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全:車間裏的創新“大師傅”(1 / 2)

張航

4月19日下午,金隅琉水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郭玉全沿著鐵架扶梯爬至兩層樓高的窯爐外。他手拿一把看火鏡,迎著熱浪透過直徑10厘米左右的小孔觀察窯爐內的火焰,“溫度1400多度,燃燒情況很好。”隻憑肉眼就能判斷出水泥窯內的溫度、通風、壓力等各種狀況,這是郭玉全的絕活兒。

郭玉全已經在金隅琉水工作了35年,從物料輸送工到如今的熟料車間黨支部書記。前些年他帶領企業團隊一路技術攻堅,建成了國內第一條飛灰工業化處置生產線,將垃圾焚燒後產生的飛灰變廢為寶。如今金隅琉水已經承擔了北京市垃圾焚燒廠70%以上飛灰的無害化處理,為首都的藍天碧水作出了重要貢獻。

郭玉全在檢查設備運轉情況

學藝 冒著戰火遠赴伊拉克

1983年,郭玉全考入當時的琉璃河水泥廠。“來廠裏工作的原因很簡單,我想學一門技術。當時正好有招工的機會。”他說。進廠後郭玉全的第一個崗位是做一名物料輸送工,技術含量並不高。他沒有氣餒,一邊工作一邊自己找書看,學習水泥熟料製備工藝。直到4年後,他憑著堅持不懈收獲了新的機會。

1987年,琉璃河水泥廠啟動生產技術改造,準備建設一條先進的窯外分解窯生產線,以提高產量。引進設備需要大量外彙,必須由廠裏自己解決,“廠裏決定派一批技術員去當時擁有這套設備的伊拉克一家工廠,一邊幫對方生產賺取外彙,一邊學習窯外分解窯生產水泥的技術。”郭玉全說,這是北京市屬第一家“走出去”的工業企業。勤奮、刻苦的他入選,開始為期28個月的“駐外”生活。

那時候出國,聽著光鮮,可交通、生活遠沒有現在這麼便利。最重要的是,當時兩伊戰爭尚未結束,郭玉全所在的伊拉克摩蘇爾地區就經常遭受空襲。他至今還記得1988年冬天的一個早晨,剛下了夜班回到宿舍躺下,就聽到防空警報響起,緊接著廠區裏一聲巨響,衝擊波直接把他們從床上震到了地上,幾乎同時廠區外圍16個高射機槍陣地猛烈開火,映紅了天空……“比現在的電影大片兒刺激多了。”郭玉全說,這些事兒他回國後才跟家人說起。

就這樣,郭玉全和同事們冒著戰火學習先進技術,“設備用的是美國和日本的電腦控製技術,非常先進,咱硬是把主要技術要求啃下來了,因為做水泥的基本原理咱們熟!”他自信地說。

本領 4年練就火眼金睛

回到國內後當年,郭玉全換了一個新的崗位——看火工,這可是當時水泥生產線上的最核心工種。“那會兒回轉窯煆燒水泥熟料,沒有儀表,沒有監控,靠的就是一塊濾光鏡和一雙眼睛,看火苗判斷爐溫,進而掌握水泥熟料的煆燒品質。”郭玉全說。

新到崗位,老師傅遞給他一把火鏡,“自己看去吧!看出什麼了告訴我。”老師傅說。200多攝氏度筒體高溫和幾十攝氏度窯頭表麵發出一陣陣幾乎令人窒息的熱浪,郭玉全走上前,打開直徑10厘米左右的觀察鏡,透過火鏡往裏看,物料燃燒的火焰一片白茫茫,沒幾分鍾,他的眼睛就酸得流淚。堅持再堅持!幾個月過後,郭玉全逐漸看出了門道,那些火焰的顏色其實不都是白茫茫的,有時候會發紅,有時候還會發黃。他高興地告訴師傅,師傅點點頭,這才開始傳授技藝。

後來他才知道,火焰的顏色直接反映煆燒的質量,顏色發黃,說明爐溫偏低;顏色發紅,說明鐵的成分偏高,都需要及時進行調整。那時候老師傅傳授技術,全憑心口相傳,郭玉全邊聽邊記,回到宿舍再翻書整理筆記。這些苦練得來的基本功讓他受益匪淺,4年下來,廠裏每次指標考核,他總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