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試著與孩子交流,但很多時候以失敗而告終,那是我們沒有掌握好與孩子的交流的技巧與姿態。我們首先要做孩子的朋友,跟他們無話不談,不要總是把一句話翻來覆去的說,嘮嘮叨叨自然讓孩子厭煩,找到合適的時機,用信任和鼓勵的話語與孩子談心,你會發現,原來孩子身上也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去學習。
1、走出嘮叨的誤區
【壞孩子案例】
雯雯家的早晨永遠都是這樣的景象:媽媽早早地起來,一邊為孩子準備早餐,牛奶、雞蛋、麵包一樣不落地準時端上桌,一邊準備好洗臉、刷牙水,然後就開始一遍一遍地叫雯雯起床。雯雯每次都是快到點的時候才懶洋洋地起來,胡亂刷刷牙,隨便洗洗臉,做到飯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對付著早餐,根本都不聽媽媽說的話,甚至也不和媽媽說上幾句話。
這時,媽媽開始為她疊被子,收拾淩亂的衣服、物品,嘴裏還不停地嘮叨著:“看看你,老是把那、那兒都弄得亂七八糟,讓人跟在你屁股後麵收拾。每天叫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動,早飯都涼了吧?總吃涼飯,還這麼狼吞虎咽的,胃要壞的,天天跟你說也沒用。要是媽一叫你就早點起來,不是就不用這麼緊張,也不會老是遲到挨批評了……”
雯雯對媽媽的話充耳不聞,隻顧把吃的、喝的填進肚子,用手背抹抹嘴,抓起媽媽早已經為他放到客廳沙發上的書包,轉身就往外走。媽媽追在她的身後喊著:“著什麼急呀,就吃這麼幾口呀,一上午的課呢,會餓的。哎,上學的東西都帶齊了嗎,別又落點兒什麼,每天得讓人提醒也不行……”
等媽媽追到門口,雯雯早已經沒影兒了。媽媽站在門邊,無可奈何地搖著頭:“我這是造的什麼孽呀,你為她忙活來忙活去,這孩子竟然連理都不理你就走了……”
【好孩子案例】
老師留家庭作業,讓大家寫一篇名為《家長會後》的作文,很多同學的作文中都描寫了家長碎碎念的情景,覺得父母不理界自己,心理很難受,隻有阿麗的作文充滿了快樂和溫馨。阿麗甚至很盼望家長會的到來,因為每次媽媽都會跟阿麗講老師都在會上說了什麼,是不是表揚了阿麗等等,阿麗覺得和媽媽聊天、討論學校的事情是一件特別快樂的事情。
阿麗很聽話,媽媽說的話總是牢牢記在心裏,還經常給同學們講起媽媽的事情。同學們都感到十分好奇,問阿麗:“你怎麼跟媽媽的關係那麼好啊,她不嘮叨你嗎?”
阿麗笑笑說:“我媽媽從來不嘮叨我,有些事情隻會提醒我一遍,我就記住了,我要是記不住,吃了虧,回家後媽媽肯定壞笑著說:‘別怪我沒提醒你哦,這回不用我提醒都記住了吧?’每當這個時候,我都覺得媽媽特頑皮,也覺得和媽媽的距離更近了!”
阿麗自豪的說:“我最聽媽媽的話了,她可是我的偶像,她常常拿出老照片給我講起她以前的故事,可浪漫呢,有時候也是奇怪,和媽媽聊天就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一點都不覺得她話多。”
【比較分析】
每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他們總是怕孩子忘記什麼,怕孩子做不好事情,做錯了事情又著急,所以就一遍又一遍地在孩子耳邊說。聽得多了,孩子自然會做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這個時候,媽媽就會以為孩子沒有記住、沒有聽清楚,於是便是又一輪的耳邊轟炸,但無論媽媽再怎樣嘮叨也是出於對孩子的擔心和愛護,可孩子大多數都不能理解,其實不光孩子,就是大人也不喜歡別人在耳邊一遍一遍的重複相同的事情。
媽媽不停的嘮叨是因為對自己的孩子不放心,同時也是對自己管教孩子的不自信,他們往往覺得孩子會把自己的話當作耳邊風,聽不進去,所以就不斷的重複,孰不知,越是嘮叨,媽媽說出來的話就越沒有份量,久而久之,隻要媽媽一說話孩子就根本不聽,隻當作一隻蒼蠅在耳邊嗡嗡叫,說多了還會覺得越來越煩,於是便開始跟媽媽發脾氣了。
別總盯著孩子的缺點和不足,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和優勢,多表揚孩子,讓他們樹立自信,讓他們和父母的距離拉近,並願意聽父母的教誨,這個時候在為孩子指出錯誤,孩子就容易接受了,而且隻要說一遍,他們完全可以記住。很多時候孩子能夠分辨是非,也知道自己的不足,隻是很難做好,沒有信心和毅力改正,再加上父母的嘮叨更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需要做得是幫助孩子怎麼去做,要麼以身作則,要麼跟孩子一起去做,而不是一遍一遍地重複他們的缺點和不足。
