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子有方最美家庭(1 / 3)

汪寶柱家庭

汪寶柱家庭,天津市北辰區集賢裏街道拜泉裏36號105,家庭成員3人。

作為一名腦癱患者的父親,汪寶柱和妻子自學有關醫學書籍,學習按摩技術,摸索總結出一套中西醫結合的腦癱治療模式,經年累月幫助兒子康複訓練,終使兒子的人生回複到了正常軌道。

2015年,29歲的汪強是汪寶柱夫婦的獨生子,7個月早產,雖經全力搶救保住了性命,但3歲時卻被診斷為腦癱,6歲還不能自己走路,基本不會說話,一張口就會流口水,智力發育明顯遲緩。

6歲前汪強和父母一直在治療腦癱,收效甚微。幾近絕望之時,身為天津手表廠一名普通工人的汪寶柱勸妻子收起眼淚,自己幫助兒子康複。汪寶柱放棄工作,將畢生精力致力於孩子的康複訓練;妻子劉惠琴也放棄了國家申請二胎的資格,不舍不棄,與丈夫一起撫養孩子。汪寶柱每次帶汪強去醫院按摩,都在一旁偷偷學藝;他還買來了荷蘭人R.尼尤溫荷斯等編著的《人類中樞神經係統圖譜及注釋》等經典醫學臨床專業教科書,日夜研讀琢磨,還參加了天津中醫一附院舉辦的按摩培訓班,在自己和妻子身上感受穴位按摩。

不僅如此,汪寶柱還摸索總結出一套中西醫結合的腦癱治療模式。每天按摩頭部、輕拍頭頂、揉搓肢體、拍後背3—4小時;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做肢體、語言動作訓練;三餐營養均衡搭配,特別注重補腦飲食。經過3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汪強出現了爆發性效果。不僅走路正常,說話明顯改善,9歲時還如願上了正常兒童的學校,成績也一路領先。汪強上學後,汪寶柱夫婦在堅持三結合療法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思維和注意力訓練。他們想到了讓汪強學下象棋。在父母耐心教授下,汪強不僅贏了父母,還拿了區學校象棋比賽第一名。如今,汪寶柱悉心研究的“汪氏療法”還分享給其他殘障孩子的家庭。

汪強從13歲開始每天堅持由父親教授拳擊,成為職業選手後,更是每天練習四五個小時。20歲以後,汪強參加了很多本市和全國的職業拳擊比賽,在天津市“藝龍杯”拳擊對抗賽中取得了75公斤級第一名,並被天津某拳擊俱樂部吸納。他成立了自己的拳擊培訓中心,教授十幾位學生。他曾向北京奧運會拳擊冠軍鄒市明下過挑戰書,雙方見麵並切磋拳技。在參加天津首屆WBO世界拳擊拳王賽時,世界拳王泰森了解他的情況後,主動與他擁抱,並告訴他:“天賦也就是自身身體素質隻占10%,那個90%靠的是後天的努力,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

從一個身患腦癱的孩子到一個在拳擊場上奮力揮拳的強者,汪強已經用青春書寫了屬於自己的奇跡。2014年9月,他出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場職業賽。

詩詞

讚汪寶柱家庭

何雲春

孤巢築樹依偎暖,

廣袤藍天共傲翔。

豈管風雲多變幻,

承擔命運勿彷徨。

山高小草接青月,

海闊輕舟沐彩陽。

逆境人生增智慧,

和諧寄望少年強。

楹聯

何計酸辛 百戰疾頑書亮彩

終來幸福 一兒熱血寫青春

(趙繼傑)

劉世昌家庭

劉世昌家庭,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區建南街道江東社區冠城園小區1-1-202,家庭成員2人。

2015年,80歲高齡的劉世昌,是一位60多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是先進分子,1966年出席全國勞模大會;2008年帶頭組建了“為老服務團”;2013年組建了“老年愛心互助隊”。他活躍在各社區和保定市各敬老院,為老人解決困難,講保健知識80餘場,義務拔罐、檢查身體、治療1400餘人次,修理小家電100餘件。義賣自己的國畫作品十幾萬元捐贈災區及貧困失學、殘疾兒童、困難老人。

退休後20多年裏,劉世昌為社區、為社會做了不少公益事業,用自己的善行感染身邊每一個人,成為古城保定退休老人充實人生的樣本。他說:“能為他人服務是自己最大的樂趣。”

