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發英在野外現場收集物證
在她心裏,那些遺物裏藏著生死間的對話,一切生命都值得尊重。
2013年年初,在原重慶市璧山縣境內一懸崖下發現了部分散在人體屍骨,在近90度的陡坡上,楊發英及其同事經過4個多小時的地毯式搜索,才將整個屍體的大骨全部找回。緊接著,她又馬不停蹄地趕回解剖室,進行骨骼重合、推斷死者相關信息及死亡原因。隨後,她又進入案發現場,尋找相關物證,整整忙碌了兩天一夜,最終,一起殺人拋屍案被成功破獲。
也就是這一年,重慶市銅梁區公安局一名法醫辭職另謀高就了,這樣一來,整個區局就隻剩下兩名法醫。在人手緊缺的情況下,楊發英和另一個同事輪流值班,每周一人負責值現場班,一人負責值檢驗班,24小時都處於戰鬥狀態。
一次,堅守在值班崗位的她,因為高強度的工作倒下了。當她發著高燒昏睡在醫院的病床上輸液時,電話響了,有警情需要立刻出現場。她二話不說拔了針頭就往現場趕,眼淚卻止不住地掉了下來。領導見她臉色蒼白,身體虛弱,就命令她回家休息換其他同事來,她想到另一名同事已連續值了一周的現場班,她認為自己能堅持,硬是發著燒熬了一個通宵。
當記者問及楊發英當好一名法醫最重要的是什麼時,她毫不猶豫地說出8個字:盡心盡責,無愧於心。透過厚厚的眼鏡片,是她深邃而堅定的眼神。
你看見的不一定是真相
2017年6月,在銅梁區安居鎮發生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楊發英帶領民警立即出動,為事件“定性”——確定死者死因是意外、自殺還是他殺。現場床上、地上、牆上都遍布大量血跡。死者頸部有多處刀傷,係銳器切割造成,並傷及氣管及食管,但死者死因確係機械性窒息死亡。
刑事技術大隊3名年輕法醫一致認定:“這肯定是他殺!”卻不想,背後一個輕柔的聲音響起:“不一定!”說話者正是3名年輕法醫的師父楊發英。
楊發英仔細查看死者傷口後,目光篤定地說道:“如果是他殺,不會形成多個皮瓣,傷口閉合後,見深淺不一的切割痕,並有多個皮瓣形成,並以左側為重,故分析死者在生前以右手握刀對自己的頸部反複切割形成,應為自殺,排除他殺。”經嚴密偵查,事實和楊發英的推論完全一致。
“楊姐,你真是太神了!”楊發英的徒弟之一邢雷嘖嘖驚呼。
“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被表麵所迷惑,要透過紛繁複雜的表象去發現真相。”她告訴徒弟們:公安法醫鑒定是一項要求高度準確的科學工作,容不得半點疏忽和馬虎。作為一名法醫,必須具有嚴謹的工作態度、過硬的心理素質,以及高超的技術、豐富的知識、足夠的膽識,隻有這樣,才能從現場細微之處發現線索。
現任銅梁區公安局刑事偵查支隊副支隊長李正銘,是和楊發英同時加入技術室的痕跡檢驗員。對法醫工作的辛酸,他至今記憶猶新:
“2011年以前,局裏沒有解剖室,解剖工作被迫在原縣殯儀館進行。解剖場地不到30平方米,堆滿了花圈、黃紙,而且沒有空調。夏天,楊發英在那裏一蹲就是24小時,汗水浸濕全身,跟落湯雞一樣。”“2007年,我們有一天特別忙——連續跑了5個現場,勘查死者6名,直到深夜才收工。那天,楊發英的腿都跑腫了。因為高負荷工作,懷孕兩個月的她流產了。”
法醫工作是有溫度的
法醫的工作是與冷冰冰的屍體打交道,但是這份工作卻是神聖的、有溫度的,在死亡麵前,法醫用科學的檢測找尋真相,用堅定的職業信念與專業素養讓“法醫”這個稱呼代表著光明正義,也充滿溫度。
作為一名法醫,不可避免地要麵對死者家屬。這些家屬的想法通常很矛盾,他們既想查出實情盡快破案,又想保持親人屍體的完整性。楊發英說,法醫解剖屍體其實是對死者最大的尊重,作為法醫也有責任去說服死者家屬。在做家屬的思想工作方麵,女法醫更有親和力,家屬的排斥感會降低不少。
2005年的一個夏天,警方接到原銅梁縣蒲呂鎮一起獨居老人在家中突然死亡的報警。楊發英對屍體進行檢驗後,認為無法確定死亡的真正原因,需要通過對屍體進行解剖檢驗來作進一步的判斷。然而,這一提議卻遭到老人子女們的強烈反對。楊發英說,由於老人獨居,死亡時沒有旁觀者在場,因此不能完全排除他殺可能,隻有通過解剖檢驗,才能準確判斷是否正常死亡,才能讓老人真正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