不嘮叨不是讓父母們不管孩子,孩子畢竟不夠成熟,需要加以指導和教育,但是指導和嘮叨由本質的區別。指導孩子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地點,不像嘮叨好像時時刻刻都在說話;指導一般隻說一遍而且效果明顯,而嘮叨就非要把一個簡單的事情一遍一遍地講給孩子聽;指導是在孩子不懂的情況下進行的,而嘮叨的內容卻是孩子聽了無數遍的,心理裏早就明白的事情;指導往往是對孩子充滿希望信任並讓孩子感到親切的,而嘮叨卻總是充滿了對孩子的埋怨和失望;最後的結果是,指導促使孩子做得更好,啟發了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並使孩子感到快樂更加充滿自信,而家長不停的嘮叨讓孩子厭倦、反感、浮躁甚至產生更多的問題。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嘮叨是不自信的表現,而懦弱和緊張的人更容易嘮叨,孩子長期在這樣的壓抑環境中生活,很容易受到影響,慢慢地孩子也會變得不夠自信,容易緊張甚至沒有耐心,做事浮躁。其實,嘮叨還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傷害和心理疾病,首先,嘮叨可能讓孩子變成慢性子,做事拖泥帶水,媽媽不停的催促和嘮叨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做事拖遝的人,於是就習慣於幹什麼都漫不經心,但當媽媽說自己的時候,孩子還會感到厭煩,覺得自己就是這個樣子,媽媽沒必要總是說,還有一些孩子就故意越來越拖遝,以此來表現對媽媽的反抗和不滿。就像雯雯的媽媽一樣,總是為一些小事情嘮叨,雯雯已經不小了,那些生活中的事情,雯雯都懂,媽媽的嘮叨隻會讓雯雯厭倦並且越來越嚴重,並不能起到好得效果。時間久了和孩子產生更多的隔閡,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這個時候家長和孩子的交流就更加無法進行,媽媽的嘮叨也就變成了永遠的耳邊風。
媽媽對孩子的指導一定要講究方法,和孩子在一起不能隻唱獨角戲而應改多和孩子交流,對話的形式要比演講更有意思的多,當孩子積極的參與進來的時候,會記憶更深刻,也不覺得媽媽說得話多餘,反而容易接受了。在與孩子交流過程中,要注意觀察,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緒,並學會用藝術的語言。就像阿麗的媽媽總會在輕鬆快樂的氣氛中讓阿麗明白道理,教育阿麗的時候也總是盡量用幽默俏皮的語言,當通過講自己過去的事情教育阿麗的時候,也從不用例如“想當年、我們那個時候……”等老套的說法,而是拿出生動的相片,與阿麗交流,通過聊天讓阿麗明白一些道理。正是媽媽具有藝術的表達和方法讓阿麗更願意接近媽媽,更願意跟媽媽聊天,也就更容易接受媽媽的教誨和指導。
因此,怎樣把嘮叨變為快樂的指導很重要,孩子總是喜歡在新鮮而輕鬆的環境中成長和學習,枯燥又夾雜著責備的重複隻會成為無效甚至危險的激將之音。
【錦囊妙計】
1、每個孩子都有獨特之處,不要總是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去比較,尤其不要總是在孩子麵前說:“你看人家……。”這樣的語句來打擊孩子,要多指出孩子的優點,給予希望,以此鼓勵他們改進不足,做得更好。
2、和孩子討論問題的時候,產生分歧的時候不要馬上說“不”字,而是要耐心的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並指出孩子的合理之處,在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征求孩子的意見。
3、提醒孩子的話不要說很多遍,一些生活中的細節稍加指導即可,不要擔心孩子記不住,當他們因為沒有認真聽而碰了釘子以後,就會反省自己,孩子從實踐中接受教訓比聽嘮叨效果好得多。
4.孩子犯了錯誤,隻需要就事論事,不要把孩子以前犯過的錯誤全部擺出來,也不要乘機發揮,指出孩子一大堆的缺點與不足。
5、給孩子指出錯誤或者交流的時候要幽默一些,可以適當的用一些孩子常用的新詞彙,和孩子們拉近距離,切忌對孩子的全盤否定,說話不要總是“語重心長”,也盡量少用類似“你又……,我跟你說了多少遍……,你總是……”這類帶有埋怨和失望色彩的語句。
2、努力成為孩子的好朋友
【壞孩子案例】
姍姍是個聰明活潑,又有些叛逆的女孩。雖然上課偶爾會和同學小打小鬧,但學習成績還算不錯。
有一次,老師向姍姍的父親反映,“你女兒最近上我的課總喜歡搗亂,和同桌同學鬧個沒完,還敢上課吃泡泡糖,越來越不象話了。”姍姍父親聽了老師的話,回家後也不詢問女兒上課不專心的原因,立即就開始嚴厲地批評女兒。父親的一番教訓並沒有使姍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更加使得姍姍覺得:為什麼父親根本都不關心自己的感受,父親為什麼都不問問自己上課為什麼不專心聽講的原因。姍姍所有的心裏話隻有寫到自己的日記中,原來最近上課搗蛋的事情是因為老師懷疑她抄同桌作業,暗地裏調查她,還向她的家長告狀。姍姍覺得很委屈,就在老師的課上故意搗蛋。
