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年初,總政藝術局組織專家巡回全軍各部隊審查指導參加全軍文藝會演的節目。閻肅對所有樣式的劇目和節目,無論是歌曲、戲劇、小品、相聲,還是雜技、魔術,都能談出恰如其分的意見,都能出新點子、出新招,讓大家佩服得五體投地。二炮政治部文工團原團長、作詞家屈塬對閻肅推崇備至:“這不僅是水平,更是一種胸懷。閻老無論在什麼場合,總能敞開懷抱,把他的經驗和想法無償提供給大家。閻老85 歲的人了,沒有一點兒老態龍鍾的樣子,才思一直不枯竭,越活越精彩,越活越達觀,越活越睿智。”
進入21 世紀,閻肅擔任過眾多比賽和評獎活動的評委。作為評委,他是出了名的“隻認作品不認人”。此外,他還告誡其他評委不要搞小圈子:“評委就不該把圈子帶進賽場,如果真要畫圈子,你就畫個大圈子,把所有的小圈子都畫到自己的大圈子裏,把所有的選手都畫進去,這才算本事。”
80 多歲的閻肅笑稱自己是80 後,生活中的他確如80 後年輕人一樣,熱情擁抱新事物,因此嘴裏常會蹦出“偷菜”“雷人”一類的詞語。他坦承,自己喜歡李宇春,是個“老玉米”。渴望新知的他,把閱讀和求知看作是最快樂的事,感到樂趣無窮。書籍不僅為閻肅帶來創作上的幫閻肅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參觀助,也是他的“精神故鄉”。閻肅認為:“心靈上的故鄉,都是在我們的先賢筆下。像魯迅先生、老舍先生、曹禺先生、巴金先生的作品,我從小就讀,真是長見識,長知識,長學問,而且長性情。從中,我還學到了做人的道理。”
閻肅總說,永遠要有一顆童心。他總是像孩子一樣快樂,極少用憤怒和憂愁的情緒來對待世間事。他的生活很簡單,粗茶淡飯、布衣棉衫。他和人相處也遵循簡單的原則,不逢迎、不抱怨,坦誠相待。一場春雨,幾片落紅,南飛的大雁,西沉的落日,閻肅都覺得是那麼的新奇美好,這也許就是他能永葆創作之樹常青的秘訣。
傳好藝術“接力棒”
“當我看到好的作品,就會有一種衝動,想把它推出去,讓人們都知道它,都欣賞它。《常回家看看》就是這樣被我推上春晚舞台的。”
閻肅說,“那年,歌手陳紅拿著這首歌找到我,當時我一看就覺得是首好歌,就推薦給總導演陳雨露。歌曲一經推出,反響強烈,感動了很多人。這樣的事,幾乎在我策劃的每屆春晚都會發生。”
閻肅始終以培育新人為己任,不僅在藝術上手把手毫無保留地傳授,而且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職人員,團裏搞一些大的活動,他都把年輕人往前台上推。《江姐》5 次複排,他都默默地站在幕後,甘當人梯,樂作嫁衣,用50 多年的心血把一代代“江姐”送上舞台。
2015 年9 月28 日,在住進重症監護室前一天,閻肅還躺在病床上為年輕後輩修改歌詞、指導創作。
如今已是空政文工團副團長的陳小濤還記得多年前剛來團裏時,發現團裏的生活條件比較差,住的是平房,有些失望。“我們剛放下背包,閻老他們就到宿舍來看望我們,對我們噓寒問暖,送來大衣給我們禦寒。”陳小濤的眼中已泛起淚花,那時正好快過年了,閻肅還提議讓團裏的老藝術家們,從各自家裏送一道菜來,“閻老那時從家裏拿來的是八寶飯,香甜的味道至今難忘”。
“論資曆和年齡,閻老在團裏是最老的。在年輕演員的眼中,他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導師,又是一位樂於助人的朋友,還是一個和藹可親的長者。”空政文工團原團長楊月林說,閻老把將藝術的“接力棒”
一代一代傳給年輕人,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伊泓遠是空政文工團演員、第五代江姐扮演者。在排練中,由於年齡、閱曆的差異,她對整個劇理解不夠深刻,特別是對江姐的內心感受和心理變化把握不準,壓力非常大,一時間產生放棄的念頭。關鍵時刻,閻肅幫助了她。他堅定地對她說:“你年輕,沒有失敗!”伊泓遠回憶,閻肅教年輕人很有方法和耐心,厚厚的劇本,每一幕、每一場、每一句、每一個字,他都非常認真地講解,直到演員理解了為止。
“閻老對我們小輩的關心體現在點點滴滴,他抽煙,但是從來沒有在我眼前抽過一根煙,這是對聲樂演員的保護。”空政文工團演員、第五代江姐扮演者的王莉對這個小細節記憶猶新。
閻肅怎麼對待生活,生活也怎麼對待他。他很得意身邊人對他的態度,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們都喜歡我。閻肅至今沒出過個人的作品集,無論是戲劇還是歌曲,無論是書還是光盤。他燦若星辰的藝術履曆都傳貯在人心中,傳貯在生活中。
有人評價,閻肅的創作一直在追趕時代,弘揚正氣,他是那個真正站在時代琴弦上的放歌者。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一個人的精神可以無限。閻肅昏迷了,但他的生命卻早已伴隨著他的作品,融入這個偉大時代的滾滾洪流,與中華民族奮力前行的每一個音符一起躍動。
(《光明日報》2015 年11 月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