劉世昌與老伴王秀情結婚60餘年,現在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夫妻相濡以沫,患難與共,在家裏,劉世昌總說妻子吃苦最多,貢獻最大。王秀情是從小沒娘的苦命人,19歲結婚後,丈夫劉世昌在外地工作,她除了參加農業勞動,幾十年如一日奉養公婆,教養3個兒女。困難年代,自己缺吃少穿也要讓公婆、兒孫們吃飽穿好。她知道沒文化的苦,就苦心教育兒孫好好學習,長大成人為國家出力。大兒子成了軍官,二兒子成了汽車教練,小女兒成了國家一級演員,孫女是北京某重點大學研究生。

婚後夫妻兩地分居20多年,王秀情20世紀70年代末才進城,全家團圓。王秀情把80歲的婆婆帶到保定同住,照顧婆婆勝似親娘。婆婆有病直至病危的那兩年,她每天24小時陪伴,每天多次給老人翻身擦洗,從不嫌髒怕累,一天都不讓別人替換,她說:“你們不會弄,我知道老人的習慣。”到老人去世,她沒休息過一天。

王秀情的孝敬慈愛,被兒女尤其是兒媳看在眼裏,記在心中,兩個兒媳都說:“媽,你對我奶奶的這種孝心,我們努力學習恐怕也做不到你這樣。”兩個兒媳對她也比親娘還親,跟別人說話總是我媽長我媽短,當麵則將公婆稱為親爹親娘,不知道的人還認為兩個兒媳是閨女。婆媳之間無話不說,沒有半點隔閡,經常開玩笑。

兒媳給公婆買了寬敞舒適的房。2004年大兒子從部隊退伍給了安家費,想把錢存起來以備急需,大媳婦卻說:“老爹老娘辛苦大半輩子,應該叫二老住舒服點。”兒媳還考慮到,老人年紀漸長,不能住高層,一樓潮濕也不行,最好是二樓南北通透的房子。於是兒媳騎自行車跑遍全市,用一個月時間,終於找到一處二樓160平方米、四室兩廳,有雙氣的房子,請公婆遷入居住,也方便兒女孫輩時常來陪陪二老。

2009年老伴大病一場,兩個兒子、兒媳一商量,把各家的車都賣了為老人治病。兒女的孝心使老人幾次從病危中化險為夷,如今80多歲的老人又能做飯和上街買菜,醫生都說出了奇跡。

劉世昌老兩口,幾十年來搬了幾次家,他們的家風始終是尊老愛幼,和睦相處。無論住到哪裏,都被左鄰右舍稱譽為模範家庭。

劉世昌2006年榮獲中華慈善總會、中華文化促進會、國防文化研究會等組織頒發的“慈善貢獻獎”榮譽證書和獎牌。2009年被評為“保定市優秀誌願者”。2011年獲得保定市“敬老奉獻獎”。2012年被評為“保定市文明市民”。2013年獲評“保定好人”榮譽稱號。2014年,這個家庭被評為河北省“最美家庭”。

詩詞

南鄉子·讚劉世昌家庭

何雲春

冀水碧波泱,

燕趙春秋繡錦長。

原上古城多俊傑,

群芳,

百裏荷塘玉藕香。

暮雨複晨霜,

暖送千家葉正颺。

倡孝尊賢傳祖訓,

爭當,

再寄豪情國泰康。

楹聯

大愛無言 其樂融融濡以沫

高風有繼 其家世世睦而昌

(黃 武)

劉聰玲家庭

劉聰玲家庭,山西省永濟市卿頭鎮張坊村,家庭成員5人。

這是一個“教師之家”,家庭女主人叫劉聰玲。一家人從事教育文化事業,看上去家境不富裕,但精神富有。他們的事跡感人肺腑,是無私奉獻的典型代表。

劉聰玲的丈夫杜德建自1981年起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來,他掙著民辦教師(1999年轉正)的低微工資,幹著超負荷的繁重工作。他當校長忘我工作,幾乎無暇照料家庭。他管理學校、代課、辦報、培訓、回信,整天忙得焦頭爛額,有時連和老人說話的時間都沒有。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家庭圖書館”,自費訂閱書報,免費服務群眾,胡錦濤同誌在人民大會堂握著他的手稱他為“精神文明的傳播者”。