從此姍姍覺得反正父親也不會理解自己的心理,幹脆也不再和父親進行交流,父女倆無話可談。
【好孩子案例】
小濤是一個努力的孩子,雖然平時看上去學習用功,但是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與平時的表現反差很大。據小濤自己說是得了考試“恐懼症”。他整天擔心自己如果考試成績不理想,父母會怎麼想,父母又會怎樣看待自己,這無形當中給他在考試中施加了巨大的壓力。
雖然小濤課堂上認真聽課,複習也從不落下。但每次考試之前,他總是會試探著問母親:“媽媽,你想讓我考多少分?”他飯也吃不香,覺也睡不著。
小濤的母親看出兒子的問題後,並沒有嚴厲斥責兒子為什麼考試不理想,而是作為兒子朋友的角度,一同與兒子找出原因的所在。母親告訴他:“兒子,不就是考試嗎?不要給自己施加太大的壓力。有什麼呀?比賽都會有個第一、第二呢,更何況考試的同學那麼多,肯定會有個名次之分,好壞沒有太大的區別。隻要你自己真正努力過了,爸媽都支持你。”一番話後,小濤頓時覺得母親真正了解自己,在以後的考試中,成績也逐漸一步步提高了。
突然有一天,小濤放學回到家裏,神秘地告訴母親:“今天放學回來路上我們幾個好朋友一起討論爸媽對自己上次考試的態度呢,好幾個朋友都說很羨慕我有這樣一個媽媽。”
僅從對待考試的態度這一件事情上,小濤母子的關係就上了一個台階。
【比較分析】
每一個孩子在心底都希望家長能和自己成為好朋友,而不僅僅作為孩子仰視著高高在上的“權威”。但這個看上去簡單的要求,在不少家庭卻難以實現。
父母總是習慣於用命令的口氣說孩子,他們覺得孩子必須服從自己,甚至有些家長不容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決定,他們總是怕和孩子站得高度一樣了就沒有了家長的威嚴,就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所以家長們總是想盡辦法在孩子麵前樹立自己權威的形象。
很多孩子和姍姍一樣,由於一開始和家長在地位上的高低懸殊,孩子在心理上都會有一種隔膜,倘若這個時候家長還安於這種“崇高”地位,或者是像案例中姍姍的父親一樣,不站在孩子的角度為孩子考慮一下,不主動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那麼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也就隻把父母當作“父母”了,到最後冷漠地與父母封閉起自己的心靈大門。
孩子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總會碰到許多的快樂和憂愁,在有需要有人與他們一同分享或承擔的時候,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在小濤的案例中,小濤的母親能準確、敏銳地看出小濤在考試中遇到的困難,並且沒有單純地隻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要求孩子考出高分,而更多的是出於孩子朋友的角度去考慮孩子的苦衷。這樣一來,拉近了母子之間的距離,使得小濤感受到母親是自己一個可以信賴的好朋友,那麼當遇到任何問題,孩子就都會願意與父母分享。
當代孩子,大多數都是獨身子女,家庭條件好了,孩子都在電視機或電腦前渡過,與父母的溝通的機會越來越少。父母不能抱怨孩子冷漠,而應該主動去了解孩子,積極與孩子做好朋友。孩子總是希望爸爸媽媽像好朋友一樣對待自己,而不是有什麼事情就直接命令,孩子希望父母能跟自己分享秘密,保守秘密,並且和自己分享心情。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不喜歡和父母說話,而是因為害怕家長的身份,當家長能夠真正放低自己的身份的時候,就能夠傾聽到孩子的聲音。
和孩子成為好朋友,就應該努力做到與孩子誌同道合,因為,隻有誌趣相投的人才能成為好朋友,因此,和孩子做好朋友不止是說說那麼簡單的,還要從心底去了解孩子,真正喜歡上孩子所喜歡的東西。
當孩子真的把父母當作好朋友的時候,他們就會格外的信任父母,有什麼事情都會和父母傾訴,父母自然會在第一時間掌握孩子成長的動態,隻有充分的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指導孩子,及時的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