兒子也送進軍營,並囑咐他:“當消防兵,就要有不怕犧牲的精神,不能給你爸丟臉。”馬忠學不負厚望,像父親一樣勤奮刻苦,每次出任務都衝鋒在前,以優異成績考入軍校深造,24歲成為顧鄉消防中隊副中隊長。不幸的是,1993年3月30日,鬆花江地區汽車修配廠機修車間發生大火,主動請纓參加撲火的馬忠學,在這場救火戰鬥中英勇犧牲。

麵對令人肝腸寸斷的喪夫喪子之痛,付淑芝展現出母性的光輝與堅強,拒絕了組織上幫她把患病小兒子免費送到福利院的安排,獨自挑起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21歲小兒子的重擔。20多年來,經常被犯病的孩子打得傷痕累累,隻有等到兒子鬧累了、睡著了才能歇歇,直到2015年小兒子去世。她用自己平凡的行動詮釋了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的偉大情懷。

痛失親人後,她把愛寄托到消防官兵們身上

多次失去親人的痛苦,沒有壓垮付淑芝的精神,她把對親人的愛寄托到消防官兵們身上。在與南崗消防中隊比鄰而居的日子裏,每當聽到消防車警鈴響起,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她都要趴在窗台上,懸著一顆心目送消防隊戰士們出征,直到親眼看到出勤的戰士們安全返回,她才能安心地去休息。也正是從那時開始,與消防官兵們結下“母子親情”。多年後她搬進新居,但親情依舊,每年新兵下連,她都第一時間到位,拉著新戰士的手,摸摸他們的衣服暖不暖,看看他們有沒有棉鞋墊。這些年,付淑芝給戰士們織的毛衣褲、做的棉鞋墊數不清。年近六旬時,她在患有糖尿病、右眼視力幾乎為零的情況下,用一個夏天的時間編織了3條毛褲,並親自送到中隊戰士們手中。20多年來,她幾乎每年都帶著小兒子和戰士們一起包餃子、看春晚,共度除夕,被戰士們親切地稱為“兵媽媽”。她說:“和戰士們在一起時,我就感覺我的孩子又回來了,就在我的身邊。”她還像母親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把想家的戰士請到家裏吃飯、嘮家常,幫有思想疙瘩的戰士解“思想扣子”,被戰士們稱為“編外指導員”。20多年來,先後有多位消防戰士在她的鼓勵下立功受獎、入黨晉級。

付淑芝(中)與子弟兵一起包包子(全國雙擁辦供圖)

“兵媽媽義工服務隊”,常年活躍在軍(警)營

在付淑芝的生命旅途中,愛是無窮無盡的種子,隨時播撒,隨處開花。她不僅自己擁軍,更在擁軍路上言傳身教,帶動周圍的老鄰居、老夥伴等社會人士共同獻愛心。

無論寒來暑往,無論春夏秋冬,付淑芝總是熱心地領著街道的同事和姐妹們為戰士拆洗被褥、縫補衣服。這些年來,她帶領的獻愛心隊伍不斷壯大,現在已成為擁有168名軍嫂、警嫂、軍人母親、誌願者共同參加的“南崗區愛之兵媽媽義工服務隊”,常年活躍在軍(警)營戰士們中間。從地處繁華的哈爾濱市南崗區消防中隊,到市郊的武警第二支隊,一座座軍營,一個個訓練場上,都有過付淑芝和義工服務隊員的身影。

在付淑芝的感召下,哈爾濱市長虹小學等學校也組成了“暖心寶寶擁軍團”,利用假期到軍烈屬、老軍人家中“暖心慰老”,走進軍營開展“學軍一日營”等活動。現在,付媽媽擔任“南崗區愛之兵媽媽義工服務隊”“夕陽紅誌願者服務隊”等多個小組的“名譽隊長”,帶動了一批社會擁軍組織活躍在北國冰城。

20多年來,“兵兒子”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與付媽媽的感情延續了一代又一代,付媽媽一直走在看望“兵兒子”的路上。每當收到退伍的“兒子”們打來的電話,她都像母親一樣關切詢問:找到稱心工作沒有?結婚了嗎?當爸爸了嗎?每每聽到電話那端肯定的回答,老人都會樂得合不攏嘴。

《黑龍江日報》2017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