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 嫻
出海雀寨門向左走,不遠處山埡口有個新墳,背靠海雀山,俯瞰海雀寨,墳旁筆直的華山鬆棵棵粗壯,猶如衛士。
靜靜躺在林間的是貴州赫章縣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他曾說:“要永遠看護好海雀這片鬆林。”
文朝榮是海雀人心中永遠的“守護神”。20 多年來,他領著海雀人向荒山要綠地,讓瘦土出效益,苦幹實幹吃上飽飯,心係孩子教育,把一個極貧村變成了美麗村寨。
綠了荒山白了頭
“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禿禿,地上矮矬矬。”地處烏蒙大山深處的海雀村,平均海拔2300 多米,山寒水冷;森林覆蓋率不到5%,荒山禿嶺;農民人均純收入隻有33 元,缺水,缺電,無通村公路,全村的苗族、彝通訊TONGXUN
族群眾基本是文盲,沒有一名初中生。
這就是20 世紀80 年代初海雀村的“苦況”。
村民王興明回憶:“當時住的是杈杈房,和牛馬睡在一起,吃的是野菜,還不夠吃,大多數人家連條像樣的褲子都沒有……”
時任村支書的文朝榮,對於村子的貧困,看在眼裏,痛在心裏。
文朝榮毅然決定組織村民植樹造林。
為什麼要造林?“當時海雀滿山都是光禿禿的,晴天風一吹,沙塵四起,大白天伸手不見五指;一下雨,濁浪滔天,土層越衝越薄,莊稼收成越來越少。”64 歲的村民王富華回憶,老支書跟我們說,沒有好生態就沒有好生活。
說幹就幹,文朝榮迅速召開思想動員會,動員村民們種樹。可會還沒開完,就引來大多數村民的激烈反對,連飯都吃不飽,哪有力氣種樹?荒坡能種出樹來?種樹能當飯吃?村民們想不通,文朝榮與另外兩名村幹部商量:“我們先把樹苗找到,帶頭做給大家看。群眾的思想工作繼續做,隻要村支部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老支書當時從距離海雀村100 多公裏的赫章縣水塘鄉林場找來苗木。白天,村幹部帶頭示範種樹,晚上就挨家挨戶搞動員。光是來我家就來了6 次。”當時種樹的鐵杆反對者,如今的護林員王光德提起過去還有一些不好意思。
1987 年冬天,文朝榮率領全村200 餘名青壯勞力,一頭紮進沙塵四起的荒山溝壑裏。“冬天天寒地凍,大家天不亮就上山,披著羊毛氈,穿著草鞋,冷得直跳腳;餓了就啃幾個冷洋芋,一天下來,手被凍得裂開了大口子,往外滲血,可第二天還得接著幹,一幹就是3 個冬天。”
文朝榮的大兒子文正全提起那段歲月,覺得苦不堪言。
“1987 年到1989 年連續三個春節,父親和我們都是在山上度過的。
連續種樹3 個冬天,全村30 多個山坡,1.16 萬畝的荒山全種上了華山鬆、馬尾鬆等樹苗。”對於父親,文正全充滿敬佩。
綠了荒山白了頭。20 年精心守護,目前海雀村共有林地1.34 萬畝,戶均65 畝,森林覆蓋率達70.4%,曾經塵土飛揚的“和尚坡”變成了萬畝林海,海雀村更是榮獲“全國綠化千佳村”稱號。據估算,海雀村的萬畝林場經濟價值達4000 多萬元,人均近4 萬元,文朝榮為村民們留下的是一座“綠色銀行”。
守著青山綠水不能餓肚子
海雀村山上的樹林一天天茂密起來,而地裏農作物產量卻一直低下。怎樣才能讓村民們吃上飽飯?文朝榮又琢磨起來。
海雀村地處高寒地帶,20 世紀90 年代初期,主要農作物是蕎麥和洋芋,種的苞穀苗因為肥力欠缺,長得又矮又小,土地貧瘠加上傳統的種植模式讓村民種一坡收一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