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6年風雨,一家人終於團聚了。
“比咱困難的人多的是”
許多人問吳新芬,“你到底圖個啥?”
她回答說:“軍人應當得到理解,得到愛。”
吳新芬不能忘記:王俊景受傷後生命垂危需要大量輸血時,西藏軍區領導親自調動兩卡車的官兵,為他無償獻血;為了保住王俊景的右肘關節,“高原第一刀”李素芝少將親自為他做了整整12個小時的手術;為了照顧王俊景,士官尹勇兩次推遲了婚期;在他們生活最困難的時候,山南軍分區領導先後兩次拿出自己的工資救急;在洛陽,房東把他們的房租一降再降……
“正是在部隊的支持和無數好心人的幫助下,我和俊景才走到今天!比咱困難的人多的是,隻要我們能幫別人的,也一定會盡全力。”吳新芬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04年8月20日,組織上批準王俊景回禹州老家養病。回家沒多久,吳新芬就和丈夫在村東頭支起了閱報欄,把自家訂的《農民日報》《解放軍報》貼出來,讓鄉親們了解黨的政策和國家大事,學習種植養殖技術。他們又在村西頭辦起黑板報,給大家摘抄一些孝敬父母、鄰裏和睦、社會公德方麵的文章。應鄉親們要求,吳新芬義務擔任了村小學輔導員和民間調解員,不管發生什麼糾紛,隻要她一到場,大事準會化小,小事準會化了。80多歲的奶奶逢人就誇:“俺這孫媳婦,不要說東西兩村、十裏八裏,就是全禹州也難找啊!”
細心的吳新芬發現,當地群眾的自行車經常在家門口前的路上爆胎、掉鏈。她和王俊景一商量,幹脆在自家的電動三輪車上噴上“軍嫂服務車”幾個大字,備好簡單的修理工具和打氣筒,外出的時候就順便給大家提供些幫助。
2005年7月1日,吳新芬正式加入了黨組織,她為鄉親們服務的勁頭更濃了。她建立了“軍嫂主頁”,在網上講述軍營、講述她和王俊景的故事。2006年年初,在禹州市婦聯和宣傳部的幫助下,吳新芬開通了“軍嫂熱線”。第一個打進熱線來的是華北師範學院的一位女大學生。女孩告訴吳新芬,在網上看到她的事跡,不少女同學都非常感動,她們說,今後一定要找個軍人做自己的終生伴侶,像你那樣一生一世幸福地愛著對方。
吳新芬聽著,欣慰地笑了。
《人民日報》2007年10月11日
吳新芬:我驕傲,我是“軍嫂”
盧鬆
15年前,女大學畢業生吳新芬義無反顧和失去雙臂的軍人王俊景組成一個幸福家庭,成就了部隊的一段佳話。
“我們兩人共用一雙手、一個碗和一雙筷子,每天生活得都很幸福。”2017年7月21日,剛剛獲得全國十大“最美擁軍人物”的吳新芬,接受記者采訪時開心地說。
今年42歲的吳新芬從小就崇拜軍人,上大學後更是經常往軍營寫信。一次,聽廣播軍事節目時,了解到西藏錯那的冰天雪地裏駐守著一支邊防部隊,就立即給那裏的邊防軍寫去了17封信。一個多月後,吳新芬收到了兩封回信,其中一封就是王俊景寫的。“在隨後的信中,我們談邊防、談理想、談工作和生活,慢慢成了好朋友。”吳新芬回憶說。
1997年,王俊景在執行任務時被高壓電擊中,四肢幾乎燒成焦炭。得知這一消息,已在鄭州參加工作的吳新芬,義無反顧地趕到王俊景治療的醫院,並全力悉心照料他。吳新芬為他端屎、端尿、念書、讀報、唱軍歌,並自學按摩技術,每天為他全身按摩。
吳新芬無私的愛,給了王俊景巨大的精神鼓舞,增強了他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勇氣。當時經曆了4次病危、7次植皮、1次截肢,被醫生斷言一輩子將在病床上度過的王俊景,在吳新芬日複一日的悉心照料下,竟奇跡般地站了起來。
2002年8月1日,吳新芬頂著各種壓力選擇與王俊景結婚。“當晚,我抱著俊景流淚了,這淚水不為別的,是為自己成為一名邊防軍人的妻子而高興。”吳新芬說,“我實現了做一名軍嫂的夢想。”
王俊景家裏有80歲的奶奶,年近半百的父母,還有一個身患腦癱的哥哥。吳新芬毫無怨言,毅然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擔。為增加收入,她蹬著借來的三輪車穿梭在大街小巷,撿垃圾、收破爛,用積攢下的錢買來營養品。為改善家裏的經濟狀況,她承包10多畝貧瘠的山地,幹起了從未幹過的農活。在吳新芬的努力下,原來那個支離破碎的家又有了生氣。
如今,王俊景學會了用嘴寫字,開關電視,敲電腦鍵盤,還能編發短信,他們的女兒甜甜也慢慢長大了。
吳新芬一直愛軍營愛綠色,把軍人當親人。她在中國禹州網上建立“軍嫂主頁”,講述愛國擁軍和王俊景自強不息的故事;成立“兵之夢合唱團”,到軍營慰問演出;自費千裏走邊關,慰問邊防官兵。同時,捐款10多萬元,支持家鄉農村和希望小學建設……多年來,吳新芬和丈夫以實際行動傳遞著真情大愛。
吳新芬的擁軍之舉獲得過很多榮譽和稱號,但她最喜歡“軍嫂”這個稱呼。吳新芬說:“軍人永遠是最可愛的人。我驕傲,我是軍人的妻子。”
《河南日報》2017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