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廠裏的設備更先進了,一台窯有3000多個檢測點,可我覺得再先進的設備也離不開眼睛,因為多年積累的經驗已經爛熟於心。”在窯爐外,郭玉全對記者說。伴隨水泥技術的不斷發展,從看火到液壓、潤滑,從鉗工到焊工……郭玉全幾乎幹過水泥生產線上的每一個工種,逐漸成為水泥窯邊的“全科醫生”。
攻關 飛灰變寶貝垃圾無害化
早在10多年前,琉璃河水泥廠就意識到未來企業的發展必須要與城市功能相結合。北京高速發展伴隨而來的垃圾產生量迅速上升,垃圾焚燒相對填埋雖然可以大大減少對土地的占用和對環境的影響,但依然會產生從煙氣中捕集下來含有二
英、重金屬和氯的危險廢棄物——飛灰,“經過測算,每燃燒100噸垃圾會產生3—4噸飛灰。”郭玉全說,這些飛灰去除有害物質其實都是寶貝,裏麵所含的鈣、鐵、矽等成分與水泥原料成分非常接近。
何不變廢為寶!廠裏組織技術人員開始了十年研發攻堅。作為熟料車間主任助理、副主任,郭玉全帶隊參加了整個研發過程。把飛灰製成水泥,最大的一個難點就是控製氯含量,飛灰中氯含量高達20%,而水泥要求氯含量必須低於0.06%,否則會腐蝕鋼材,影響建築質量。兩者的指標差別巨大,必須要脫氯。郭玉全帶著團隊反複試驗,用鉀、鈉等金屬離子跟氯結合,製成工業鹽,剩餘的含有二英、重金屬的物質添加到水泥窯高溫位置,二
英進行高溫裂解,重金屬固化到水泥熟料的晶格當中,進行無害化處置,“我們這些搞水泥的,又搞起了鹽化工,等於又上了一次學!”他說,每次出現問題,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觀察工況。為了尋找合適的設備廠家,他帶領同事南下江蘇、浙江、重慶調研。
經曆了無數次失敗再嚐試,2015年10月,企業的飛灰工業化處置示範線正式取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2016年,琉璃河水泥廠更名為北京金隅琉水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走上了環保發展道路,“現在我們以廢棄物處置為主,實行以廢定產,去年處置飛灰3.5萬噸,今年計劃處置7萬噸。”郭玉全說,這個數字占了北京所有垃圾焚燒廠飛灰量的70%,“我們把住了北京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最後一公裏。”郭玉全自豪地說。
傳承 工作室培養技術精英
在金隅琉水公司生產車間,有一間以郭玉全命名的職工創新工作室。走進工作室,郭玉全指著牆上一幅示意圖說:“這是我非常看重的‘寶貝’!”
那是一幅《郭玉全職工創新工作室組織機構圖》,圖上一共有38名成員,分成了機械、電氣、工藝、自動化、環保等5個專業方向,“他們都是企業的技術創新精英。”郭玉全說,每個專業方向都有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等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帶領,鼓勵員工大膽想象、實踐、創新。“車間裏能給予支持的直接在車間解決,需要跨部門合作的上報公司統籌支持。今年跨部門的創新課題我們就做了幾十項,經費投入數百萬元。”郭玉全說,這是公司把新人培養成骨幹的源泉。
在苦練“內功”的同時,金隅琉水還積極“走出去”,目前公司對外技術服務員工達四五百人。就在2016年3月28日,郭玉全還與同事一行飛往剛果(金),為客戶新建成的水泥生產線進行生產調試、提供技術培訓。這已經是他第六次走出國門當“師父”。郭玉全感慨地說,過去中國工人出國是做勞務、學技術,如今中國技師和優秀工人已經成為外國頂級水泥生產線的“大師傅”。
《北京晚報》2018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