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引導篇(1 / 3)

教育孩子不是要一味的說教,重要的是要學會引導,因此,要引導孩子保持一刻健康快樂的心態,為自己製定跳一跳夠得到的目標,在實踐和體驗中成長學習,犯錯後按照君子協定進行自我懲罰,這一切便是教育孩子的重要原則。

1、讓孩子摘跳一跳夠得到的蘋果

【壞孩子案例】

阿濤是個比較內向的男孩子,成績不好也不差,但是很聽話,平時也很努力,媽媽單位來了個新同事,經常一起討論孩子的學習問題,看到同事的孩子每次都是全班前幾名,阿濤的媽媽很是羨慕,也一心希望阿濤能考上最好的大學,於是給他定下目標每次考試都要全班前三名,這個要求對於阿濤來說太高了,因為阿濤以前成績平平,基礎差,一下子就要求他考全班全三名,根本不可能。

阿濤委屈的跟媽媽說:“這也太難了,能不能一點點的進步啊?”媽媽一聽立刻就生氣了,說:“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沒有誌氣呢,肯定不想努力!”“不是的,媽媽,我也想努力學習,可是一下子我追不上去啊”,媽媽覺得態度有些不好,於是心平氣和的對阿淘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加油!”盡管媽媽的態度很好,但阿濤明白自己的潛力與能力,一下子躍居全班前三名希望幾本為0,可是看到媽媽對自己希望這麼大,阿濤決定努力爭取。

可是,因為目標太高,阿濤總是急於求成,平時測驗要是沒有進步就開始煩躁氣餒,慢慢的越來越沒有信心,最後考試的時候不但成績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

【好孩子案例】

阿邦很聰明,可是由於偶爾有點結巴總是被小朋友嘲笑,幼兒園每年都會舉辦晚會,讓小朋友們表演小話劇,阿邦每次都看的津津有味,特別羨慕台上的小朋友,回家後還總是照著鏡子練習表演節目的小朋友的台詞。

爸爸看到了,就問阿邦:“你為什麼不參加節目的表演呢?”

阿邦很沮喪的說:“我一著急緊張,說話就會結巴,小朋友們笑話我,如果演不好節目會丟人!”

爸爸笑著對阿邦說:“你真的很像演節目嗎?”

阿邦使勁點了點頭。

“爸爸幫助你好嗎?阿邦之所以不敢表演節目就是因為緊張會結巴,那麼從今天開始,爸爸和阿邦一起聯係朗讀課文,學說繞口令,這樣,你結巴一定可以改掉。”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爸爸每天都陪阿邦聯係,阿邦學得特便起勁,從來都沒有間斷過,爸爸還告訴阿邦,平時和小朋友說話不要著急,慢慢說,時間久了,就會有進步。幾個星期過後,阿邦讀課文,和小朋友說話都不結巴了。

爸爸又開始鼓勵阿邦上課回答問題,或者給他創造當很多人麵說話的機會,有一次阿邦給全班小朋友讀課文,受到了老師的表揚,阿邦特別高興,突然對自己有了自信,回家後自豪的跟爸爸說,原來讀課文不結巴一點都不難。

阿邦越來越自信了,結巴的毛病也好了很多,爸爸開始找一些小故事和阿邦在家裏自己演節目,父子二人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媽媽做觀眾,阿邦居然演得活靈活現。

第二年表演節目時,阿邦毫不猶豫的舉起了小手報名參加,而且還獲得表現最好的小朋友稱號,阿邦的變化和進步讓爸爸媽媽很是欣慰。

【比較分析】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表明,被寄予期望的孩子往往表現要比一般的孩子好,不容置疑的是:期望,對孩子產生著巨大的激勵效應。家長和老師的合理期望能夠給孩子奮發的動力,老師和家長的期望就是孩子的目標,孩子必須有目標意識,給自己設立明確的目標,然後為之而努力,因此,如何給孩子設立一個合理的目標是家長們應該關心的問題。

目標的設定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麼太低孩子沒有興趣,要麼太高孩子沒有自信,其實設立目標就像摘蘋果一樣,蘋果如果唾手可得摘幾個也就沒什麼意思了,如果跳一跳剛好夠得到,就會讓人總是忍不住想嚐試一下。也許一開始夠不到,但是一跳夠到了,就會獲得成功的喜悅,而成功的喜悅會讓自己充滿自信,接著想再一次跳躍伸手摘更高的蘋果;如果蘋果太高,跳了很多下都夠不著,甚至不用跳就知道夠不到,那索性還不如不去跳,反正跳了也是白跳,因此,蘋果太高會讓人失去信心和鬥誌,可能隻是隨便應付一下就放棄了,到頭來一個蘋果都摘不到。

給孩子設立目標也是同樣的道理,要讓孩子跳一跳夠得到,如果給孩子設立一個過高的目標帶給孩子的一定是徹底的無望,一開始可能就會心存畏懼,經過幾翻嚐試後,發現總是失敗,然後開始對自己能否成功產生懷疑,新一輪的失敗會讓孩子徹底絕望,最終再也不相信自己可以跳躍這樣的一個高度,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再也不想去嚐試,認定自己無能為力。阿濤的媽媽給孩子設立了太高的目標,為了不讓媽媽失望,阿濤決定嚐試,幾次碰壁失敗後,阿濤徹底失去信心再也不想嚐試了,最後徹底喪失鬥誌,不但再也不想跳著夠蘋果了,對伸手可得的蘋果也完全沒了興趣。