劉聰玲的兒子杜曉波,現在運城財經學院任教。他曾留學烏克蘭,回國後許多廣告公司高薪聘請他,都被他拒絕了。他受父親的熏陶,羨慕父親當教師的榮光,毅然選擇了教育事業。

劉聰玲的兒媳王軍萍,在永濟市韓陽中心校任教。韓陽距家百裏之遠,可她從未因此遲到過一次。2012年她生完孩子,將其留在家裏,自己專心教學。多少次她在睡夢中被孩子哭要媽媽的叫聲驚醒,卻未能改變她紮根山區教育的決心。她將辛酸的淚水咽在肚裏,把燦爛的笑容寫在臉上,每當東方太陽升起的時候,她總是和校園的孩子們站在灑滿陽光的操場上。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句名言的含義。

家庭主婦劉聰玲,為了家中3位教師的事業,默默地付出,堅強地支撐。她既幹農活,又做家務,還照管“家庭圖書館”,為群眾服務。她沒有穿過像樣的衣服,沒有買過像樣的家具,更沒有住過像樣的房子。別人家的房子是土房換磚房,平房換樓房,她家的房子仍然是“站在屋裏看太陽,睡在炕上望月亮”。30多年過去了,歲月在她的額上刻下了皺紋,風霜在她的頭上染下了白發,積勞成疾患上了關節炎,腰腿劇烈疼痛,就連抱自己心愛的孫女也支撐不了3分鍾。然而她熱愛家庭、熱愛家鄉的信念未變,用體弱多病的身體堅強地支撐著這個家。

劉聰玲的一家人,從事著教育文化事業,堅守著清貧的家園。雖然物質貧窮,但精神富有;雖然生活艱苦,但心中甘甜。“溫馨、和睦、幸福”蕩漾著她的家庭,“驕傲、自豪、光榮”書寫著這個家庭的未來。

詩詞

踏莎行·讚劉聰玲家庭

趙麗萍

家道淳風,杏壇絲雨。

園丁三代情相許。

春蠶作繭燭燃燒,

愛心撐起同舟渡。

甘耐清貧,何愁辛苦。

灌紅培綠耕千畝。

滿園桃李富無邊,

陽光事業溫馨路。

楹聯

美德可欽 勤培桃李為教育

書香有繼 長駐鄉村送福音

(趙秀敏)

林雙鳳家庭

林雙鳳家庭,黑龍江省伊春市帶嶺區明月林場,家庭成員5人。

一張全家福照片高高地懸掛在室內正中的牆壁上,夫妻倆被孩子環繞在中央,一家人喜氣洋洋,臉上掛滿了甜蜜的笑容……這是大兒子結婚時候的全家福,知道的人都為之感動。為了這張照片,這個家庭曆盡了無數的艱難與坎坷,用真情和親情,樹起了時代發展的新“家風”。

林雙鳳與劉天成是後走到一起的。劉天成的前妻因突發心髒病離開了人世,留下3個年僅6歲的三胞胎兄弟和一個因受到打擊憔悴不堪的男人劉天成。林雙鳳了解到劉天成的情況後,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毅然決定走進山溝溝,決心努力當好3個孩子的後媽。

1991年3月,27歲的林雙鳳正式走進劉家。結婚當天,在所有親友全部離去後,林雙鳳第一眼見到的就是躲在牆角的3雙眼睛和“滿臉圖畫”的3張小臉。“媽,你還走嗎?你會對我們好嗎?”一席話,讓林雙鳳的心裏酸酸的,眼角掛滿淚水,她把3個孩子緊緊抱在了懷裏……

婚後第二天,林雙鳳就帶著3個孩子進城,到洗澡堂子給孩子們好好洗個澡,又用私房錢給孩子們每人做了一套新衣裳。她對孩子們說:“從此,你們再也不是沒娘的孩兒了。”

每天早晨4點來鍾她就起來做飯,白天上山苦幹一天,下班回來還要給孩子洗洗涮涮操持家務。開工資的第一個月,她用全部的38.61元,給3個孩子準備好了書包和學習用品。那時,別人家3口人,她們家5口人,口糧不夠吃,林雙鳳每兩個月便要回巴彥娘家背一次糧。每到吃飯的時候,林雙鳳也總是等到丈夫和孩子們吃完了再吃,孩子們小,還不太懂事兒,以為她最後是自己吃好的,小哥仨便偷偷趴在門縫往裏看,見繼母吃的竟是烀土豆就鹹菜。孩子們不禁落了淚。