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朝榮在觀察鬆樹生長情況
“必須想辦法增產增收。”1990 年,文朝榮來到了農技站。在農技站的牆壁上,文朝榮看到了四個大字:“科技興糧”。農技人員告訴他,要讓海雀村長出大苞穀,要靠屋子裏一捆捆的地膜,靠科學種植技術。
“老文‘取經’回來後很高興,說不僅要種好樹,還要增加糧食,帶領大家盡快走出餓飯的日子。”妻子李明芝回憶,文朝榮回到村裏後,向村民們大講“科技興糧”的好處和知識,可村民們表示懷疑,認為還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方法好。
為打消村民顧慮,文朝榮在自家地裏率先實驗,種上了地膜苞穀。
李明芝還清楚地記得當年的壯觀景象:秋收時節,自家的苞穀地裏站滿了各寨子的老老少少,大家都來看“稀奇”。看著地裏的苞穀產量比之前增加了好幾倍,大家的驚歎聲一陣接著一陣。
實驗成功後,第二年春耕時,海雀村民都自覺用上了地膜。當年,村裏的糧食單產由不足百斤上升到174 公斤。
當大家還沉浸在實現溫飽的喜悅中時,文朝榮開始嚐試幫村民尋找掙錢的門路。隨著山上林茂草豐,文朝榮瞅準了發展養殖畜牧業,改變傳統的養牛耕地、喂馬騎耍、養豬積肥的觀念,通過規範化養殖帶動村民發展畜牧業,提高收入。
如今,海雀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5 年的33 元增加到了2013 年年底的5460 元,村民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日子越過越紅火。
捐出全部存款蓋校舍
“海雀貧困的根源就是教育太落後了,我們要富起來,必須先讓娃娃讀好書。”好好辦個小學,讓更多孩子讀上初中乃至更高的學校,是文朝榮平生最大的心願。
1985 年,海雀村總共隻有5 個“讀書人”,小學畢業的一個都沒有。
1988 年秋天,文朝榮在一次村民大會上說:“村裏的學校已經破得不成樣子,現在最緊要的,是為孩子們蓋一所學校,不能再讓他們像我們這一代一樣……”
“有錢的捐錢,有料的捐料,給孩子們蓋個好學校。”文朝榮帶頭捐了168 元錢。二兒子文正友回憶:“那168 元錢,是我家當時全部的財產,是父親瞞著母親把家裏的牛賣掉得的錢。”
“牛沒了,今後生活怎麼辦?”李明芝知道後,氣得大哭起來,可文朝榮隻說了一句:“娃娃上好學,海雀才有希望。”在文朝榮的帶領下,大家把原來那個叫學校的杈杈房推了,建起海雀有史以來第一所土木結構的小學。
如今,在海雀村村委會的後麵,有一棟被綠樹環繞的三層校舍,這是海雀村最美的地方。2006 年,台盟中央將海雀村作為幫扶聯係點。
文朝榮抓住這個機會,爭取到台盟中央的支持,投資46 萬元為海雀村新建一棟8 間教室的教學樓,並完善了操場等附屬設施,配備了相關教學用具,海雀村終於有了一所完整的小學。
2009 年,海雀村王光全、王光祥兩位苗族學生考上了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文朝榮高興壞了,村民們吹起蘆笙,跳起大遷徙舞,全村上下一片歡騰。
就在文朝榮離世的前幾周,赫章縣委書記黃光江到他家裏探望,文朝榮還一心惦記村裏的教育,“希望縣裏多派幾位好老師到學校,孩子耽誤不得。”
斯人雖逝,青山尚在。微風吹過,鬆濤陣陣。文朝榮沒有留下什麼豪言壯語,但他的故事,為海雀樹起了一道豐碑,在精神的領地,旗幟高揚。
(《人民日報》2014 年6 月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