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2013年8月1日

擁軍就是心中的堅持

王敏霞 何金

她,白手起家,從一個外來打工妹打拚成為企業家。

她,上高山下海島,幾乎走遍了駐泉部隊,官兵視其如親人。

她,發起成立泉州市企業擁軍協會,讓民企擁軍從個體分散辦小事,向集中力量辦大事轉變。

她,就是福建省愛國擁軍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泉州市企業擁軍協會會長張富英。

第一次也是最簡單的一次擁軍

1993年,一列從河南開往福建的綠皮火車上,21歲的張富英滿懷憧憬。

來到鞋業重鎮晉江,和當時很多南下打工的年輕人不同,張富英沒有一頭紮進工廠成為流水線上的工人。已經有幾年鞋廠工作經驗的她,敏銳地意識到在這個開放前沿,外貿大有可為。然而不懂閩南話,不懂英語,人生地不熟……麵對困難,張富英選擇了堅持。她經常肩扛兩大袋各式鞋子的樣品,穿梭在晉江的街道和酒店,見到老外就打招呼,連比畫帶猜,談價靠摁計算器,一日三餐就是饅頭鹹菜……就這樣過了一年多,張富英終於拿到了她的第一筆訂單。

1999年,張富英終於有了一間外貿店麵;2002年,承包了一家工廠的生產線;2006年,有了獨立的外貿公司。而與擁軍結緣,也是在這個時候。

當時,駐泉某部拉練經過公司附近,戰士們個個汗透衣背。張富英馬上招呼丈夫拿來開水和水果,送給路邊休息的戰士們。

這是張富英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簡單的一次擁軍。從此,張富英與子弟兵結下了不解之緣,也開始了她的擁軍事業。

2009年,總投資1.9億元的億仁鞋業正式成立。伴隨著事業越做越大,張富英擁軍的腳步從未停歇。

張富英做擁軍,真心實在。這是很多部隊官兵對她的評價,她已經把擁軍當成了事業。

“隻有親人才會想得如此周到”

在與億仁鞋業一牆之隔的某部農副業基地,到處都能看到張富英的擁軍痕跡。“戰士的衣食住行,處處都能體現她的愛心。”基地主任柯爭華告訴記者,“戰士們穿的戶外運動鞋,食堂的空調電視,基地的自動大門,還有燈光球場、停車場,都是張富英出資購買捐獻的。”

基地的前身是軍墾農場,老場長林聖宗轉業後接連遭遇家庭變故,妻兒相繼過世。張富英知道後立即上門慰問,並持續幫扶至今。2013年,她發起企業家和部隊困難家庭官兵“一對一”幫帶活動,100多名企業家與困難家庭官兵結成幫扶對子,僅她一個人就幫扶了7人。對於扶持軍嫂創業,張富英更是不遺餘力。她組織企業家深入部隊召開座談會,用企業家艱苦創業的曆程,激勵軍嫂轉變觀念,至今已鼓勵扶持80多名軍嫂自主創業。

在張富英看來,擁軍沒有前方後方,亦不分兵種和地域。

她是精神擁軍的一個好榜樣。對於部隊官兵而言,相對於物質的慰問,對職業的理解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和支持。張富英就是這樣一位對部隊對軍人有著深切理解和崇敬的人。這份理解和崇敬,來自深入,源於貼近。

這些年,張富英走遍了幾乎所有駐泉部隊,她懷揣真情,爬高山、進海島,走得近了,心就親了。張富英把官兵的辛苦看在眼裏,把官兵的需要記在心上。

有一次慰問看到一些女兵臉色蒼白、身體不適,她給每個人都送去了暖寶寶;南平某部高山駐地霧氣深重,日照時間較短,她帶去了烘幹機;某部位於偏僻的閩贛交界處,行軍路難,她帶去了防滑防水、有防臭鞋墊的戶外登山鞋;到海訓實訓地,她和姐妹們帶去飲用水和西瓜……

她是情感擁軍的一位好母親。2011年張富英把兒子也送進了軍營,她更是把濃濃的母愛,惠及官兵。某特戰女子隊平均年齡不到18歲,這些堅強的女孩在軍營經受住了殘酷的磨礪,成為戰鬥尖兵。可在張富英眼裏,她們還都是孩子,在中秋,她發動女企業家到軍營與這些女兵共度佳節。

由於工作關係,很多官兵和家人都是聚少離多,張富英就琢磨著盡量多為官兵們創造一些和家人相處的機會。她和部隊溝通後,就結合軍人榮譽工程,組織好軍嫂、練兵先進個人赴廈門、安溪等地參加親子互動體驗遊。好軍嫂彭富梅和丈夫常年兩地分居,為了解決丈夫的後顧之憂,她常年獨自承擔起照顧女兒讀書的重擔,一家三口出遊在她看來簡直就是奢想。2016年赴安溪參加的茶園體驗遊,成為女兒上大學離家前最為珍貴的回憶。“細微之處見真情,隻有親人才會想得如此周到。”彭富梅感慨地說。

五個“雷打不動”就像一份鐵的承諾

像親人一樣,如朋友一般,許多駐泉官兵都有張富英的手機號碼,經常給她打個電話,講述部隊裏發生的新鮮事。張富英也因此有了很多稱呼,“張姐”“張姨”“張媽媽”……

她是文化擁軍的一座好橋梁。駐軍某團圖書館急需一批圖書,她第一時間把價值5萬元的圖書送過去;駐軍某旅想修建一個燈光球場,她立即簽了一張10萬元的支票給予支持;某地人武部信息化建設需要一批電腦,她當即為人武部購置了8台電腦……

了解到回族戰士李元想報考軍校,張富英為他送來一套精心挑選的學習資料;聽說政治處報道員吳達鑽研攝影熱情高,就送了一套專業攝影書籍;得知某分隊官兵練習書法氛圍濃,馬上選購了一批名家碑帖送給大家……如今,在泉州,張富英已經成為文化擁軍的一張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