專家指出,跳一跳夠得到的東西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當我們為孩子設立目標時首先要清醒的認識孩子,正確的評估孩子的潛能,結合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以及現實特點,給孩子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目標,盲目的攀比隻會讓孩子不堪重負。目標要能夠激發孩子的興趣和熱情,跳一跳才能夠得到是很好的激勵與動力,希望,讓孩子迫切的要求去嚐試,去努力,最後終於夠到自己想要摘到的蘋果,成功帶給孩子的不單單是喜悅,更多的是自信,他們還會嚐試更高的目標,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循序漸進,一點點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阿邦是個有結巴的孩子,如果一開始就給他設立表演話劇的目標,可能由於過度緊張,結巴的更加厲害,被小朋友嘲笑,自己也失去信心,阿邦可能從此會對表演甚至說話產生恐懼,結巴不但得不到改善,甚至變得更加嚴重。

阿邦的爸爸深知“跳一跳夠得到”的理論,先為阿邦設定了說話和讀課文的目標,這使得孩子先打好語言基礎,並一點點樹立信心。阿邦之所以結巴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緊張膽小,於是爸爸接下來的認為就是鍛煉阿邦的膽子,為孩子創造條件說話,阿邦因為練習了一段時間的語言,心裏有了底,自然就會多一些自信,緩解自己緊張的情緒,鍛煉的多了,當著眾人的麵說話就會越來越自如。阿邦一點點的進步,信心和技能也就一步步的加強,於是爸爸又在家中組織表演,先讓阿邦在熟悉的環境中練習,最終使阿邦達到了自己出演話劇的目標。

阿邦爸爸的教育是成功的,他始終給孩子設立著跳一跳夠得到的目標,讓孩子穩步前進,輕裝上陣,最終獲得了最後的成功。

因此,很多時候孩子不是達不到一定的高度,不是不能成功,也不是沒有能力,而是父母太急於求成,給孩子設立了不合情理的目標,在孩子心裏界定的高度超出了孩子一時的承受能力,使得孩子不能跳出自己的信心和勇氣。

【錦囊妙計】

1、不要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這隻會為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別人的成績可能對於自己的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合適的目標。

2、孩子也需要要有一個長期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但是必須為孩子設立短期的目標,一個階段製定一個,讓孩子分階段完成。

3、給孩子設立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商量,詢問孩子的學習以及各方麵的狀況,根據自身的特點,製定合理的目標。

4、目標不要太抽象也不能太模糊,明確的目標才能夠讓孩子找到努力的方向。

5、不要灌輸父母會為孩子想辦法的思想,對孩子沒有期望,孩子也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

2、君子協定與自我懲罰

【壞孩子案例】

洋洋喜歡睡懶覺,每天上學都要媽媽叫很多次,所以上學遲到是家常便飯,經常被老師批評,媽媽說得次數多了,洋洋還嫌煩,蒙著被子就是不出來,有好幾次還因為起床跟媽媽頂嘴。

媽媽總覺得洋洋越來越淘氣,特別難管,要是犯了錯誤還嘴硬,打罵好像都不起作用了,媽媽態度稍微不好或者批評洋洋,他就離家出走玩失蹤。洋洋有時候怕爸爸,可是也是麵服心不服,爸爸要是懲罰洋洋,他就會特別不服氣的嘴裏嘟囔著什麼,說起道理來,好像還總是特別多,強詞奪理還認為是理由充分。

洋洋還很著迷電腦遊戲,一回家就開電腦,總是禁不住誘惑,爸爸說過多少遍就是不過用,洋洋要麼軟磨硬泡,要麼偷偷摸摸。

總之,不管什麼事情常常是媽媽磨破嘴說也不管用,甚至越管,洋洋就越搗亂,時不時的還做點壞事故意氣媽媽,爸爸媽媽對他的苦口婆心好像根本不起作用,讓家長很是頭疼。

【好孩子案例】

美茜已經6歲了,可是還是喜歡整天用奶瓶喝水,外婆看了都著急,就說:“美茜啊,你總是用奶瓶喝水,等上了學,小朋友會笑話你的。“美茜也知道這樣依賴不好,可是總是管不住自己,外婆給美茜藏起來,她總會撅起小嘴不開心,說用杯子喝水一點都不好。

有一天,美茜說:“外婆,我想通了,再也不用奶瓶了,我已經長大了,要去上學。”於是,外婆就帶著美茜來到河邊,對她說:“美茜自己下了決心再也不用奶瓶喝水了,真是個好孩子,那美茜就自己把奶瓶扔到河裏好不好?”美茜看了看外婆,一閉眼就把奶瓶扔進了河裏,回家後美茜還傷心得大哭了好長時間,可是奇怪的是,最後美茜真的再也跟外婆要奶瓶了。真的改掉了用奶瓶喝水的壞習慣。

美茜偶爾會犯錯誤,每次做錯事情美茜都會自己站到牆角罰站,這讓鄰居阿姨很奇怪,美茜的媽媽說,從美茜記事起就跟美茜定了君子協定,美茜要是做錯事了就主動罰站,媽媽不但不批評還會獎勵美茜,多給她講一個好聽的故事,這個協堅持了3年了,美茜每次都能主動承認錯誤並改正。不過,媽媽和美茜還規定了要是美茜為了聽故事而故意做壞事,就要罰站更長時間而且沒有故事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