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紅嫂

——於愛梅

於愛梅,1952年11月生,山東省沂南縣第四中學退休教師,沂蒙精神傳承促進會會長,沂蒙紅嫂紀念館義務講解員。曾獲得“沂蒙新紅嫂”、山東省雙擁工作先進個人、全國文明家庭等榮譽,作為沂蒙精神傳承者和全國文明家庭代表,先後兩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

“蒙山高,沂水長,我為親人熬雞湯……”這首反映戰爭年代沂蒙紅嫂明德英用乳汁救活八路軍傷員的《沂蒙頌》,如今又譜寫了新的篇章。於愛梅作為“沂蒙母親”王換於的孫女,“百歲紅嫂”張淑貞的女兒,自覺傳承沂蒙精神,弘揚愛國擁軍光榮傳統。她發起成立了沂蒙紅嫂協會、沂蒙精神傳承促進會,10多年來,籌集擁軍優屬慰問金180萬多元,組織製作鞋墊2萬多雙,聯合社會愛心人士先後到40多支部隊走訪慰問,作紅嫂事跡報告200多場。2011年3月,山東省委組織部在沂南建立黨性教育教學點,於愛梅同誌到紅嫂紀念館為黨員幹部義務作報告1600多場,她的《沂蒙母親和她的兒女們》事跡報告成為教學的突出亮點。一家三代矢誌傳承沂蒙精神,他們身上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和愛國擁軍精神。

全國雙擁辦供稿

新時期紅嫂於愛梅:擁軍情 代代傳

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有一個偉大的母性群體,她們用乳汁救傷員、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納軍鞋、抬擔架、推小車,用柔弱的身軀譜寫了一曲曲愛國擁軍的壯歌。當年的紅嫂雖已不在,但“紅嫂精神”卻在這片紅色熱土上傳承光大,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犧牲奉獻、報效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她叫於愛梅,山東省沂南縣一位退休教師,是“沂蒙母親”王換於的孫女,百歲紅嫂張淑貞的女兒。奶奶和母親創辦戰時托兒所,帶領全家掩護救治八路軍傷病員和抗戰幹部,積極開展抗日活動,是享譽全國的擁軍支前模範。把先輩們的光榮傳統傳承下去,把沂蒙精神發揚光大,成了她畢生的追求。

2004年,退休後的於愛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紅嫂擁軍協會”。她把親朋好友團結起來,帶頭捐款設立擁軍基金,積極發動社會各界人士參加擁軍優屬活動。經過大家共同努力,目前已籌集擁軍優屬慰問金180多萬元,組織製作鞋墊2萬多雙,先後到省內外40多支部隊走訪慰問。

開展擁軍優屬活動,宣揚沂蒙精神,幾乎成了於愛梅退休後生活的全部。10餘年來,她先後為部隊作報告260多場,為黨員幹部作報告1600多場,為大、中、小學生作報告860多場,再忙再累,從不停息。

沂南縣政府、民政局領導:沂蒙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沂蒙紅嫂是一個英雄群體,於愛梅無愧為新時期紅嫂的典型代表。

為更好地傳承沂蒙精神,2016年,於愛梅發起成立了沂蒙精神傳承促進會,為進一步弘揚沂蒙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

於愛梅:我奶奶、我娘她們戰鬥的年代雖然遠去了,但作為沂蒙紅嫂的後代,把她們的精神宣傳、弘揚、傳承下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今,於愛梅已年逾七旬,但她仍在弘揚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道路上孜孜以求,鏗鏘前行。

全國雙擁辦供稿

“沂蒙精神”代表於愛梅:傳承沂蒙精神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曹鵬飛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臨沂視察時,曾經親切接見過於愛梅。於愛梅記得,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對她說:“我一來到這裏,就想起了革命戰爭年代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跡十分感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這次會見,對我而言是莫大的鼓勵和鞭策,今後,我必將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做好沂蒙精神的傳承者、弘揚者和踐行者。”於愛梅說。

“《沂蒙精神學習讀本》的範例部分,有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了我奶奶的事跡,能夠讓更多的人認識她、了解她、熟悉她,我很高興。”讀過書稿,於愛梅覺得書中理論闡釋深刻,事例描述翔實,生動地展現了沂蒙精神形成、發展、傳承的曆史,再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沂蒙人民鐵心跟黨走”的軍民魚水之情。

“我奶奶、我娘她們戰鬥的那個年代雖然遠去了,但作為沂蒙紅嫂的後代,把她們的革命精神宣傳、弘揚、傳承下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沂蒙老區人民共同的心願!”似承諾,似誓言,於愛梅這樣說。

於愛梅做鞋墊(全國雙擁辦供圖)

《臨沂日報》2014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