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 年,已是空政文工團創作員的閻肅從風行全國的小說《紅岩》中找到了創作靈感,新婚後的第一個探親假期裏,他僅僅18 天,就一氣嗬成,寫出了劇本。那一年,他才32 歲。經過近3 年的打磨、譜曲、排演,歌劇《江姐》終於上演,一年內就連演200 多場,成為民族歌劇的裏程碑。
與閻肅合作幾十年的作曲家羊鳴就是《江姐》的曲作者之一,他與閻肅聯袂創作的另一首名作《我愛祖國的藍天》是空軍的軍歌。“他的詞總是寫得那麼優美動人,這是50 多年前創作的詞,到現在都經得起推敲,空軍成立60 年時,請各國空軍代表團和駐華使節看演出,沒想到,一些外國人還會唱這首歌。”
《敢問路在何方》《軍營男子漢》《故鄉是北京》《霧裏看花》,這一首首歌曲早已深深印刻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心中,成為時代的代表作;《江姐》《黨的女兒》《紅色娘子軍》《紅燈照》,這一部部歌劇、舞劇、京劇作品鮮明反映了中國文藝大軍的行進足跡;《祖國頌》《回歸頌》《長征頌》,這一次次重大主題晚會和曆屆春晚,是中國社會精神的濃縮與生活變遷的寫照。閻肅,他的詞作、他的劇、他的創意,功在其中。
泉湧的才思哪裏來
閻肅被譽為通才,“活字典”“智多星”“百寶囊”,學富五車、才思敏捷,每一位與閻肅相知相識的人幾乎都這樣形容他。
閻肅讀的是重慶大學工商管理專業,進入文工團初期,還拉過大幕、唱過合唱、管過汽燈、催過場、說過相聲、種過地、當過普通兵,但無論身處何地,“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條古訓一直是他堅守的信條。
作家王樹增的長篇新作《抗日戰爭》剛剛出版,閻肅就想讀,“我去他家送書,一進院子,看他正端坐在那裏。我問閻老幹嗎呢,他回答,我正急著等你的書看呢!真沒料到,這麼大年紀,還是閱讀不斷。”
閻肅在家中講述獎杯背後的故事
作家、音樂家、詞作家、劇作家,他身跨各界,策劃、撰稿、作詞,他樣樣在行,舞蹈、曲藝、戲曲,他也是專家。曾任空政文工團團長的仇非剛入團時還是個小學員,他清楚地記得閻肅給他們上文學課的情景,《嶽陽樓記》在他的口中抑揚頓挫,而且解說透徹,什麼曆史典故在他那裏都可以脫口而出。空政文工團副團長陳小濤請閻肅為歌曲《變臉》作詞,次日歌詞一出來,“那個川味、那個戲曲感覺,絕了!”陳小濤對此欽佩至極。
閻肅的足跡遍及祖國各地,深山老林、大漠邊關、海濱江畔……有一次在延安,半數人隻在市裏開個會就相繼匆匆離去,他卻以80 歲的年紀一直率隊走進鄉鎮,聽民歌、看地方戲、與民間藝人促膝交談。
正是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根基深厚的學養,讓閻肅的創作得心應手,古今逢源,為我們的社會貢獻出上千個有筋骨、有品位、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激勵了幾代人。
閻肅數十年如一日,響應黨的號召,麵對波瀾壯闊的時代洪流,熱情放歌,為每個曆史節點留下動人的藝術華章。“一片丹心向陽開”,這是《紅梅讚》裏的一句唱詞,也是閻肅藝術人生的主旋律。
(《人民日報》2015 年11 月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